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山楂树:山楂树の恋 大能人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   暮色申的土厂在远处闪着光,   列车飞快地奔驰。   车窗的灯火辉煌。   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氖   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
  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
  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
  
  2006年,小说《山楂树之恋》在网络上风靡一时。2010年,在无数“山楂迷”的翘首期盼下,由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于2010年9月16日在全国公映。
  这是一部以纯爱打动亿万观众的电影,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974年前后,那个贫穷却又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写新教材。她和教材编写组的成员们来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采写素材。在去西村坪的途中,村长向静秋等人介绍了一株传说中开红色花朵的山楂树,这棵山楂树给静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村坪,静秋听到了一曲悠扬的手风琴曲,是那首前苏联民歌《山楂树》,拉手风琴的是勘探队的青年人“老三”。老三外表英俊又有才气,是城里军区司令的儿子,而静秋虽然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但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文革时期很受打击。但是,家庭背景上的相差悬殊并没有阻止两个人相爱,老三是极重感情的人,他爱静秋,愿意为静秋做任何事,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和支持。但由于静秋没有毕业,没有工作,没有转正,他们的爱情还不能公开。两个人只能偷偷地约会,为了躲避他人的视线,有时候他们不得不到荒僻的江边见面,他们爱得虽然艰辛,却也甜蜜。他们的关系终于还是被静秋的母亲发现了,于是老三向静秋的母亲保证:一年零一个月之后他们方可再次见面。老三就这样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有一天,静秋听说老三得了白血病,便请了假跑出来看老三。老三只告诉静秋自己是感冒。在借来的医院大夫的宿舍里,两人度过了难忘的一夜。这一夜之后,老三神秘地失踪了。静秋误以为老三“得手”后就跑掉了,是个不负责任的人。直到半年后,她的女伴来找她帮忙,她才知道老三根本就没有“得手”,自己错怪了老三。而此时,老三已得了白血病。静秋来到医院,见到弥留之际的老三,他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深陷的眼睛半睁着,静秋泣不成声,一遍遍地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老三的眼睛终于闭上了,眼角流下了两滴泪水。
  至此,影片结束了,静秋与老三的故事也结束了,一切都归于平静,而唯一不能平静的是亿万观众的心。
  
  张艺谋:返璞归真,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
  
  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张艺谋褪去繁华浮躁,回归淳朴清纯。
  所有看过《红高梁》的观众都会对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记忆深刻,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影片中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火红的高粱、血红的夕阳、鲜红的嫁衣、殷红的窗花……狂放桀骜的、被压抑的、粗犷的、铮铮的铁骨人性,还有颠轿、祭酒、高粱地里的野合,淋漓尽致,尽隋宣泄。
  《红高粱》之后的张艺谋一直新作不断,成就有高有低,但大多数的观众认为在《活着》之后,张艺谋早期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等影片中所反映出的那种深刻、质朴、淳厚和真诚的内涵似乎已渐行渐远;中期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尚能体现出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及至后期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张艺谋已经一脚踏上了大投资大制作的形式主义滥觞和通过猛烈宣传造势的商业化道路。他甚至把陈凯歌也带进“沟里”,茫茫然地拍了部大片《无极》,黯淡收场;连冯小刚也被带进了“沟里”,追赶着拍了部大片《夜宴》,预期效果不理想之后重返老路。张艺谋这个中国电影标杆式的人物已成了中国电影浮华化的推波助澜者,将国产大片引入了歧途,“主题空洞、场面宏大、画面华丽”几乎成了他的标志性风格。观众看到的张艺谋正从文艺之路上节节后退,除了一路上弥漫的商业气息,已经很难再从他的作品中体味到深层次的人性撞击与灵魂触动。
  有网友评论说《我的父亲母亲》拍得极有感染力,无论是取景、构图、剪辑还是配乐都无限地接近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境。那是一种醇香灿烂、乡土味十足的诗的感觉,这部影片是中国拍得最浪漫、最唯美的乡村爱情电影。
  而对于2009年12月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好多观众感叹张艺谋已经江郎才尽。
  有观众说,这部影片虽然能看进去,但毛病太大,对白太现代,情节太夸张,就是一个电影小品。也有观众说,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有点不伦不类,搞笑和悬疑都不够纯粹。比起科恩兄弟的《血迷?》,《三枪拍案惊奇》只是有其形却未得其神,远不如《血迷宫》那般压抑、精致和深刻。还有网友说这部片子中的“悬疑”和“惊悚”被杂糅了太多的无厘头、网络恶搞和春晚台词,这些闹哄哄的段落削弱了它向经典致敬的诚意,也剥夺了观众欣赏悬疑,品味惊悚的耐心。看来看去,这部小品式“大片”虽然故事完整、色彩绚烂、线索清晰、人物可爱,但怎么看都拧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评价说《三枪拍案惊奇》不是不能看,甚至比同时期一大批搞笑片、小成本商业片都好看些,可是如果换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或许更能博得满堂彩。
  张艺谋的“印象系列”泛滥更是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和谩骂,“印象系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是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不考虑社会利益,不讲究经济效益,更不管作品质量如何,是一个巨大的形式主义。《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一系列“印象”作品,投资过亿,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表现手法上也没有创新。“印象”还被指责破坏生态环境,劳民伤财。作为一个中国电影人,张艺谋的责任并非只限于拍出几部票房大卖的电影,他有责任为后辈电影人树立起一个榜样,并用自己的影片树立起大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导演,张艺谋还是交出于一份让大家满意的答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辉煌的场面和精美的构思,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无古人的视觉盛宴,令全球观众为之震惊。
  而这部《山楂树之恋》,故事基调起得很低,就仿佛是一个老朋友坐在你的面前,把他的那段青春时期的爱隋向你娓娓道来,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朦胧远山,给人一种涤尽欲望,淡定入骨的感觉。
  对于《山楂树之恋》,大多数的观众还是给予了肯定,认为张艺谋能拍出这么一部整体感很强、风格纯净的影片,的确是完成了一次艺术回归,至少他已经开始在讲故事了。
  《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的一次华丽转身,让观众又看到了《红高粱》时的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时的张艺谋;老男人们对过往青春深刻祭奠的张艺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山楂树之恋》
  
