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司存在哪些风险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多校区办学在为高校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资源浪费、校园文化缺失和割裂等问题。为化解多校区办学中的问题和矛盾、规避多校区办学的风险,应该从寻求政府支持、合理定位校区功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力求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多校区办学给高校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迅速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拓展了办学空间,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然而,多校区办学在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问题。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化解多校区办学中的矛盾,规避多校区办学的风险,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面临的新挑战。
一、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分析
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因各个学校办学历史、形成过程、校区间距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模式。总体来说,多校区办学一般采用“条”和“块”结合的模式。所谓“条”,即是学校多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校区的延伸管理;所谓“块”,即是校区内部的横向管理,由校区成立的管理机构实行本区化管理。根据对“条”、“块”的侧重点不同,高校多校区办学主要形成了如下四种管理模式:
(一)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
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通常表现为由学校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学院则是二级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组织的运作;各分校区作为二级学院所在地,不设任何管理机构。此种管理模式职责分明,实现了统筹集中和分散管理的结合;不足之处则在于校区距离较远,信息传递不畅,容易造成配合不协调、效率低下。
(二)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通常表现为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部门相对独立存在。每个校区各自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至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方面予以指导。此种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能更好地发挥各校区的主观能动性,但强化了分校区的管理功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核心校区的管理,造成了权力分散。这就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投资,尤其是当涉及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问题、以优势学科为主的各项办学资源融合等问题时将更为困难。
(三)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又可分为“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型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型。
1.“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型
学校各职能部门派出延伸的管理办公室,在分校区设立专门的管理结构(新校区管委会)对后勤保障、保卫等日常性事务进行管理;其他一切工作如教学安排、资源利用等,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安排;分校区负责协助核心校区进行实施,各学院接受学校的直接领导。该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的总体规划,又加强了分校区的协调管理。但分校区管理委员会缺乏人财物的调控权,而且驻区各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协调难度较大。
2.“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型
分校区具有教务、学生处等一套完整的职能部门和各个不同教学单位,各部门、各单位接受分校区的直接领导。同时,分校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核心校区相应职能部门的副职。在核心校区的统一规划下,分校区独立负责各项工作。这种方式管理跨度较小,学校领导负责宏观领导,缺点则在于容易影响各校区之间的融合,弱化核心校区的领导。
(四)混合型模式
除以上三种模式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模式,即混合型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指同一所高校同时具有以上三种模式的特征。然而,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各个校区都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各校区的发展水平。
二、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校区办学实践中也暴露出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模式、校区定位、运行成本、资源利用、文化冲突等方面。
(一)办学成本增加,债务负担沉重
首先,建设成本巨大。这主要指新建校区的高校,从前期征地、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设备投入,少则几亿、十几亿,多则几十亿元。原因在于,新建校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前期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从零开始,投入巨大;同时,又因为国家宏观经济从紧、物价通胀,利率激增等外在因素,都导致建设过程中成本远超预算。后果是,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完成预先规划并陷入财政紧张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快速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后勤等保障成本增加。其中,包括校区之间的距离造成的交通费用和通讯费用的增加;不同校区重复购置试验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的费用;校医院、食堂、后勤等机构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力成本的重复投入等。第三,管理成本增加,效率低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多校区管理层次、管理人员增加,这对于合并重组型高校,容易导致产生信息传递不畅、多头领导等矛盾。其二,各校区空间距离造成了协调成本增加,降低了管理效率。其三,校区规模扩展需要建立在对未来生源预测基础上,这导致了教学资源浪费问题的客观存在。
(二)资源流失、闲置问题突出,资源利用率降低
首先,资源共享不便。多校区办学由于相距较远,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无法共享。软硬件设施的分布不均,也使得新建校区的学生不能充分享受学校资源,如新建校区的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的藏书数量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虽然不同校区的学生在政策上可以同等利用各校区的设施,但新建校区的学生往往对老校区存在一种复杂、陌生的心理,再加上距离遥远、交通不便,资源基本无法共享。其次,资源大量闲置。新校区各项资源紧张,而原有校区的资源却大量闲置,这对目前财政状况普遍较紧的高校来说,只能是进一步恶化了现有的经济状况。第三,资源大量流失。无论是合并高校还是新校区在建设采购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以及疏于监管等原因,固定资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对于合并高校来说,还存在无形资产的流失问题。
(三)校园文化缺失和割裂现象凸显
