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资金整合“四两拨千斤”]全国支农资金整合好的省市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长期以来,我国支农资金由于投入分散、管理交叉,使用效率低下,“跑冒滴漏”问题突出,“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因此,如何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整体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何将整合资金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挥最大作用,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2006年起,贵州省先后在德江、三穗、独山、凤冈、普定、赫章等县进行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初步探索出“书记重视、县长主抓、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整合工作新机制。经过近3年的实践,试点地区有效发挥了支农资金积聚的优势,明确了财政支农重点,突出了资金规模效应,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聚合效应。
“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将“三农”工作置于“重中之重”,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资金来自不同部门,管理分散,管理方式不一,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效率差的问题在各省区逐渐凸显。
据了解,多年来支农资金以“条条”管理为主,参与管理支农和涉农投资的部门多达十六七个,如仅扶贫一项就涉及财政、发改委和扶贫办等多个部门。这些涉农主管部门在安排支农资金时从部门角度考虑的多,在向上申报项目时往往各自为政,在项目分配时比较随意,导致项目交叉和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吃项目”和挤占挪用现象并不鲜见。
贵州省财政厅副厅长杨志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贵州省从2006年起以县为突破口,率先在三穗、独山、德江3县探索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2007年、2008年,又增加了凤冈、赫章、普定等6县。与此同时,财政部门紧紧抓住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的契机,以资金整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资金整合,一次性将所有项目县全部纳入整合范围,使省级试点县覆盖了全省9个市(州、地)17个县。
地处黔东北的德江县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素以适宜种植牧草、天麻、茶叶等农作物著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优越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孕育出农业的繁荣发展,至今,德江县仍是新阶段扶贫重点开发县。随着支农资金整合深入开展,这里的农业发展逐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德江县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发展生态茶产业得天独厚。2008年,德江县选择生态茶产业作为龙头项目,计划到2015年建成茶园15万亩,并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如果只靠县财政的力量,要完成这些目标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德江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彦坦言,“正是支农资金整合让德江县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计划成为可能。”
对此,德江县对项目申报和安排实行“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每年由领导小组围绕茶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确定项目,然后交由各相关部门分头上报。资金下达后,严格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和县级财政报账制,既实现了资金的规范运作,又突出了资金的有效使用。
省财政厅农财处处长王卫东说,支农资金整合就是做到多条渠道入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此举能使全县一盘棋,统筹安排区域经济的发展,并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08年,德江县以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884万元为平台,共整合茶产业发展资金5697万元,其中整合涉农部门资金219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623万元,银行贷款2000万元。
在茶产业建设中,德江县除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884万元全部用于补助购买茶苗外,还整合部门资金2190万元用于茶区修建道路、小水窖,开垦新茶园地,园间病虫害防治,茶农技术培训等配套内容。“有其他部门配套,主抓部门就没有后顾之忧。”陈彦表示,按照常规思路,发展茶产业主要是他所在的农业局的工作,然而,通过支农资金整合,其他部门的资金也被集中起来围绕茶产业发展这一目标进行配套建设。
其他部门为何会心甘情愿合力配套呢?德江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坦承,整合之初,他们其实更多地还是站在各自部门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希望资金更多在自己部门内发挥作用,“是公利,不是私利”,一位负责人说,“各有各的要求,例如扶贫办更侧重于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德江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切实转变各部门认识。“现在,各部门的思想都统一到只要有利于整体宏观经济发展,只要有利于老百姓需要,就是部门的最大利益上”,这位负责人说,“显然,单靠某一部门的资金单打独斗,就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县的贫困面貌是不可能的。”
聚指成拳:
让资金效益最大化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本用来描绘北方草原放牧景象的诗句,却是德江县隆兴草场的真实写照:一望无际的草场在山间蔓延,星星点点的蓄水池点缀其间,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羊儿悠闲地吃草、饮水。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山,如今却已建成贵州省第二大山羊放牧区。“如果不是资金整合,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看现在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咯。”当地农民冉光书直率地说。
