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善心宜疏不宜堵_宜疏不宜堵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从郭美美微博炫富开始,到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暂停一切活动而未终,纷纷扰扰中,无数人事卷将进去。 就像它所引起的轰动一样,谁也无法低估这一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给中国慈善业带来的影响。
波澜过后,中国慈善能否孕育新的秩序?
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业内人士,他们是:
王振耀,原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
徐永光,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现任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陈启明,香港红十字会秘书长。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郭美美事件”与红十字风波。一个总的看法是,此次风波,或许能刺激慈善机构在管理和运行上作出调整,使中国慈善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接受《京华周刊》记者采访时,王振耀刚从外地返京,第二天,他还要出国参加救灾活动。
2010年6月,在民政部不同部门工作了多年后,56岁的王振耀辞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职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
2008年对王振耀的触动很大,在《京华周刊》记者的采访中,他几次提到那个特殊的年份――地震引发了社会的慈善热情,此后再未停止。他当时就提出了慈善组织的管理和服务问题。
无论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的风波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在王振耀看来,中国慈善体系都会因此上一个台阶。他说,郭美美引发的事件未必是坏事。
公益事业可盈利,盈利不等于暴利
《京华周刊》: 最近一定有很多人都在询问你“郭美美事件”,偶然的几张炫富照片,却一发不可收。
王振耀:我一直在关注这个事情。虽然整个事件把红十字会推到了风口浪尖,但慈善机构的管理、运行也会因此迈进一大步。慈善组织一定得调整、转型,这种要求迫在眉睫。
自从有了网络之后,公众对一些事情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假如大家不关心了,你想想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公众质疑,红十字会做出说明,网上再讨论,红十字会又不断调整,整个事件中出现了几个较大的转折点,两边始终没有陷入对抗的状态。这件事反映的良性互动在出现,我看到这一点感到特别高兴。
:人们非常关注红十字会的商业运作,很多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它可以进行盈利活动吗?
王振耀:公益组织引进商业模式,运用现代企业的手段来发展自己,在全世界范围来说这是一个趋势。慈善机构引进项目,开始商业运作或者跟一些公司合作,这些项目既带有服务性质,又有一定的经济回报。
就像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一样,人们对它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但说它是“吸血鬼”也好,“高利贷”也好,还不是企业用着比较方便吗?如果贷不到款,企业就没钱发展,那又会是什么局面?
:公众对慈善机构的问责意识正在加强,既然这种运作方式有可取之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王振耀:红十字会事先没有对商业运作做出解释说明,也没有很好地按规范去操作。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反而不好正面去回应了。
红十字会采取的方式有两个方面还是积极的:选择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路线,用商业模式发展公益事业,英国十多年来基本就是这样做的,一些社区公益项目也有很多创意。但是他们没有去很好地论证和规范。这些项目跟哪些公司合作,盈利模式,怎么分配,大众可以得到什么服务,如果把这些问题提前说明白了,也许就不会引发这么多的争论了。
公益事业可以盈利,盈利也不等于暴利,我相信这一点大众能够理解。只是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公益组织引进商业模式的例子,所以大家对这种做法还不了解,对这种理念还不太能接受。
:需要事先向公众说明怎么赚钱、赚钱了又如何分配?
王振耀:当然得让大家了解。我从公众的关注里还解读出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他们要求红十字会和其他公益组织在法律面前保持平等;相关规则能够让大众知晓、理解;人们还不断地问国际经验,其实大家的眼光并不落后,也并不偏颇,对国际上的慈善模式还是接受的。所以大众还是理性的,也很讲道理。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假如没有郭美美,慈善机构的“透明度”问题会是怎样?
王振耀: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时候,媒体把社会捐赠的钱物比喻为“悬在政府头上的堰塞湖”,其实是对慈善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个挑战,从2008年以来,这个挑战从来没有停止。
相关部门和机构只有主动地适应大众的要求,不断调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没有今天的郭美美,将来也会在其他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在你看来,如今公众对慈善事业抱着什么样的心态?
王振耀:大家比较关注慈善法、募捐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建设。因为大家着急,大众急着行善,尤其是富人更着急。福耀集团的曹德旺成立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宗庆后也宣布成立“宗庆后慈善基金会”。但我们现在的渠道还不畅通,现在的规定让很多人的善心入不了河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用“大禹治水”来形容,宜疏不宜堵。目前的慈善机构管理办法适用于我们国家较为穷困的时候,适用于管理小数目的钱财。现在的捐款数额已经很大了,还用以前的办法怎么行呢?2008年以后,慈善法规条例急需调整,而现在的一些事实也正好说明我们的体制改革比较慢,拖得时间长了,大众就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也是正常的。
:一些人捐款之后还会担忧,尤其是社会名人,有时慈善捐助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王振耀:这是国家快速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有一些名人在做慈善事业时缺乏经验,也难免有一些不太周全的环节。200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所以,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就经过了五六年的时间,出现一些不太妥当的环节,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一直提“宽容”二字,如果是善意的行为,我们先保护,再规范。
慈善法5年未出台,法律不能等
: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培养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和理念?
王振耀:汶川地震后,社会喷发出来的善心到现在并没有停,全社会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人应该给自己这几年的表现打高分。一定要尽快立法,立法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全世界的经验也证明,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像个人所得税一样,一旦定下来,就有了标准。
要调整现行体制,让公众比较方便地参与慈善事业;还要鼓励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开展学习。这次红十字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当然,郭美美引发的事件,客观上也会促进民间慈善的发展,对所有的慈善、公益组织都会是一个推动。
:你经常强调的现代慈善理念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王振耀:组织慈善,并不是个人慈善。非常大额的捐款,目前有的数额已经达到几亿甚至十几亿元;多种形式的捐赠,可以是钱财,有价证券,房子等等;国际化,与全世界可以有效地互动,例如我们也可以帮助非洲等比较贫穷的国家。
:中国慈善事业跟国际社会接轨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政府又应该如何推动?
王振耀:大概在3年后中国慈善就能在政策体系方面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今,大额捐赠已经开始了,而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
2008年我国总的慈善捐赠额为1000多亿元,2009年没什么大的自然灾害,捐赠额也超过500亿,2010年是700多亿,照这个势头发展,2011年也许能超过1000亿。这么大笔的财富,如此美好、向上、正面的爱心,需要积极地疏导。
政府应该尽快地调整我们的运行体制,接纳整个社会的态度,以便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多层次法规政策体系。我们的慈善法经过5年还没有弄出来,法律不能等,势在必行。慈善机构也得不断完善自己。
:你现在的职务与原来的身份相比,哪一种更能促进上述进程?
王振耀:两种都是在做跟慈善相关的事业,现在更直接、更专业,参与的更多,包括理念研究,培训、倡导、咨询等等。如果我还当司长,也许像你这次采访我就不方便接受了(笑)。
相关热词搜索:善心 不宜 王振 王振耀:善心宜疏不宜堵 教育宜疏不宜堵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