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8-1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最优化理论产生以来,在企业管理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最优化理论的基本方法,联系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具体情况,阐明了了最优化思想在企业运营活动中灵活使用的方法、原则及举措,为引导企业更高效的开展管理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最有化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管理最优化
中国的最优化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导,率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的,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以华罗庚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通过推广"优选法”的方式向全国范围内最优化思想,这一理论开始在工农生产,工程建设等方面慢慢得到应用。最优化思想自应用以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带来了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最早工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最优化理论,它的对象不仅是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也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件加工与生产,同时,它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通过一整套复杂的步骤分析,创建数学模型,设置相关约束条件,应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和数学原理,求得生产或管理过程的最优化目标。它的目的使被优化的对象效果最优的前提下使用相对较低的资源消耗。
客观上的适用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使得在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运用最优化思想成为可能。对于各个部门的每一个业务人员,根据其具体职责可以划分为多个过程或项目,运用最优化思想对每一个过程或项目进行管理,以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目标。最优化理论的思路、方法也可以在企业的党政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中得到应用。
企业管理过程以及总体目标在最优化理论指导下,可以使各个部门的理念数据化、评价现代化、手段信息化、控制科学化、成效最优化。最优化思想要求管理者在目标函数设置、影响目标函数最优值出现的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分析等方面做到更全面、更细致,使得原本指标不明确,界限不清晰的因素变得明确。通过系统控制理论的方法,能够最终在最优状态下圆满实现管理目标。
二、营运资金管理最优化
企业为维持正常的运营活动,必须持有的一定的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就是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的最优化,要求企业在满足自身资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最大范围地减少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规模,流动资产的融资主要利用短期负债实施,实现流动负债产与流动资的组合最优化。最优化管理状态下营运资金是企业资金使用的一种极限,它一方面使营运资金尽可能的趋于最小,另一方面要求营运资金最大限度提高使用效果。在达到正常生产情况下,尽量使运营资金数量达到最小,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产生营运资金,而是尽量降低这一数额。
为了能够达到营运资金最优化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选择最佳资金组合。在关注企业清偿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使用流动负债,以确保企业的信誉,这样才能让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最优化营运资金的管理在工作中实际有许多可操作的方法,例如:运用先进的生产产品技术,使生产周期降低;让应收账款的变现效率提高,确保应收账款能够尽快变现;细化企业内部管理,运用人员岗位责任制来优化营运资金。
企业长远的追求是使营运资金实现最优化管理,并且它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的任务。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着力于投入最小、产出最大,降低营运资金的占有率,并且提升它的使用效率,使企业为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三、生产成本管理最优化
减少资金成本,提升应收账款收回率以及收款效率。采取新型制造业成本管理模式,因为定单信息需要企业内部市场环节中分解成以专业人员负责其负责的子定单信息,所以应收账款子定单于会计单位没有别的专门人员负责,即有主要人担负应收账款的收回的任务,当任务直接分配给某一员工,同时对任务的完成与否制定有效激励机制时,完成任务自然就有保障,所以这种从根本上与员工利益的相联动的应收账款处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以及收款效率,因此就可以有效预防企业资金链断裂诱发的破产。
引进适时生产系统,让生产成本管理从企业内部实施。适时生产系统是企业从消费者需要出发,逐步由后向前不断来全方位安排生产任务的,前面的生产"生产多少"的质量需要以及交货时间需要根据接下来提出的具体要求来制定,对于原材料以及零部件,只有当其中一步出现问题时,企业才能够购进。这就需要企业供应生产的原材料外购零件能适时地到达生产场地,立即交付使用,而无需使用原材料外购零件库存准备。
企业的使命保障了企业在关注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基础下,要最大程度地提升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能不能达到目标,最后还得依赖影响和制约它达到的许多个指标来实现,最有说服力最直接的可能是优化活动中许多货真价实的数据。另外,经济效益在经济管理活动中需要以产品单位能耗为标杆,单位产品人力资源需要使用的指标,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指标,一定时间段内的总产量以及产值等等去呈现。所以,在公正、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实现的企业管理所有定量性的数据,是保障企业管理最优化的基础以及前提。和定量性分析相比的定性分析,只能大体上的描述管理的过程,方法,还有结果,不能满足实用中最大化的特性。
四、供应链管理最优化
基于几乎大多数企业是生产和分销产品,他们正不断为制定供应链管理战略与日常运作中加强重视。现在运算速度更方便的计算机、能够开发界面以及管理数据更可操纵的软件、企业资源规划数字化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供应链管理不断成为企业竞争的条件。而将这些技术不断运用于管理经营的企业在未来一定会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变为其管理能力的集成一体化以及供应链子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以厘清各种错综复杂网络关系的优势。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包括两部分:一是地理上零散分布的各种设施,运用这些设施、原材料以及其他产品才能实现获取、运输、销售以及存储;二是连接各种设施的运输链,运用运输链使得产品不断流动。
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间都存在着不断竞争的目标,当系统无法协调时,供应链各成员通常是为自身优化而努力,结果往往是局部最优,不能达到最优供应链整体的目标。达到实现供应链全局最优的目的,供应链成员必须了解整个系统最优的内涵。协调供应链各成员的任务,不断获得信息,而捕获信息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组织战略。这种双赢的合作关系,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库存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最优化理论能够运用于社会环境的不同领域,比如社会生产、工农业活动甚至一个项目,使用最优化理论进行管理,使其中的思维、原理以及方法能够实现资源消耗降低、实现目标的优化、管理过程科学化的目标。企业管理中实现最优化管理,能够实现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资源消耗,通过最优化状态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1]华罗庚.优选法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钱令希.最优化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栾传霞,李发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青海经济研究所,2008.01.
[4]张 明.公司营运资金运作方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08.
[5]张建英.国际财务管理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1.
[6]资道根.控制供应链管理库存提高物流效率[J].交通企业管理,2007.13.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