多元文化翻译_“翻译与多元文化”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编者按 “翻译与多元文化”是前不久在上海结束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这个主题也正是当今对外传播所面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所阐述的精辟见解,蕴涵着外宣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永恒话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接受专访时指出:“本届大会的主题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关注。”他同时表示,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在国际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要建设和谐世界,就需要加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在这其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翻译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工具。
  原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在作主旨发言时表示:“西方文化作为几个世纪以来统治性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现状也使得一些西方人就认为,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东西,也必须对其他人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曼加沙在他的主旨演讲中谈到了联合国对翻译人员的特殊要求。他说,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里,翻译者需要具备一种政治敏感性。他们必须清楚自己的立场,同时把个人观点抛在一边。此外,联合国的译者还必须对当今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国际和平安全、人权、环境保护等抱有极大的兴趣。
  国际译联主席毕德在专访中谈及东西方交流的话题时说:“人们常常会对不了解的东西产生恐惧,并会从自己文化的角度进行猜测”,翻译的作用就是打破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在本届大会召开前夕做客中国网,他对于大会主题彰显翻译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现实世界多元化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在接受专访时详细介绍了本届国际译联人选和国际译联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只有整个国际社会都理解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翻译工作是需要职业翻译来做的工作时,才能真正保证翻译的质量。
  为了同读者一起分享上述精彩论断,也为了让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翻译与多元文化”带给我们的启迪延续下去,本刊将部分主旨演讲和专访的内容摘编如下。
  
  由国际翻译家联盟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于2008年8月4日至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翻译界专家和学者围绕“翻译与多元文化”的大会主题展开了为期4天的讨论。这是国际译联首次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举办国际翻译界的盛会。大会组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大会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常务副会长赵常谦、郭晓勇、唐闻生、丹珠昂奔、施燕华,副会长曹卫洲、黄友义等中国译协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
  
  王晨:繁荣翻译事业 建设和谐世界
  
  
  2008年8月4日上午,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公开大会开幕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组委会主任王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在接受中国网记者的专访时,王晨介绍了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筹备情况,并期待这次大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国际翻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他说,翻译是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翻译工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要建设和谐世界,就需要加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在这其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
  王晨在谈到翻译是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时表示,翻译工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环境下,翻译工作更被赋予了时代意义。无论是对中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来说,还是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言,翻译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王晨强调,中国能够举办世界翻译大会,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得益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本届大会的举办,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翻译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中外之间构建起交流沟通之桥。
  王晨透露,世界翻译大会已经举办了17届。除了少数几届在北美和澳洲召开之外,其余全在欧洲国家召开。因此,世界翻译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东西文化的交融及翻译界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谈到翻译工作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时,王晨说,本届大会的主题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关注,目的是彰显翻译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翻译工作者将在大会上体现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宣示中国人民致力于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价值取向,把大会作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舞台,通过翻译和文化交流,增加外界对中国的了解。
  王晨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古代先哲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意即事物相异相合、相反相成,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文化多样性还是文化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创新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古今中外许多舞蹈、音乐、文学、绘画、工艺等领域的精品,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交流中产生的。
  
  吴建民:尊重他者,乃相互理解之基础
  
  
  中国资深外交官、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作了题为“尊重他者,乃相互理解之基础”的主旨演讲。他在发言时表示,随着亚洲的崛起,东方的文化一定会被当今世界更多、更充分地理解。
  
  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议题,正确的地方
  首先祝贺国际译联主席,祝贺国际译联在这里举办这次世界翻译大会。这个时间选得太好了,议题也选得特别好,地方也选对了。
  正确的时间。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改变。从1648年以来,在国际关系方面的一些资深学者相信,国际关系的重心已经从大西洋地区转到了太平洋地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可以继续前进,但我们也有可能倒退。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作为译者,应该做好我们的工作,促进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正确的议题。从目前国际社会的情况来看,“翻译与多元文化”这个主题比以往更加重要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位来自于国际旅游组织的负责人,他告诉我说,1950年的时候,当时世界上的游客加起来也就2000万左右,但是去年已经到了9亿多。他们觉得,到202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达到13亿。这种变化的规模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同时,对于中国来说,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有过出国经历的人,大约只有28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出国的游客还不到1万。可是去年一年就有4000万的中国人出国,与此同时有5600万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这种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一种规模,这么一种彼此之间的沟通,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相互理解,所以翻译和文化的多元性就更加重要了。
  正确的地方。这次世界翻译大会是在上海召开,大家都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北京的奥运会还有几天就要召开了。奥运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交际盛会,我们在这里就是要讨论如何能够进行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所以地方是选对了。
  所以我们再一次和大家一起祝贺国际译联的决策者们,使这次世界翻译大会在正确的地点、合适时间,以合适的议题召开了。我们对他们的工作表示祝贺。
  
