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两会上提出的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重大战略调整的一项改革措施。同样,高校只有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要求“十三五”规划期间,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要满足社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使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005- 03
doi:10.3969/j.issn.1671- 5918.2018. 14. 003
一、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需求和供给作为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二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求侧改革主要指政府干预自由市场,颁布并实行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将大量资本投入市场,以此刺激消费,使得出口扩大,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主要在于市场的自由调节机制,此前不受重视的基础物资、劳动力、创投等相关因素在对市场的调节方面上成果显著,这有别于凯恩斯主义学派强调的需求侧改革。
习近平也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此后不久,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策划会上指出,必须同步着手供给侧和需求侧方向改革,提升中高端产业所占比例。
通过上述有关批示文件可见党中央并没有否定需求侧改革,而我们的供给政策的核心主要是调整优化供给结构,运用相关政策来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政策效应可以长期高效运行,具体表现为:结构性改革和提高供给效率。
(二)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是经济供给侧的主体之一,承担着为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使命。学生和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二者对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诉求。学生主要依靠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方式,学习资料和一些优质资源;而社会则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注入高水平决策咨询的血液。同时,高等教育改革也可以在经济的供给侧改革中寻找机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進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思路在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共同推进改革向前迈进,而高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提升科技研发水平,从而达到产生高质量科研成果的目的,不难看出,高校在劳动和技术层面颇有建树。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对教育生产领域进行较大的改革,以期提高产能。
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成熟化过程中,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能受市场左右。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运行方式的,和市场的逻辑相关性较小,同时受外界的干扰程度较低。高等教育要将重点放在社会各界的诉求上,其自身的运行模式要依照学术运行模式并根据相关情况作出适度调整,以此贴近社会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一词随着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同时也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其内涵包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使高校的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改进高校的管理模式,改变教育发展理方式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确保现代教育制度成为改革的重点。
二、传统需求侧中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强有力的政府的推动下,例如政府通过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包括银行向高校提供巨额贷款等,一方面使得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各个地方出现了许多的大学城,教师和学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也抓住这一机遇纷纷改名,借改名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通过这种方式圆了孩子的大学梦。至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受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政策影响,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水平参差不齐。而这种局面的产生与资源配置机制的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近年来,“985工程”“211工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采取着重补贴投资优质大学的政策。但这一政策只让少数大学获得大量的优质资源,剩下的大学所得到的资源比例越来越小,使得高校的资源分配比例走向极端化,极度不平衡。从资源分布来看,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各个区域之间、各个省份之间都极其的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区域相比较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资源配置都是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数倍,其高等教育质量更是难以用数字评估的。
(二)导致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下降
需求侧的改革过多的注重外在的投入和消费的拉动,高校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招生,各个学校都在争取更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学校追求学科越多越好,校园面积越大越好,整体来看,都是在追求高校的外延式发展,并不注重质量的提高。但是超常规的扩招使得数量上虽然大增,但是质量却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使数量和质量上失衡。 2010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人数达3105万,约有822万高校入学生,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而2010年教育部所规划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是15%。我国高等教育在“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同时也在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以期达到二者共同进步的目的。现今,我国的教育质量还有这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一些学校在扩招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专业,还有更多的新老师忙着搞科研、读博士、发论文以至于投入到教学的精力就越来越少。此外相关教学设施和课程设置都是不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忽视人才的培养,在就业市场上,很多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整体还不如一些高职高专的学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