2007年,德江县在泉口乡隆兴两万余亩荒山上,先后整合石漠化治理、科技扶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资金2130万元,以农户每种一亩草投放一只基础母羊,饲养20只母羊投放一只公羊的方式,激励所涉的樱桃、天池、何家等8个一类贫困村2250户农户饲养山羊。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极大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目前,当地养殖户已达650户,饲养基础母羊1.3万只,修建牧区水泥公路8.7公里、圈舍1.95万平方米、水窖33口,沼气池200余口,建草场1.6万亩,堪称全省第二大山羊放牧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整合之前,各部门上报项目时各自为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难以体现;整合之后,所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都统一规划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整体效益就出来了。” 德江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彦告诉本刊记者。
记者发现,支农资金整合一改过去资金使用“遍地开花”、“普撒胡椒面”的做法,而是以产业发展规划为主线,以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极大地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在凤冈县,支农资金整合前,全县有茶园8.2万亩,但分布较分散,且没有形成产业化产销模式,农民收了茶青不知卖给谁,茶园基本处于荒废状态。整合之后,凤冈全县茶园面积到2008年底已达18万亩。在茶园面积迅速增长的同时,茶区配套设施也得到完善,共绿化硬化茶区道路34公里,建起茶青交易市场3个,培训茶叶技术人才800人次。
“以前各部门各干各的,项目往往不在一个地方,现在通过整合,大家都在一个区域搞配套建设,即使是修一条和以前一样的路,其经济效益体现就和以前大不一样。”凤冈县农业局茶叶办公室主任张天明说。设施齐全的茶园和良好的收获前景吸引了福建、重庆、贵阳和遵义等地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目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茶叶加工厂在凤冈已有12家。企业入驻保证了茶青销路,对农户起到了极大的辐射作用。如今,在凤冈,茶叶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初具雏形。
一位投资者坦诚地告诉记者:“以前茶园零零星星,品种也一般,我们打算维持着干下去算了;现在政府支持这么大,茶叶来源、品质有保障,我们准备要大干一番了。”
“要让资金效益最大化。”这是记者几天来深入各试点县采访时,听干部们说起最多的一句话。赫章县整合2094万元资金,重点用于万头黄牛养殖滚动发展等项目,加快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步伐;三穗县整合资金1050万元,侧重于“三基本”(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基本增收门路的增加、基本素质的提高)、“三大产业”(生态建设、畜牧养殖、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三大品牌”(三穗麻鸭、金穗系列、山妹子系列)的建设,等等。
规模效应:
“小钱”撬起大产业
在整合工作带动下,相邻的德江和凤冈两县围绕茶产业发展展开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而由竞争带动的则是该地区茶产业的规模化前景。
作为贵州省首批试点县,德江县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起步较早。然而,如今德江县的领先地位却已受到“威胁”。相邻的凤冈县到德江县参观取经后,回去结合自身实际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茶产业,2007年一年就整合资金1.15亿元,兴建茶园5.8万亩,验收合格5.4万亩,发展势头明显超过了德江县,让邻居有些坐不住了。
凤冈县之所以后来居上,关键在于选准了特色产业,并得到了中央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成为贵州唯一的全国试点县。2007年,凤冈县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财政下拨的800万元引导性资金的带动作用,围绕《凤冈县2007-2015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在5个试点区内实施项目23个,共整合部门资金2556.82万元,金融资本3039万元,工商资本2863万元,民间资本2192.13万元。累计投入资金达1.15亿元,几乎是财政整合资金的15倍。
“说实在的,规划刚提出时全县上下都有些质疑,当时根本没想到能完成得这么好。”凤冈县农业办公室副主任黎曾说。尽管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依托当地适宜种茶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品牌优势,有限的启动资金还是为凤冈县迅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关键是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谈起凤冈县茶产业的飞跃式发展,凤冈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主任刘开忠感触颇深,“产业选对了,更容易得到上级部门支持,也更能得到群众和社会资本支持。”
凤冈县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取得的飞跃给相邻的德江县以极大触动。在到凤冈县考察学习后,德江县进一步加大了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由前两年整合发展4个项目变为集中发展一个产业:生态茶产业,加大相关设施建设和对茶农优惠力度,德江农民种茶积极性迅速高涨。同时,由于德江给予入驻当地的种植大户和当地茶农一样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地大户进驻。其中,一位来自凤冈县的大户李德露不仅投资100万元种植了1000亩茶叶,还计划明年修建茶叶加工厂和茶叶专用有机肥厂。
对于德江、凤冈两县分别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茶产业取得的成效和前景,贵州省财政厅副厅长杨志表示看好。他告诉本刊记者,省财政厅在选择试点县时,正是按照省农业厅规划,有意识地选择位置相邻的县,希望能够形成连片种植。杨志认为,不仅茶产业,贵州其他现代农业生产都应走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是基础和关键。
机制创新:
“吹糠见米”还需硬杠杠