  中国崛起不会靠损人利己
  我现在希望跟各位一起思考本次大会的主题。我的第一个思考是,西方的文化曾经是一种统治性的文化,在几个世纪以来是统治性的文化。世界应该感谢西方的文化,因为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的文艺复兴之后,启蒙主义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它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使得一些西方人认为,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东西,也必须对其他人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大家知道西方国家实际上是以损人利己才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贩卖黑奴,等等,很多民族都深受其害。如今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在这些崛起的国家当中有中国。谈到“中国威胁论”,西方有人会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也将以损害他国的利益为基础,但这不是事实。
  我在法国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大使的时候,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还在世。我一直跟他保持接触,我对他非常地尊敬,非常欣赏他的学识和远见卓识。1970年他在中国参观访问之后写了一本书,成为一本畅销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当中国觉醒的时候,世界将为之颤抖》。如果你们看过最初的版本,在这本书的背面,你们可以看到周恩来和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在谈话,他们的身后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我。我们以后就经常见面,也经常谈到这本书。我对他说,佩雷菲特先生,坦率地讲,您的书写得非常好,但是我不喜欢您这本书的书名。您引用了拿破仑的话说,中国觉醒的时候,世界为之颤抖。请问,拿破仑是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在什么场合下说的。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史料证明他说过这句话。他说确实没有史料证明拿破仑说过这句话。事实上在1817年,英国驻华大使汉姆返回英国的时候,他在赛迪赖特岛上,拜访被废黜的拿破仑。拿破仑说了这句话,“当中国觉醒的时候,世界将为之颤抖”。我就提了这个问题,我说中国是否曾经使世界为之感到颤抖呢?没有,从来没有过。这是西方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拿破仑也不能免俗,他也有这种思维方式。
  
  两年前我访问了马六甲,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当地的导游说,马六甲王国是在1401年建立的。由郑和率领的中国船队在1407年来到马六甲。大家都知道郑和引导中国的船队7次航海,访问了30多个国家。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它由60多艘船组成,船上有27000名海员,郑和的舰艇上有1000名水手。在15世纪的时候,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与郑和的航海相比,哥伦布到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但他只有3艘船,大约83个水手。而郑和带着船队到了马六甲,他给这里带来了大米、棉花、中国的建筑。而今天你们在马来西亚访问参观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这些遗迹。郑和的水手们帮助当地居民挖井,这在15世纪实际上是一种高科技的东西。郑和的水手们挖了一口井,当地的土著居民看到水从井里冒出来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地惊讶、惊奇。郑和去了马六甲5次,他与当地人做生意。之后,中国人就离开了马六甲。一个世纪以后,1511年,葡萄牙人来到马六甲,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城堡,他们占领了这个国家,使之成为一个殖民地。葡萄牙人走后,又来了荷兰人,荷兰人之后是英国人,他们都如出一辙地占领当地,进行殖民化。相比之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行为有着强烈的反差。
  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我个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由文化所塑造的。谈到“中国威胁论”的时候,我说,中国没有威胁,中国并不会干涉别人。其中有两大理由。一是文化的理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第二个理由是中国所采用的国际策略,这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国际战略。这个国际战略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中国会坚决地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不扩张,不称霸,也不结盟。中国的第二个战略是讲究互赢、双赢。双赢的策略是我们国际战略的一个中心。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什么时候有一个新兴强国把共赢作为自己国际战略的核心呢?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而中国的国际战略恰恰也来自于中国的文化。它也是在对当今的国际形势做了深刻分析之后得出的一个战略。
  我们认为,当我们把双赢作为我们国际战略中心的时候,我们可以以一种持久的方式和全世界各国的人民展开合作。如果我们只做单向的合作,只做对中国有益的事情,这种合作将不会持久。这两个因素无疑表明,“中国威胁论”是不成立的。
  世界对东方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而这种理解对很多人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刚才也提到了,当今的世界其实跟西方文化、西方的文明学到不少,但是一个硬币都有两面。西方的文化有它的强项,我们都从中享受到好处。但是西方文化也有缺点、也有不足。我觉得西方文化是在基督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好坏、黑白分明的,不是美就是丑,没有协调的余地、没有妥协的余地。
  再来看看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更加细腻,有一句中国的古话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你一门心思,一根筋走到底,你就没有朋友了。就这么简单。所以我觉得随着亚洲的崛起,东方的文化一定会被当今世界更多、更充分地理解。我觉得这对于一个更好的世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星期以前我去了一趟柏林,当时在柏林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我们讨论了达尔富尔问题,这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们也谈了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庭(ICC)。ICC当时决定起诉苏丹的总统,当时世界的几位政要都讨论了,他们觉得这不是黑黑白白的事情。所以我就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问题,太简单化了,就是非黑即白。世界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些非洲朋友说,也许好心做不成好事。这也正是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这个世界非黑即白,这个世界就太简单了。所以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我们需要来自于各方的意见,既要西方文化的贡献,也要东方文化的贡献,多元文化对大家来说都是好消息。
  
