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着眼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就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提出了如下思考:民办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新情况要求学生工作必须创新;民办高校学生素质的特点要求学生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学生工作创新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共性和个性、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灵魂。”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对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国家输送高素质成功人才,推动学校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仅就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民办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新情况要求学生工作必须创新
高校学生工作水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我国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发展和实践中,已经总结和摸索出非常好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学生工作原则、经验和一套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新世纪初,在科教兴国的号召下,我国民办高校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质量也随之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看,一些新情况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是社会消极因素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大了学生工作的难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理想观念淡薄,讲实惠、追求金钱、贪图享乐思想有所滋长;人际交往中功利因素增多,原则性有所淡化,容易产生不敢管、不愿管、不服管的问题。
二是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扩大了管理工作的空间和时间。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部分学生社会交往增多,少数学生经不起诱惑,涉足不该去的地方。加上实行双休日制,除上课外,个人支配的时间增多,学生外出比例增大,与社会接触更加频繁,容易发生违法违纪问题。
三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教育职能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直接发放阳光基金向勤工俭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工作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传统的学生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一方面为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学生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学生工作部门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任何优势。数量巨大的网络垃圾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的作用。一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技术,用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还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五是少数教职工素质不高,自身形象对学生有负面影响。有些民办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作风、纪律松散的问题。教师中有的不安心本职工作,责任心不强,在位率低,工作马虎应付;有的不按规定办,仪容不整,作风拖拉,不假外出,正课时间干私活,课余时间找享受;有的素质导师、辅导员文化理论水平低,管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会做政治思想工作,缺乏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自身素质不高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影响着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这些新情况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要更新理念,突破传统的公办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学生工作新路子。
二、民办高校学生素质的特点要求学生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
民办高校的学生工作是整个高校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把教育学、行政学、心理学和管理知识应用到院校这一特定领域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求学生工作的最优化。民办高校和按照新的机制运行的独立学院,学生来源于三本二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其明显的特点。
第一,自尊心强,自信心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家庭,是独生子女,自小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其自尊心特别强,受不了任何的打击和挫折。他们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相对其他高校来说更加薄弱,其自信心相对比较弱。
第二,自律性差,盲目从众,缺乏对事物的甄别力。由于学生的家庭出生和成长环境,他们自我控制力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常常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跟风、从众心理比较严重。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与社会没有发生很多的联系,对事物的甄别力比较缺乏。
第三,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从小父母亲包办一切,致使其依赖性非常强。来到学校,离开了家人和朋友,自己要独立处理一切事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心中充满了惆怅和郁闷,遇到一些困难,往往束手无策,抗挫折能力比较差。
第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集体主义的观念比较弱。由于学生的特殊成长过程,养成了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他们比其他高校的学生更加赶潮流,追时髦,讲时尚,但对集体事务显得冷漠一些,集体主义观念比较弱。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着眼于民办高校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创新民办高校的学生工作。
(一)转变观念,变管教为引导。要搞好学生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过去高校的各个部门居高临下,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容易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机关、教职工、管理教育者,要改变角色,以学生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办实事。其次,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了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面临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律、目标上的自选,正处于可塑性的关键阶段。作为直面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者,重点应在“四导”上下功夫,即政治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成人成才。
(二)强化“三自”意识,变“保姆式”为自我管理。要做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主体作用,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克服过去中小学时代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保姆式习惯,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增强管住、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
(三)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仅限于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实施管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骨干对学生工作的作用。事实上学生骨干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可以现身说法,起到学生工作者起不到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作用,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首先要加强学生干部、骨干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作用;其次,要分年级成立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自律委员会,让学生干部和骨干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使他们在“三风”(班风、学风、校风)和“三个文明”(寝室文明、教室文明、行为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重视发挥学生自律效能,变他律为自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够激发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激活他们潜意识中的“主人观”,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的理念。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正确评价自己,促使其不断改进自我。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作为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审视自身的言行,定期以小结、心得、体会、感悟等方式剖析“旧我”,塑造“新我”。其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学院的团组织和党组织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这些角度切入来促进学生的自律和自我完善。
三、学生工作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搞创新不是说过去的一切都不行了,要重新再来,而只是改革已成为弊端、过时了的不再适用的东西。而一切好传统、好作风不仅不能抛弃,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结合新的实践,把它丰富发展、光大起来,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我们不能一说创新就不分青红皂白轻易否定传统的东西,超出民办高校这个特定的范围,照抄照搬公办高校的东西。如果这样,必然导致“民办”淡化,失去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而影响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一说到继承,就强调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否定创新,墨守成规,感到“无新可创”,无所作为。学生工作创新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胆探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学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学习、深入研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共性就是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条例、规定、准则来规范所有的工作,即“从严治校”。所谓“严格”,一是“严”,这是要求;二是“格”,就是方圆,就是规范,就是规范管理,从严要求。这是由高校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的。高校没有纪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严格的规范就不叫高校,这就是共性。所谓个性就是学生工作的对象、任务、性质、特点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深入思考,怎样才能使民办高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既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又贴近民办高校管理教育对象的实际,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进行探索创新调整,做到“严而不僵,活而不乱”,以保证广大学生在“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能,充分地张扬“个性”,成为高素质的成功人才。
(三)处理好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要培养高素质的成功人才,但二者之间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二者互为依托。教育创新是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创新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成功素质教育,让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管理创新是为培育人才服务的。管理既有“强制”、“保障”的内容,同时也兼有“引导”、“疏导”等教育内容。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更新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保证教育创新的顺利进行。教育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只有正确处理好管理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我们的学生工作才能真正抓出成效,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才能形成,才能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成功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年16号文件.
[2]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相关热词搜索:高校学生 几点思考 创新 对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高中学生发展报告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