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教师资格“国考”改革注重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考试科目多、内容广、题目活,增加了高职师范类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难度。为适应“国考”的需要,必须对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实施课程内容改革,普通授课和考前培训相结合;注重课程实施实效,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提高教育学课程考核的效度。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高职师范类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3-0037-03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规定,从2015 年起,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重大改革,教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改革之后最大的变化在于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享有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特权”,他们要和非师范生一样,参加统一考试[1]。广东省教育厅规定,从2016年6月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全国统考。教師资格考试将遵循四个导向——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着重评价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师资格“国考”对师范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许多师范院校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对高职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挑战。
  一、教师资格“国考”的特点
  (一)打破传统“两学”课程的学科界限,注重课程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
  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一般都开设“两学”(即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但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考试科目不再按“心理学”和“教育学”来划分,比如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中会考查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知识内容,但考试题型多为材料分析题,力求打破传统“两学”课程的学科界限,注重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考试题型多样,考试难度加大,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
  教师资格“国考”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侧重考核学生运用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技能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小学笔试的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简答题以及教学设计题。考试题型多、题目活,各个科目中客观题一般只占30%的比例,主观题所占的比重较大,注重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试的难度。而且往往把知识点放在教育教学实际案例材料中去考核,考生必须对有关知识点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仅靠死记硬背很难通过考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考生要在20分钟时间内完成上述各个环节,对考生的难度不言而喻。
  (三)没有规定的教材,复习内容和范围难以把握
  教师资格考试命题遵循“两不”原则:不指定教材,不考核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教师资格“国考”没有指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制定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而目前与教师资格考试比较吻合的教材较少,教师资格考试涉及的很多知识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例如国考中考核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在教育学课程中长期缺位。目前,比较有名的三大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机构——山香、中公和华图虽然都有各自的学习资料,各有特色,但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给考生复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国考”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是适应教师资格“国考”的现实需要
  公共教育学做为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其实施的效果一直受人诟病,“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上课只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扔笔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教育学课程的实施现状远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根据广东省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广东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总人数为15万,两科全部通过的人数为4.4万人,笔试的通过率不足30%,而面试的通过率大约为70%左右,因此,通过笔试和面试最终能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比率只有20%左右。从通过率来看,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的难度比“国考”前大幅度增加。如何根据考试的要求适时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提高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实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是应对教师资格“国考”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改革后的“国考”考试大纲和考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从分值上来看,笔试的两个科目——《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都涉及到教育学课程的知识,而且所占分值超过总分的一半以上;从内容来看,考试内容跟改革前相比大幅增加,如《综合素质》考查的内容包括了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科学素养等四个板块的内容,其中,这四个板块中的前三个都属于教育学课程范畴,但在以往的高职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育法律法规一般没有涉及,而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往往一笔带过;从题型上看,改革后的笔试考试题型中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能力。面试更加注重考查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因此,优化整合高职师范类专业教育学课程内容势在必行,通过优化整合教育学课程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2]。
  三、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举措
  (一)改革课程内容,普通授课和考前培训相结合
  教师资格“国考”改革以来,关于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到底应该围绕教师资格考试这个“指挥棒”进行还是撇开教师资格考试进行已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前者认为,教师资格证是师范生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因此教育学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后者认为,大学不是以让学生获得证书为首要目标的专门培训机构,大学的精神要求大学的教育不能围绕教师资格证考试来进行应试教育[3]。高职院校师范类学生的生源质量比不上师范院校本科生的质量,仅依靠学生的自己摸索难以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的做法是将普通授课和考前培训结合起来,在第一、二学期开设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第三学期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班级管理等课程,采取普通授课,着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第四学期在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开设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发挥教育学老师的专业特长,为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提供专业指导。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高职 课程改革 类专业 教师资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