  尊重他人是相互理解的关键
  我还有第三点看法想跟大家分享,那就是尊重他人是相互理解的关键。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尊重他者就是要理解他人,能够去仔细地看其他人做事的方式,不要非黑即白,简单说这个人做法不好。举个例子来说。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去了一趟达沃斯,去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当时我是几个专家组、讨论组的译员。我当时就碰到一个问题,人权组织的一个问题。他们说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还有一个说法是中国好像不尊重人权。我说中国的宪法有人权保护的条款。作为中国人,我们尊重民主、尊重人权,我们相信民主、人权都是好东西。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不能说西方的模式适合于世界上每一个地方。没有这么简单。民主也在不断进化,民主在不同的国家,也在不断进化。这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由当地的具体情况、该国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我对这位来自美国的先生说,你们美国是1776年独立的,你们在选举第一任总统的时候,是1789年,当时参加选举的人可能只有人口的4%。女性、奴隶、黑人及没有缴税的人都没有办法参加选举。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女性是1920年才得到选举权的。我几个星期之前在夏威夷,当时人们告诉我,到了1957年种族歧视、种族分离还是合法的。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1964年黑人才得到民权。而法国的女性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选举权的呢?是1965年。可见,美国人、法国人的民主也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美国人指望别人能够按照他们的方式去行事,这是不可能的。当然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过这么长的封建统治。封建统治意味着什么?没有民主。封建制度在1949年之后被完全推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当然我们还是有一个进步的过程,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家也知道即便是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好像还是有很多指责、很多批评,说中国人这样那样,我们不在意,我们聆听你们的批评。我们作为中国人,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因为我们所走的路,我相信是对中国人来说最合适的路。
  再回到我刚才的第三个观点,我觉得尊重他者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要摒弃藐视他人的做法。因为藐视他人、傲慢无礼,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对话和交流,也不能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我们这次翻译大会非常的重要,口译也好,笔译也好,他们是走到了前台,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发挥着他们的作用,我也衷心地祝愿这个翻译大会圆满成功。
  
  曼加沙:联合国翻译,外交官生活的无声伙伴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约翰尼斯?曼加沙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作了题为“联合国翻译,外交官生活的无声伙伴”的主旨演讲。他的演讲使我们了解到,联合国这样的政治组织对翻译人员的特殊要求。
  
