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发展和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9-08-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干部人事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关于干部人事工作的规章制度的总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干部工作史,折射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变迁的轨迹。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和实践指向。从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视角来思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干部人事制度;历史;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改革目标
  中图分类号:D69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0)04-0025-07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各级党委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党的全部历史,也是一部党的干部工作的发展史。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一诞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与此同时,党的干部工作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系统、规范合理的干部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初创时期(1921-1949年)。这一阶段由于处于战火纷飞的战争环境,党的干部人事工作,不能不随之军事化,很难按照常规办事,干部人事法规随着革命和斗争形势的需要而建立、更改、废止,再建立、再完善,具有粗糙性和实用性。干部的来源,全由组织分配;人员的安排,全听组织上派遣。建党初期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还没有能够形成明确的干部路线和完整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没有来得及规范化和系统化,没有建立起干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党的干部人事工作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熟而逐渐走向成熟,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使党有了干部任用的初步实践。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邓小平评价为我们的民主主义革命“是在纠正‘左’的错误之后才走上胜利的道路的,标志就是遵义会议”。随着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边区政府的建立,以及根据地环境的相对稳定,党的干部路线、工作原则以及干部工作的一些具体政策开始逐步得到加强,制定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管干部的思想。解放战争时期,为较好地解决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与干部准备不足的矛盾,党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干部调配、训练的文件和决议,将210万野战军变为工作队,有效地解决了干部供求的不平衡,从组织上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对于建立全国政权以后如何进行干部人事管理也有一些设想,但基本上属于理论上的描述阶段。
  可以说,这一阶段党的干部工作管理权限、领导关系以及选拔任用程序等是由扩大革命根据地、巩固民主政权的需要以及革命斗争形势决定的。这一阶段党的干部人事工作为整个党的干部工作奠定了理论雏形和实践基础,在干部工作史上具有探索性和基础性位置。
  干部人事制度成长时期(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干部。同时,随着中国共产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转向建设。为了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培养了大批适应城市工作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干部,为巩固新生政权和开展经济建设较好地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干部管理体制、干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党的干部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建立了人事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了人事管理的体制和网络,并且陆续发布了一些干部人事管理的法规。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对党管干部原则作出明确规定。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统一了全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报酬制度;同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1957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同年9月和12月分别公布了《国务院任免行政人员办法》和《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1962年,邓小平强调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对干部的使用也注意履行一定的手续,并且采取了选举、委任和考任等多种形式。党的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开始注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又红又专的领导人才。但是,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形成并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党的干部工作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干部人事工作的规章制度具有规范化和“人治化”并存的特点。
  干部人事制度停滞时期(1966-1978年)。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下,造反派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绝大多数党组织一度瘫痪,新中国以来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和法规被否定,党的干部工作惨遭破坏。总体上看,随着党内权力异化程度的提高,强调的是“一元化领导”,服从的是极左政治,干部调配任用以人划线、以派划线,随意性很大。干部人事工作走向科学和民主的反面,干部人事工作及制度开始变形,功能日趋退化,整个人事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时期(1978-200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了适应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并从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一关键问题入手,全面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出现了新局面。1982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干部退(离)休开始形成制度。1986年经中央批准下发了《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职务几个问题的通知》,干部队伍开始打破职务能升不能降的局面。部分地区和部门,扩大了任期制的范围,不少地方试行了“试用期制”,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有了新的进展。改革干部管理体制,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从1984年开始,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各级党委由过去下管两级,变成原则上下管一级,使下级、特别是企事业单位,有了较多的用人自主权,为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目标指导下,各地、各部门围绕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将竞争

相关热词搜索:价值取向 人事制度 干部 我国 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