  自从1988年张艺谋的首部电影《红高粱》上映至今,张艺谋以及他的电影已经成为众多影迷关注的焦点,似乎是哪里有张艺谋,哪里就有铺天盖地的“争议”,《山楂树之恋》同样是一部“争议”之作,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观众心中也有一千个《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几乎成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它所表现的唯美纯情,不仅勾起了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山楂迷”们对曾经岁月的回忆与感怀,就是70后、80后的“小山楂迷”们对此也是?嘘不已,当然也挑起了80后和90后的新新人类的口舌论战。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年代,对抛却欲望的纯粹感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共同的。
  《山楂树之恋》用背景、音乐、画面、台词和细节等还原了那个时代。对于“老山楂迷”们而言,影片中凋敝简陋的农村房屋,纯朴憨厚得甚至有些傻气的人们,宽大而又颜色单一的棉布衣服,渗出墨水弄脏手指的老式钢笔,画着山楂树的搪瓷脸盆,用塑料针管编制的金鱼钥匙链,门缝里夹的核桃,布店里用吊梁绳线传递的发票,还有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宣传画,人们挂在口头的那句“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话以及“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忠字歌、忠字舞,都能把他们带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也许他们会忆起那段阴暗、扭曲、压抑、惨痛的斑驳岁月。但对于“老山楂迷”们而言,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那个年代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而真正让他们落泪的或许是那根青春神经,抑或是他们心中都曾有过这样一个“静秋”或者“老三”吧。“静秋”和“老三”是他们在那个疯狂年代中唯一的温情记忆。
  70后和80后的“小山楂迷”们喜欢《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则与时代无关,与技巧无关,与张艺谋无关,只是与这段极纯极美的爱情有关。同60年代的人的爱情比起来,现在人们的爱情少了很多约束条件,同时也少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一生一次的心动、无条件的付出以及一辈子不变的信念。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能让人平静地、一直流着泪看完的电影。整部影片语言简洁朴实,画面明亮干净,背景音乐空灵、缥缈、悠长,让人在影片所营造的清新淡雅、略带伤感的氛围中记住了老三和静秋,还有他们永不褪色、永远鲜活的爱情:
  静秋和老三牵着木棍过河;
  老三和静秋隔岸拥抱;
  静秋和老三在亭子里裹着一件军大衣相拥取暖;
  老三为了静秋能去医院包扎脚伤,毫不犹豫地划伤自己的手臂;
  静秋和老三骑着一辆自行车开心地在大街上“招摇而过”;
  老三对静秋说:“你活着,我就活着,如果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静秋对老三说:“认识你,真好!”
  老三对静秋说:“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那我就等你到=4-五岁……我会等你一辈子……”
  当然也有不少新新人类对《山楂树之恋》产生质疑。
  有的人认为这样的爱情纯情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简直就是清汤寡水,只能用平淡来形容,可以算得上是纯粹的革命友谊,而算不上是爱情。
  有人说,《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电影,但非要给它加上“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样一顶高帽子,势必会遭到质疑和背负骂名。
  还有人评价说,影片在故意卖弄纯情,某种程度上把纯情和性无知划上了等号,纯爱不等于没有情欲和缠绵,凭什么说没有性的爱情就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难道有性的爱情就不干净、不纯洁了吗?本来是那个时代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居然还要拿出来赞美……
  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说:“它充分满足全民对感动的需要。”
  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说:“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说:“向原作者致敬,为了真隋实感。”
  《羊城晚报》有篇报道中称,冯小刚说中国没有大师,张艺谋便不高兴了。他有资格不高兴么?或许曾经有,但是早没了。自从老谋子“弃文(艺片)从商(业片)以来”,他就再没给观众好好地讲过一个故事。《英雄》如是,《十面埋伏》如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如是。主题空洞、场面宏大、画面华丽几乎成了他一脉相承的标志性风格,唯有《千里走单骑》是个例外,但水准也是平平。总结近十年张艺谋电影最大的缺陷就是他始终没找到一个有原创能力的好编剧。《满城尽带黄金甲》抄了《雷雨》、《三枪拍案惊奇》抄了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总算是比另外几部大片高了一点点,也就一点点而已。如今又挑了《山楂树之恋》这部畅销书,心思自是昭然若揭:一来小说本身的读者群已经为电影备足了票房,二来还有一个现成的好故事不用大费周章,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面对如此多的争议,我们无法去评论和断定谁是谁非,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山楂树之恋》让年轻一代了解了老一辈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而且这样的时代的的确确存在过,至于老三和静秋的爱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只是时代背景不同罢了。
  