  联合国有192个成员国,还有很多常驻观察员国家,以及其他的机构和组织。近年来,联合国也越来越多地与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由于有这么多的组织和机构,联合国其实有着非常大的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这一点,如果我们想要去保证各利益相关方能够在交流中受益,没有口译和笔译是完全不可能的。
  联合国常用语言有6种: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这6种语言代表了全球说这些语言的人民,并且也代表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也是成员国的主要语言。确保6个版本翻译的一致性对联合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通常,成员国可以利用故意的语焉不详来进行文件的写作。在很多的多边论坛中,经常会出现语焉不详的文件,这对于联合国的口译和笔译工作者构成很大挑战。正确的用法或者恰当的字眼并不是联合国译员考虑的唯一的因素。在联合国口译和笔译工作中,他们总是要很敏感地了解到谈判各方的立场,并且要尽可能地保证所有的翻译版本,都能够全面地、精确地表达写作者的意思。
  翻译人员不仅仅是语言工作者,或者只是多掌握了一门语言,他们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清楚,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都要很强。尤其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里面,其实就是一种政治的敏感性。在翻译文件或演讲时,口译也好、笔译也好,必须要清楚自己的立场,同时把个人观点抛在一边,只有这样才可以忠实地翻译出来。同时他们掌握的信息要非常的广,文化、历史、政治、法律制度,甚至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这样才可以翻译好这个国家的语言。
  联合国的译者还必须对当今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国际和平安全、人权、环境保护等有极大的兴趣。同时还要愿意去时刻掌握和了解这种外行的信息。当然了,笔译也好、口译也好,不一定非得是某个行业的专家,但是他们要有这种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掌握这些术语,在磋商和讨论当中促进这些专家们之间的交流。
  
  毕德: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实现文化间的理解
  
  
  “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实现文化间的理解;文化间的理解反过来则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实现。”国际翻译家联盟(简称国际译联)主席毕德在世界翻译大会上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说。
  毕德在谈到文化多样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时表示,翻译在实现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一直并将继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沟通为例,毕德说自己非常认同中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的看法,“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存在不少误读与误解,这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缺乏互相了解和对话有着密切关系”。
  “人们常常会对不了解的东西产生恐惧,并会从自己文化的角度进行猜测。”毕德说,翻译的作用就是打破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毕德强调:“翻译存在的另一个意义是,它证明了各语言之间的平等地位。如果没有翻译,便无法消除文化间的障碍,不能有效实现文化间的交流互通。”
  在毕德看来,没有翻译工作的存在,文化、语言之间的交流会变得非常艰难,实现语言间的平等和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无从谈起。但他同时表示:“如果翻译不准确,参与交流的双方都会因此受到伤害。”
  200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语言年。在这位资深翻译家看来,国际语言年与本届世界翻译大会在时间上虽属巧合,但主旨却不谋而合、相互辉映,目的都在于推动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
  在对记者谈到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问题时,毕德认为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以中国文学为例,毕德坦承,除了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之外,自己以前几乎没有读过其他与中国有关的文学作品。他认为,之所以如此,固然由于“美国与欧洲文化的血缘更近,美国文学在欧洲市场的推广显得更好”,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空间非常之大。
  毕德同时对中国图书进出口存在的严重“入超”现象深表关注。他表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有许多步骤要走,中国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中国的状况就一定会发生改变。但他也提醒,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黄友义:谈国际译联全球化进程
  
  
  2008年8月7日上午,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上海圆满闭幕。闭幕式上国际译联新一届理事集体亮相。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在国际译联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高票连任,出任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中国网记者就本届译联人选及国际译联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黄友义在谈到新一届国际译联主席人选时表示,南非译协主席玛里安?博尔斯当选国际译联主席的重要原因是,国际译联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非欧美人担任理事并进入执委不过是3年前的事情。此次由欧美国家以外的人担任国际译联主席,表明国际译联开始越来越国际化,体现出一种进步。
  黄友义还指出,新一届领导最大的特点在于地区代表性更加广泛。主席来自南非、第一副主席来自亚洲、第二副主席来自北美、第三副主席来自西欧。秘书长和司库仍然来自欧洲。新产生的17名理事会成员中,新西兰译协主席亨利?刘出生于香港,英法德文都很好,会员代表大会上表现活跃;印度译协主席首次参加就当选理事。这种特点符合了全球重点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变的趋势。
  谈到未来3年国际译联新一届执委和新一届理事将会如何推动国际译联的工作时,黄友义强调说:“第一,要进一步推动国际译联的国际化,目前已经迈出一大步,已经不再以欧美为中心;第二,要传播翻译职业化、专业化的理念,只有整个国际社会都理解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翻译工作是需要职业翻译来做的工作时,才能真正保证翻译的质量;第三,现任国际译联执行主任提出辞职,由于她对国际译联内部的工作极为熟悉,所以国际译联决定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寻找具备专业管理资格的人选,将国际译联的日常工作不间断地做下去。”
  (稿件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省略)
  责编:吴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翻译 文化 “翻译与多元文化” 翻译与多元文化 讨论翻译与多元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