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研新高度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出的一个特等奖,10个一等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新高度,对于完善我国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以及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鉴于这些成果的篇幅较长,对其简介、学会颁奖词、作者介绍进行展示,以窥11篇成果的全貌。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职教科研;理论价值;推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6-0020-08
  一、《严雪怡文集》
  (一)成果简介
  《严雪怡文集》收录了严雪怡先生从1980-2011年潜心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荟萃了他职教思想的精华。其内容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理论研究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完善我国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以及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学会颁奖词
  他把九十余年的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哺育了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从中专到高专,再到著名的应用型本科,他与它相依相伴,为它的每一步成长呕心沥血,恪尽作为校长、顾问的职责。他不断探索职业人才、技术人才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终其一生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具有广泛影响并深受赞誉。作为重要代表作,《严雪怡文集》收录了他从1980-2011年间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和理论研究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作者介绍
  严雪怡先生192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曾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并先后在桂林市翰林中学、南京无线电厂和华东电工局工作。1952年担任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机学院的前身)筹建委员会主任,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从1954年起,严雪怡先生历任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副校长、校长,上海电机制造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87年11月退休后任上海电机学院顾问,2012年走完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严雪怡先生是我国建国以来著名的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也是广受尊重的一位职教学者。在其近60年的职教生涯中,先后出版了《中专教育概论》《论职业技术教育》《再论职业技术教育》等著作,发表了《试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重视培养应用科学人才与技术人才》《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技术本科紧缺问题》等百余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在职教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享有盛誉。
  二、《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一)成果简介
  《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为“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批准号DJA060172),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关于现象——本质的规律性趋势研究,其一从狭义到广义、刚性到柔性、双轨到双元、封闭到开放、单一到综合、双边到多边、多样到一体、赋魅到祛魅的横向维度推演出定界到跨界的拓展趋势;其二从层次到类型、经验到策略、低端到高端、低段到高段、新手到专家、定格到升格、等外到等值、排斥到全纳的纵向维度推演出定阶到进阶的提升趋势;其三从整体与细节的集成、分离与契合的承接、继承与改革的交集、数量与质量的权衡、功利与人本的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异同、推陈与出新的因袭、自主与协同的联袂的纵横维度推演出应然与实然的互补趋势。
  关于现象——脉络的写实性趋势研究,推演出需求导向的可持续发展职教观念;多元趋向的开放式职教运行体系;创新驱动的跨界性集成职教研究;交流互动的国际化合作职教网络四大写实性趋势。
  关于世界职教发展趋势对我国映射问题的研究,涉及经验与反思、本质与规律、措施与创新三部分。
  (二)学会颁奖词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其基本前提是对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悉和把握,这是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职业教育的中国一定要跨越的重大课题。作为“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姜大源的《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一书,从现象与本质、实然与应然等基本范畴入手,展开多维度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建立条分缕析的逻辑脉络,呈现出一幅清晰的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认知图景,同时还围绕这一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做了深入的思索,在反省中探寻创新的进路。作者的理论功力、宏观洞察力和历史责任感相互辉映,标定出中国职教学术研究的一个高度。
  (三)作者介绍
  姜大源,研究员,曾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同济大学职教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暨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会主任;中华职教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士官教育研究会顾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职业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教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八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关于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总报告执笔人;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总报告总执笔人;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组长;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组长。
  主要著作:《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获中国职教学会首届职教科学成果奖一等奖)《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国家级或社科核心报刊发表300多篇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 科研 新高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