从近年来整合较有成效的试点县的做法来看,记者发现以下三点较有普遍性: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是关键。为使资金“聚得拢”,必须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书记重视、县长主抓、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当地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农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县级支农资金整合涉及部门利益,无疑会面临一定阻力。从各试点县的实践来看,凡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推动就较为顺利;相反,工作开展往往举步维艰。
凤冈县2007年被列为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之后,县委书记亲自率相关部门到山西省石楼县取经,并结合考察成果在全县农口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发起了“我为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做点什么”的大讨论,解决了思想上的顾虑,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为整合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产业选择必须群众欢迎,市场认可。实践表明,如果选择当地群众欢迎的产业,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整合工作开展就较为顺利。例如凤冈县田坝村茶区路网建设是2007年纳入该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施的项目之一,该村在实施的23公里茶区产业路硬化项目中,涉及土地占用达145户,然而不仅没有一户提出要占地补偿,当地群众还积极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实施,据估计,仅此一项约节约资金80万元以上。对此,凤冈县资金整合办公室主任刘开忠感触颇深:“之所以如此顺利,关键是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去了。”而产业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使用,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响应,才能带动社会投入。
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创新机制、建好制度是确保整合工作长效有序运行的根本。为使资金“投得准”,试点县必须作出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规划,以规划引导项目,以专家评审项目,项目选择更为科学。为使资金“来得活”,实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整合原则,调动了部门参与整合试点的积极性。从县级来看,科学规划、编好实施方案是第一步,能够在项目申报之初将资金投向固定下来,减轻资金整合后续工作难度,同时能够避免项目重复申报。此外,清晰合理的组织机制和严格透明的监督机制至关重要。
德江县在整合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七个机制”,即项目资金公示制、项目建设法人制、项目监理制、绩效评价制、县级报账制、责任追究制等,保证了整合工作的有序运行。德江县财政局副局长、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副主任牟长进认为,随着整合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整合工作受到部门利益分割、职责交叉、分工不明等深层次障碍性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因此,只有做好资金分配、运行和监督以及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工作,延伸管理链条,才能有效消除管理盲点和管理真空,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绩效考评,追踪效果,建立退出机制。2008年风冈县由于整合成效明显,获得财政部300万元的奖励。据介绍,省财政厅也相应建立试点评估机制和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及时掌握各试点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2008年起,通过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综合考评,贵州省财政厅尝试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和试点激励奖惩机制,改变以往安排引导资金的做法,由各县自愿、自主整合,经过省级考评后,对工作力度大、整合成效明显的试点县以资金“切块下达”的方式予以适当奖励,对重视程度不够,整合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试点县要求其自动退出,以此激发各县自主推动支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性。
深度整合:
瓶颈仍待进一步突破
目前,支农资金整合的成效在一些试点县逐渐显现,然而,要想使这项工作在贵州省遍地开花,最终结出累累果实,真正发挥对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亟需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
省级整合力度亟待突破。由于目前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尚未充分整合,因此尽管县级在规划时“盘子统一做”,但项目必须分头上报,资金相应难以同时下拨,因此难免出现“锣齐鼓不齐”的情况。例如,某试点县去年就出现了工厂已经进驻园区,但电力建设却迟迟不能配套的情况,问题就出在电力专项的资金未能同时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希望省里从省级就开始整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更好的统筹兼顾。
项目管理费需纳入资金下拨计划。目前,贵州省县级财政大多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各试点县普遍无力自行配备项目管理费。而实行整合后,项目支出须统一到县资金整合办公室报账,凡与项目实施无关的支出(包括项目管理费)都无法报账,因此试点县各部门大多面临要么不做项目,要做就要自己倒贴管理费用的尴尬处境,直接影响了部门参加整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不少试点县干部表示希望省级在下拨项目经费时同时下拨一定数额的项目管理费用。“我们都是穷财政,能做的只是发发工资。”一名试点县财政局的干部坦言。
科研支持亟需加强。现在,一些试点县正加大整合力度,希望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然而,县一级在制定相关产业规划和方案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省级各部门、科研院所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为一些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专门研究,为县级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关热词搜索:支农 四两 整合 支农资金整合“四两拨千斤” 支农资金整合四两拨千斤 支农资金整合浇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