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选取我国1995~2011年的学杂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检验,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学杂费与居民储蓄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对居民的储蓄有着正向影响。为改变高等教育收费过高,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刺激消费,提出了加强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及收费行为监管和规范教育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两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居民储蓄;学杂费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高校收费改革始于1989年。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政策上明确了这一改革方向。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1997年全国高校基本完成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取消了自费生制,实现统一的普遍收费上学的制度。高校收费改革自实施以来,收费水平越来越高;居民处于子女教育目的的储蓄动机也日益增强。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了89.8%。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主要体现在公立高等学校收费的增加和以学生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高校的发展。
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每一个家庭都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居民消费从物质消费逐渐转变为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明显增长。大多数学者认为购买高等教育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并且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远远要高于长期储蓄的利率。这也是人们乐于投资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教育看作是一种消费品,从而利用高等教育学杂费与居民储蓄数据,建立消费—储蓄模型进行研究。
1.2文献综述
绝大多数的学者以消费和储蓄理论以及相关实证研究为基础,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高储蓄、低消费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及研究。宋铮(1999)以预防性储蓄假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并得出中国的居民存在着预防性储蓄的结论。对于中国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影响我国人民储蓄的因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课题组采用1978~1997年的年度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居民收入与居民储蓄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施建淮、朱海婷(2004)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研究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张殊(2005)、潘海岚等(2005)和晏成步(2011)指出,居民为子女上学所承担的费用远不只是上大学的开支。事实上,从学龄前教育到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教育,居民都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费用,这使得很多的家庭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为其积攒教育费用,推动了其储蓄倾向的上升。易行健等(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总结而言,在对我国居民储蓄动机的现有研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表明预防性储蓄现象的存在,二是分析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然而,这些研究很少有从教育的收费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因此,本文介绍了高校学杂费和居民处于子女教育目的的储蓄逐年上升的情况,对分析居民储蓄动机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2数据来源及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的特征事实
2.1数据来源
教育即可以作为消费品又可以作为投资品。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后,全国高校的平均学费以及学杂费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因此,处于对子女教育为目的的居民储蓄也在不断的增长。为此,本文将全国高校学杂费居民的储蓄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构建消费储蓄函数。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处理的是1995~2011年度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见表1)。本文使用全国高校学杂费作为衡量高校收费制改革后教育费用的变化的指标;选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作为衡量居民储蓄变化的指标;同时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指标。并对选取的变量,利用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
2.2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的特征事实
2.2.1高校学杂费逐年上升。并轨试行后,全国高校平均学费逐年上升,1996年,高校学费越过了2000元,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但2000年的收费标准猛涨,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左右,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超过了4000元(具体见表2)。尤其是,2014年大学学费上涨是自2000年以来各省首次大规模调整高校学费标准。调整后的平均学费标准为6483元,平均提高15.22%,而个别工科类、医学类专业的本科学费将从3600元最高涨至6670元,较现有的基准价上涨了85.28%。
目前,虽然高校收费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公办高等教育的经费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2000年至今,国家规定收取学费的比例,占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高等教育中,政府拨款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相应的,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团体组织和私人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不论是在投入的金额还是在投入的比例上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其中学生及其家庭所支出的比例增长较快,尤其是高校收费改革后,这种趋势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改革卸掉了财政教育支出的负担,也推动了居民的教育储蓄。
1999年高等教育改革之后,产生了两个最直接的后果,即教育支出占每个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以及高校的招生比例大幅度上升。这二个比例的大幅度上升,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深刻。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之后,家庭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使得我国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将教育需求渐渐放在了生理需求之后;另一方面,高校扩大招生影响了人民对家庭支出的预期,同时也增加了居民为子女的未来教育支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总的来说,1999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家庭的直接教育支出比例大幅度增加,也使得家庭关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发生改变。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由1995年的9%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15%,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由1995年的不足8%上升到2002年的1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