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慈善文化比较] 中美慈善文化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申美慈善文化的内涵、共性及其差距,探讨了形成这种慈善文化差异的内外因素。 [关键词]慈善文化;内涵;共性;?因;外因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48-2
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对“慈善”这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同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中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慈善”这一社会话题,中美两国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慈善的文化内涵
“慈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杨C,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集体福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博爱、给予、利他、和谐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一是潜藏在慈善主体心中的道德观念;二是慈善主体对社会的善举;三是社会对慈善行为的彰显。它既是一种行为表现,又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精神价值。
二、中美慈善文化的共性
在美国,“charity”(慈善),源自古法语“基督之爱”(Christian love),意为“为上帝而普爱众生”,带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色彩。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willingness to judge other persons with kindness”;“neighborly love"’:“help the person with money,food”,即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博爱:救济,施舍等。由此不难看出,美国慈善文化包含了博爱、依法行善、平等互助、友善待人等非常丰富的内涵。
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当作“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0I?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认为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不忍人之心”是人们从事善举的动机所在。从“人皆有不忍入之心”出发,孟子又提出“仁政”,即君主有了“仁爱之心”,方能施行“不忍入之政”――仁政。当然这种仁政也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入之幼”之意。
由此可知,中美慈善文化都主张每个人除了追求自身幸福以外,还应该尊重与爱护他人,尽力为他人获得幸福贡献一份力量。换句话说,中美慈善文化都强调人本主义,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形成一种尊重人、爱护人、同情人、关心入、帮助人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氛围。这也是全世界各国、各族人民能够和谐共存的一种道德基础和原则。无论国家穷富与否,慈善行为和慈善活动都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赞扬的。
三、中美捐献事业的差距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中美慈善文化也不例外,虽然二者都蕴含着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但由于中国和美国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两国慈善文化在慈善意识、慈善表达方式和慈善表达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美国慈善机构数量多且类型多样,而我国慈善机构少且单一
美国现有慈善机构的数量达73万多个。这些慈善机构不仅在教育、医疗、民生、移民就业等领域发挥其效能,而且还对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和文物、预防犯罪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说,慈善机构带动了一批相关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民政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各类民间组织的数量为31.5万个,其中包括基金会999个,慈善机构涉及的领域还比较单一。
(二)美国民众慈善意识明显强于中国民众
慈善捐助意识已经深入到美国民众的内心当中,甚至已经超越了道德层面,成为了美国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慈善捐助不再被看做一种善的举动。而在中国,慈善捐助还是在特殊事件中发生的义举,缺少常规性、自觉性和普遍性。
“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而根据胡润中国慈善榜统计,从2003年至2007年4月榜上的loo位慈善家共捐赠了近95亿元,其中2006年为56亿元,捐赠额约占他们财富总量的4.8%。2005年百富榜的前4名,所有的捐赠加起来还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
人民网提供了一组关于中美慈善事业的结构的数字,发人深省,报道的具体内容是:“中国每年的捐赠大约有75%来自国外,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捐款10%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民众。直至2006年我国社会捐赠资金约100亿元人民币,不到GDP的0.1%(美国每年的慈善资金占GDP的9%),其中企业和组织捐赠超过80%,社会公众捐赠仍不到20%。”这表明美国民众的慈善意识远远高于我国民众。不仅如此,美国民众还具有强烈的义工服务精神,有将近一半的成年民众乐于在业余时间担任义工。而在中国,愿意拿出业余时间无偿地捐献给他人的人寥寥无几。捐献器官则是美国人捐献风尚的另一表现。美国全国肾脏基金会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四分2--的人表示愿意在活着的时候为陌生人捐献一个肾脏,大多数人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及某些迷信因素的影响,普通百姓对于器官捐献的意识还是很低的,甚至很多人避讳这个话题,导致库存器官匮乏,很多患者得不到良好的救治机会。
四、中美慈善文化存在差异的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
美国的“罪富文化”是其慈善事业有别于中国的内在原因,美国的罪富文化起源于早期基督教“富人原罪”的教义。《圣经》中关于钱财的经文非常多,如“叫你们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舍,就藉着我们使感谢归于神”(哥林多后书9:11),“各人要遂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格林多后书9:7),“贪财是万恶之源”(提摩太前书6:10)……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基督教对钱财持否定态度,认为财富是万恶之源,富人是罪恶之人,鼓励基督徒将自己的财富捐给穷人。而对于富人,基督教认为富人只有将财富捐献给穷人才能为自己洗除原罪从而荣升天堂。尽管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迫使基督教会重新诠释了“商品经济”,但这种“罪富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扎根于每个西方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了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广泛的渗透性。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耐基发表的题为《财富的福音》一文已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经典之作,而恰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关于“富人原罪”的教义深深扎根于卡耐基的人生哲学之中。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的奠基者约翰?F?洛克菲勒,虽然很富有,但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财富的厌恶,并一直践行着基督教义所倡导的最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并在去世前将其绝大多数财产捐赠出去,
中国的慈善文化起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慈善的道德教化作田。善举是个人良好品德的外化。所以对于个人行善问题仅止于道德层面,而没有亡升到法律层面,不具有强制性。
(二)外因
美国政府制定的税务优惠政策是美国捐献文化形成的外因。美国法律规定,合法工作者要交收入所得税,一般为30%左右,年收入越高,交税比例越高;遗产越多,缴纳的税款也越高。而捐献的财富不在征收遗产税范围内,捐款在一定程度上是避税的手段。
中国传统的家庭宗法人伦强调血缘关系的亲密性和财产关系的继承性,强调家庭本位和家族意识,这无疑对民众的捐献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其在慈善事业上具有很大的狭隘性。
慈善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成发展,是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优良的道德传统。作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将慈善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在实践中,应对影响慈善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即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进行努力,构建新的慈善价值观,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关热词搜索:中美 慈善 文化 中美慈善文化比较 中美慈善事业对比 2017中美经济总量对比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