首先,新建校区缺乏校园文化底蕴,人文气息淡薄。一般说来,新建校区离城市中心较远,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进驻的人数少,由此出现校园空空荡荡,教师冷冷清清,图书馆更是无人问津的情形。同时,新建校区建成时间较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也是缺乏校园文化底蕴的又一原因。而以上因素都致使大学应有的浓厚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与社团风采在新校区都显得很淡漠。其次,校园文化割裂。由于校区定位和布局的不同,校区要么只有低年级学生,要么只有部分院系,这造成了不同专业和高低年级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同时,校园文化在客观上因地域、文化环境等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风貌和精神状态,而且合并前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建成新校区后,原有的校园文化被打破,新的文化尚未形成,这使得许多师生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教学质量下降,学科发展受影响
首先,教学质量下降。由于新建校区距离较远,教师要在多个校区奔波,时间和精力很大部分消耗在路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而学生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无形中失去了潜移默化受教育的机会,学生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其次,学科专业的建设和融合受到负面影响。大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科,大学资源的调配也服务于学科建设。新建校区一般是教学基地,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十分苍白。这也给学科建设与专业融合带来很大的挑战。第三,学生跨校区选课困难等问题出现。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核心,但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学生不可能做到跨校区选课。调配教师同时在两个甚至几个校区开设,既增加了教育成本,也违背了学分制改革的目标。
三、改进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多校区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目前,通过调研、分析、比较,解决多校区办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合理定位校区功能
高等教育属国有财产,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再分配过程。而且,高等院校实行多校区办学也是推动所在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多校区办学同政府息息相关,政府有责任支持高校多校区办学。实行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应科学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环境和教育发展形势,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等各方面支持,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清晰的办学思路和长远的科学规划。
同时,要确定合理的布局模式,恰当定位校区功能。目前全国高校已形成了学院式、分段式、集中式、职能式、分校式等布局模式。实行多校区办学必然带来许多具体困难,如运行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教师交通费时,师生交流困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等等,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可避免类似问题,实难有万全之策。但具体采用何种布局模式,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但必须着眼于有利于人才培养、减少多校区办学成本、克服校区分散等问题,尽量规避多校区办学带来的风险。
(二)采取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等多种融资形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多校区办学投入巨大,效益显现滞后,如单纯依靠现有的投资体制,无法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形成是必然的。高校应该借多校区办学的机遇主动出击,多渠道筹资办学。为此,可考虑如下对策:一是在政策和法律许可范围内,积极探索大学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努力形成多样化的所有制格局。二是寻求校园置换途径,对多个校区综合考虑,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建设,既能满足需要,又能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保证正常办学活动前提下,充分利用多校区资源优势开展继续教育、产业经营等活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四是在图书馆、体育馆等学校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充分依托地方力量。
(三)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
首先,应加强相近学科的整合。在学科建设中,应实行科学规划,形成学科的整体效应,以防止学科的低水平重复设置和建设。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硬件资源如房屋、仪器设备的整合。其次,需建立资源的共享体制。尽管存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同,但逻辑上必须树立“一个大学”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统筹学校各项资源,从体制和机制上建立规章制度、结构设置、运行办法等。第三,要大力发掘现有资源。多校区大学要更加广泛地为社会服务,通过服务社会以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四)重视校区融合与校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必将经历一个文化和理念的融合过程。高校应吸纳和保持原有的积极因素,并把其融合成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在新校区,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充实校区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通过校训、校歌等让学生明了学校的校风校貌和独特的历史传统,使新校区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
(五)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丰富教学管理手段。在教学管理方式上,应结合多校区距离远、教学管理可控性差的特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上技术,逐步实现基于校园网的网上管理模型,并采用电子注册、网上教学管理文件会签、网上排课、学分制网上选课等现代化管理方式。其次,推动教学信息化,加强教与学的交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分校区的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同时,还利用网络平台、利用视频系统,以师生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提问、答疑,既能有效解决分校区之间的空间差异、节约教学成本,又能使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参考文献
[1]刘华东,张婕.我国多校区办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2]齐平,朱家永.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3]余莉.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问题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4]朱玉山.我国多校区大学校区布局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5]陈爽,朱嵩.多校区格局下教学管理的困难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
[6]张秀荣,常秀娟.关于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院校 校区 办学 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集团化办学存在问题 更名办学规模存在问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