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再贴近些:贴近与贴紧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地点:《人民日报》(海外版)305室   访谈者:《对外大传播》记者申宏磊于淼      他在一个报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生活的轨迹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紧紧地相扣在一起;他一路行走一路沉淀,其发表在《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量新闻作品及蕴涵真知灼见的专著 《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部写真》等书及长篇论著《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项,深得业界好评;他在任职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后,仍然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最近他为采写《走进“林都”伊春》,冒雨探访汤旺河林场伐木劳模的情景令陪同的宣传干部感动;尤其是听他对“三贴近”的解读,让人感到一个新闻人的实践与思考是那样宝贵。
  收到本刊“与总编面对面”栏目的邀请,王谨在忙碌中愉快地接受了专访。一个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分享他在对外宣传上的思考......
  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新闻)硕士学位。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32年,发表新闻作品两百多万字。
  
  贴近读者,海外版改版
  
  “世界,每天用中文阅读中国”,这短短的一句话,其实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办报人不懈的追求与理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和中国面向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创刊于1985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走过23个年头,如今已成为中国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最主要媒体之一,在北京编辑,每周一至周六出版,周日无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读者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中国在各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关心中国情况的各国朋友以及来华旅游、探亲、进行学术交流和从事经贸活动的各界人士。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从2003年开始,《人民日报》(海外版)相继走上改版之路,作为编委、副总编辑,王谨参与、策划了改版的全过程。特别是2006年、2007年以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改版力度更大。
  采访中,翻阅王谨办公室桌上的几份《人民日报》(海外版),明显看到,较之早些年栏目设置,在不失庄重的情况下,更多了一份活泼,多了一份市场感。在文章内容方面注意多用事实背景作说明,做到内外有别。
  以2007年9月15日出版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排版由原来的两栏改成了三栏,这不仅是与海外报纸风格靠近,同时也可增加头版的信息量。当日头版中间大标题《退耕还林绿染中国》、《前门大街诚邀“中华老字号”》,右栏是《温家宝电贺祖布科夫就任俄总理》、《贾庆林继续在日本访问》、《曾庆红会见林强事迹报告团》、《李长春在国家大剧院调研》、《罗干出席依法治国方略座谈会》、《世界华商大会今日在神户开幕》。可以看出,对会议消息、领导活动在头版作了简化处理。华人、华侨、海外学子、海外人士台湾问题等各种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都给予了突出提示。
  针对业界几年前曾有的“要不要办《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疑问,王谨则说:“改版就是要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味道。一个媒体如果不为读者服务就会被读者所抛弃。”
  王谨还坦言,2000年左右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低潮时期,那时报纸在使馆积压多,浪费了读者的期待。而据我们所知,海外版当时的情况也是整个外宣读物的缩影。他还介绍说,2006年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提议实施晨会制度。实践证明晨会在通信息、出主意、抓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晨会抓当天重要新闻选题,快定题,快出稿,使海外版的新闻“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如晨会上陆续策划了《中国政府力保海外公民安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留学人才》、《什么样的“海归”容易成功》等系列报道,这些内容都是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关心的话题,真正抓住了读者的心,从而使海外版的“海味”越来越浓。
  当 《对外大传播》 记者问道:“我们注意到,改版后的海外版开办了‘海归创业’栏目,很有‘海味’的特点,很贴近读者。在这个栏目设立的时候,做过哪些调研工作?”
  王谨介绍说,海归可以说是中国一个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2006年他去参加凤凰卫视在北京市海淀区举办的一个“走向欧洲”的研讨会,在会上碰到清华创业园的人士,这些人认为,创业园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吸收了高尖端人才。但这位创业园的创始人告诉王谨,现实中令他很惊讶的是,留学回国的人找工作很辛苦,有的海归找工作比那些国内大学毕业生还难。
  王谨了解到海外留学生归国存在的创业困惑,同时受到创业园的启发,就想在海外版“海外学子”版上搭建这样一个针对海归人士的交流平台,可以在这里展示海归人士回国创业成功的事例,给刚刚回国的海外学子以借鉴。
  
   王谨的想法得到了编委会的赞同。为打出“海归创业”的独家品牌,编委会决定专门辟出“海归创业”版。2007年7月7日,海外版“海归创业”版正式推出。作为分管编委,王谨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从第一期的选题策划、稿件采写、标题制作、版式设计,王谨亲自动手和编辑们一起完成。王谨回忆该特色栏目设置之初时的情景说:“当时有许多海归并不热衷于被媒体采访,所以我们除组织采写了《清华科技园的海归创业者们》去寻找有代表性的归来者现身说法,同时,策划了《五代海归:不同的时代,同样的选择》的特稿,回顾了从19世纪末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代留学生到21世纪第五代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这个栏目版块推出后,给刚刚留学归来想创业的人以很好的借鉴。现在已受到海内外读者广泛的好评。” 大家公认改版后的 《人民日报》 (海外版)更具“海味”,中宣部阅评也对“海归创业”版专门撰文,给予充分肯定。
  王谨介绍,为落实“三贴近”,使海外版办出自己的特色,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亲任海外版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人民日报》编委会为海外版改革专门多次召开会议。王晨提出,海外版要“用心研究海外,精心介绍国内”,走改革创新之路;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张研农提出,海外版要与《人民日报》“大同大异,神同形异,各展风采,相互辉映”。在《人民日报》编委会领导下,海外版的改革强力推进,砍掉一些周刊,取消形象广告,选调版面主编,净化版面、净化稿件,海外版编委会要求“把有限的版面,用于真正的新闻”,“上对中央负责,下为读者着想”。 为使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某一侧面,海外版还开办了“微观中国”栏目,这也是海外版改进报纸的一项重要举措。
  《人民日报》(海外版)改版引起了海外读者的热烈反响,纷纷来函来电表示极大的关注,并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旅居加拿大多年的华侨周先生在电子邮件中说:“《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多年来的精神伴侣,它的一举一动都叫我十分牵挂。元旦开始,《人民日报》 (海外版)大变样了,版面好看,内容也更值得一读。”
  侨居美国的张女士在电子邮件中也掩饰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多年在国外生活,对于祖国的每一个变化都喜在心头。祖国现在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这是所有海外中国人的骄傲。《人民日报》(海外版)是反映祖国变化和传递祖国声音的很好的载体。今年以来,我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变化。祝愿《人民日报》(海外版)越办越好!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
  王谨说:“过去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印象比较抽象,现在的海外读者不仅需要了解中国的大政方针、各地的政治经济形势即“宏观”、“中观”的中国,还需了解这个国家的某一乡村某一城市或农、工、商、学某一行业,即具体的、鲜活的“微观”的中国。海外版的记者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干活;和棚户区居民整天生活在一起;穿上制服,和列车员一起干活、一起挤在小小的值班室里......省略,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雪 石 周 瑾

相关热词搜索:贴近 贴近,再贴近些 贴近的反义词 贴近生活的句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