  张艺谋说《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说,这是一部拍给80后、90后看的纯爱电影,这样的故事和时下的男女爱情一样,也充满了甜蜜、火花、误解与悸动,但却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的时代那种有别于如今世俗男女轻佻、不负责任的恋爱方式,可能它有点“怪异”,稍显“另类”,但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山楂树之恋》的剧本,张艺谋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工作结束之后争取到的,看完剧本后,他竟然哭了,他很久没有拍过这种感觉的片子了。“《山楂树之恋》虽然与《我的父亲母亲》在题材上比较类似,但处理方式仍有差别。《我的父亲母亲》故事本身就是散文诗的感觉,影像上彩色黑白都有,偏重渲染,很外化地去表现。”“我自己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也留了很多类似经历,当时对异性间的东西不太懂,现在想用细节传递很多东西,让一切尽在不言中,避免高度的戏剧性。”“通常我是很强化视觉,注重形式感的,喜欢尝试比较夸张的东西,而拍《山楂树之恋》我跟自己说要静下来,并且要自信,拍《山楂树之恋》就是要拍一个返璞归真、娓娓道来类型的影片,希望传递一种久违了的纯真。”
  
  张艺谋说张艺谋
  
  从文艺片转型拍商业大片,又从商业大片回到文艺片,大家一直说张艺谋是因为拍不好商业片,所以才时不时拍几部文艺片来挽回名誉。面对这个问题,这位大导演态度依然淡定:“我拍电影这么多年,很多人不了解我,对我有好多猜测。其实我一直很正常,始终保持平常心。对我来说,大片也罢,小片也罢,文艺也罢,商业也罢,其实就是我碰到一个感兴趣的题材。我没有把自己伟大化,也不会被大家说东说西的议论给说晕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电影是拍不完的,我觉得华人圈里一线电影导演的水平都差不多,在于你能不能有运气碰到一个好剧本,能不能有运气在临场发 挥好。只要这两个运气有了,任何一个好导演都会拍出一部好电影。”
  他还开玩笑地说,不是自己没有设计过自己的导演形象,而是从来没有想过要给自己设计文艺的或者商业的形象。“我是碰到什么感动的剧本就去拍,现在不是说有10个好剧本在我面前可以选择,把自己的形象打造一下。”
  
