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分析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特别是对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及教育成本收益率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梳理,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分析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分析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關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成本收益率:文献综述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是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等有关各方都非常关心的重要信息;它是政府制定学费标准、对学校拨款的重要依据;是居民个人、学校和政府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教育管理的有效工具;是研究人员必要的基础资料。对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其研究的相关文献成果并加以综述。
  二、相关概念
  (一)教育成本
  最早提出“教育成本”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泽,他于1958年出版了《教育成本》,将教育经费等同于教育成本。1962年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指出不仅要计算教育的直接成本,还应该计算教育的间接成本,他是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
  我国对教育成本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盖浙生在其《教育经济学》中,将教育活动视为一种教育服务,认为教育成本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支付的直接与间接教育费用而言”。阎达五、王耕( 1989)将教育成本界定为“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主要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合计即培养每一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其中有形成本就是直接成本,无形成本是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王善迈一直也从事教育成本方面的研究,认为(1989)教育成本就是培养每一个学生所消耗的全部费用,即单位产出的消耗量。在《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1996)中将教育成本定义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袁连生(2000)在《教育成本计量探讨》一书中提出可以借鉴企业成本概念,将教育成本按照对教育实际发生的资源耗费和根据教育决策和成本分析需要对交易资源的耗费进行分类。黄嵘(2009)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中指出,高校教育成本应借鉴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概念,从会计学角度定义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能够用货币来可靠计量的教育资源消耗。从国内外各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表达,教育成本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
  (二)高等教育成本的分类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1963年发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书中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美国经济学教授科恩1979年出版了《教育经济学》,将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并完善了对机会成本的考虑,但这种分类方法难以对教育成本进行实际核算。
  曾满超(1988)指出,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教育媒体的成本划分为管理成本、生产成本、传播成本和接受成本外,国际上没有对教育成本进行标准化的分类。他将教育成本分为家庭成本和机构成本。袁连生认为这种分类很有价值,但也存在问题:第一是将实际支付的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定义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不符合会计学的定义。第二是将资本性投入全部作为机构成本。他主张将教育成本根据管理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将所耗费的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划分为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两大类。
  (三)教育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原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生产率和效率研究的一种延伸。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教育经济学家开始将它们引入教育领域,成为测试教育成本收益率,制订教育计划和实施教育评估的重要工具。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层次和地方层次的教育投资领域,特别是用于评价这种投资在提高生产力和收入方面的能力。成本一收益分析指的是比较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条件是其产出可以用货币方式衡量。其定义为:1.这种分析是在制订计划时,帮助决策者对诸多可供选择方案进行抉择的一种工具:2.进行这种分析必须对各种方案所涉及的所有成本和收益加以比较,即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眼光。
  三、高等教育投入成本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投资,西方发达国家受到较为成熟的高等教育理论,如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支撑下,研究较为成熟并且关注的问题更具体、更具有现实性。在我国,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在此研究领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还缺乏系统性和标志性成果。
  著名经济学领域专家弗里德曼(Friedman.1980)认为基础教育的学费体制要进行修正,提倡部分高等教育经费应由学生个人及家庭承担。这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雏形,这种成本分担机制的正式提出是美国教育家布鲁斯·约翰斯通。他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1986)中,把高等教育成本分成三大类:高校教学成本、学生的生活成本以及学生放弃入学的机会成本。约翰斯通认为为了弥补学校教育成本,受教育者应该承担一部分学杂费,但这个学杂费要有适当的额度。同时认为面对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是必要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变化,约翰斯通也不断完善这一理论,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自2000年后,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受到越来越广泛地推崇与应用。
  刘洋在《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投资成本一收益研究》(2012) 一文中,从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了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成本补偿方式,其中包括货币补偿也包括非货币补偿,解答了高等教育投资回报量能否补偿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成本的疑问,同时也回答了投资所得收益以何种方式补偿投入的成本的问题。最后得出在货币及非货币两种形态的教育收益中非货币性收益对教育成本的补偿能力更强。但在补偿收益中存在性别差异,即女性的非货币性回报并不突出,而高等教育投资对女性物质收入的影响大于男性物质收入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综述 文献 收益 成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