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本科教育阶段重要的通识课,是一门适应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何在有限学时内精选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并凸显本校学科优势,均是当前该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为综合类高校中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0-0170-02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适应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校级课程[1-2]。课程覆盖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颇受学生喜爱。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中,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中过度强调生物学系统知识,一些章节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激发理工科为主的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另外,成绩考核始终采用课程论文+日常考勤,学生参与度非常低。鉴于此,研究者对本课程尝试进行了教学改革,希望将其准确定位于通识教育,筛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生命科学热点问题,将授课重心放在告诉学生现代生命科学是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掌握现代生命科学怎么做,授课内容围绕基础知识+趣味性+前沿性,吸引学生选课和学习。其次,在成绩评定中,大力提高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ching)是一种将传统课堂中的面对面授课模式和学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望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随着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巨大改变,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E-learning,再到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加以更新,自觉地运用和实施现代的教学手段。
  本文研究者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通过与有经验的前辈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交流,吸纳教研组同事意见和建议,优化了课程内容;设计了课程问卷,分析调研数据,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筛选。与学生课堂和教学网站加强交流,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强化师生互动;研究者加强了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将教学课件、短知识点教学视频、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料均上传至教学网站上供学生浏览和学习。教师在线布置课程作业并进行批改,在线发布课程相关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独立发布讨论主题。课程期末考核采用课程论文,由学生在生命科学领域独立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来完成。教师对学生在课程网站的留言和站内信息及时回复,保证了一对多的有效沟通,大大改变了教师与外学院选课学生交流沟通不畅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力求选取本年度最新的案例引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最新动态与经典知识的碰撞,引导学生调动原有学科背景、多方位多角度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对于原来较为陈旧的图片和章节进行更新,提升多媒体时间占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过课改建设后,目前本课程精选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艾滋病的职业暴露、WHO与埃博拉病毒等案例,并把教师讲授时间控制在课堂教学时间的60%,剩余时间交给多媒体播放以及答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手机APP,上传了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和短知识点视频,供学生课下自学。由于学生较多,课程讨论采用课下在线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发布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布原创问题。以选课人数107人的课改班为例,学生参与讨论人数为73人,总数达到158人次。
  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课堂教学向混合式教学的改变需要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支撑。课改前,本课程综合成绩来自于课堂考勤(占比60%)和课程论文(占比40%)。引入混合式教学法后,单一的课堂考勤变更为课堂考勤(30%)+在线作业(20%)+讨论(10%),即平时成绩的50%应来自于在线作业和讨论,要求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地进行课下学习。其次,将课程论文提交方式由纸质版改为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提交,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熟悉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针对考核方式的变化,8%的学生认为作业和讨论在平时成绩中的占比偏高,15%认为偏低,而77%的同学认为比例合适。课改实施一轮后,我们分别对课改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了分析,两个班成绩均呈正态分布,说明我们的成绩评价体系比较合理。统计可知课改班平均分为84.38,标准差为7.46,对照班平均分为85.49,标准差为5.68。进一步对成绩分布区间进行比较可知课改班成绩分布更加合理,且体现出较大的区分度,高分段和低分段人数都有增加,而对照班由于成绩考核手段单一,成绩主要集中于个别区间。以上结果提示,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更依赖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可提高学生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我们在校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引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授课内容、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都进行了改革。课改后,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基本达到了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本研究为综合类高校中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明凤,常芳,李捷.互动式的“教与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方法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4):10-13.
  [2]李岩,赵懿琛,赵德刚.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29-130.
  [3]李冰.《生命科学导论》核心課程建设之初探索[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4):482-483.

相关热词搜索:生命科学 导论 混合 探索 式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