  从艺术角度再看《山楂树之恋》
  
  文艺气质和矫揉造作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捅破了,那就是人见人爱的小清新;捅不破,难免搞得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张艺谋用《,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小清新可以有,而且,这绝非文艺青年的专利,文艺中年甚至文艺大爷们都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清新无比。
  《山楂树之恋》绝对捅破了那层膜,整部影片都彰显出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演员指导,乃至全片的风格节奏,都被张导有条不紊、张弛有度地把控着,在一个很容易洒狗血炫特技的时代里,《山楂树之恋》就像一瓶天然矿泉水,用片尾那一树淡雅恬静的白色山楂花鄙视了一把满世界的垃圾饮料,
  “浓墨重彩”几乎成了张艺谋作品的标志,他在每一部影片中都肆意挥洒着对色彩的迷恋。从《红高梁》中那满眼奔放的红色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满地炫目的黄色,张艺谋堪称是“色彩大师”。但是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影片的拍摄中,他抛弃了以往自己所钟爱的“浓墨重彩”风格,回归朴素自然。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都是原色调的自然景色,安静恬美,云淡风轻。
  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中或多或少地淡化了“文革”这一大时代背景,对此有观众认为,让大时代隐藏只看爱情,使影片失去了本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失去了对特殊年代人们病态、压抑和扭曲的心理对人的情感世界摧残的探讨价值。也有观众认为影片的背景虽为文革,但是张艺谋没有着力地描写那个时代的悲剧,而是刻意地弱化了时代背景,弱化了故事中一切人性的丑与恶,宣扬了人性的纯与真。其实,如果他想的话,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被处理成另外一个模样,让人憎恨那个可悲的年代,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恨得太多,爱得太少了。感谢张艺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美好、很纯净的爱情故事。也有人认为,张艺谋并没有完全地去时代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还是把那个年代人们的压抑与无奈表现了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三在静秋母亲面前为静秋的脚包扎换药的一幕。当时,静秋的母亲在旁边很不自在地故意用很大的声音制作信封,这就是那个年代里残酷现实与美好爱情的强烈反差,这画面太让人压抑,太让人心酸了。
  在叙事上,《山楂树之恋》采取了简单朴素的叙事方式。影片的故事呈段落性,中间穿插了一些黑幕白字的旁白。有观众认为,男女主角相知相恋的曲折过程没有用电影化的方式来实现,而用黑屏加字幕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而且频繁的字幕切入,不仅影响了影片的流畅性,同时也说明了影片的叙事能力不足,使得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MV。也有观众认为,用字幕衔接剧情没什么好诟病的,整体上并不影响观看。毕竟电影不是电视剧,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叙述那么长的故事,的确不容易。更有观众说,这样的黑屏加字幕有一种诗的气质,或许是张艺谋煞费苦心,就是想在纯朴直白中为我们讲述一个同样纯朴直白的故事。
  在张艺谋以往的作品中,多是突出女性淡化处理男性的。而《山楂树之恋》则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直接为我们呈现了老三这个至死不渝、唯爱至上的男人,这个笑得爽朗、哭得纯粹的男人,因此,有的观众说静秋如果能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像《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父亲,像《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的丈夫那样被模糊和弱化就更好了。只为了彰显老三这个赤诚的男人对静秋这个女人细?而坚韧的爱,那么《山楂树之恋》会更完美、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美男子――老三。自古中国男人就被赋予了所谓的“成就大业、担当大任”的使命,似乎太在乎女子是会被取笑的事,因此即使心中有爱的男子也羞于表达。但老三不是。他没有这种虚伪的自尊,没有内心的虚荣,只听凭来自心底的呼声,那就是他爱静秋。静秋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他都会为她去做,他不顾一切。他愿意辛苦跋涉、渡江过河,只为能与静秋见一次面,说一句话。他愿意划破自己的手臂,只为了逼静秋去医院包扎脚上的伤口。
  有人说《山楂树之恋净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同样将人类两大永恒的主题――爱情和死亡,很好地融入到了一部影片中。老三与静秋原本美好的爱情却因老三的死亡而过早夭折,这的确让人感伤。但从美学角度来说,残缺也是一种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许《山楂树之恋》能让那么多人为之潸然泪下,就是因为它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体味到了一种残缺美。
  
  我们可以等谁或者被谁等一辈子
  
  老三和静秋,两个年轻人,穿越十一个时代的禁锢,从开始时的倾心相遇,到结束时的悲怆绝望。一棵朴素的山楂树,见证了一场绝美的不朽爱情。
  山楂树开花儿了,是白色的。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却是老三用生命呵护的这份爱的承诺与期许: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文字统筹 侯树光)

相关热词搜索:都有 每个人 一棵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山楂树 每个人心中都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