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师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途径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是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品质的需要。可以通过营造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撰写学科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参加教育实践、建立激励机制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师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8-0142-02
教育科研是指对教育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它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经过反复实践、探索、验证直至成功解决、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认知活动。教育科研作为科学研究的一般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富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教育观念、科研意识、知识素养、自身教学素质、心理品格的综合表现形式。它的特殊内容是对实际教学问题的探索和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预测,其表现是教育科研的选题和对有关资料的搜集、筛选等方面。同时教育科研能力又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拓宽和丰富,从而使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科研能力是高师学生群体必备素质之一。在教师引导下,高师学生学会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强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高师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加强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高师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是未来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就要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要承担如此重任,就必须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具备了高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加强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首先,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关键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实现从传统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从单一的认知学习转向认知、情感同步发展的学习的改革目标,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教师要不断研究、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其次,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和技能,做到专博结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高师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3.加强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品质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使高师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教育理论的正确认识和合理扬弃;对现代教育理论深层次的理解和在未来教学中的探索与总结。传统教育要求教师用一桶水来满足学生的一杯水的需要;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其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科研对推进教育改革的作用,已被人们认可,各级教育领导已把科研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方面。而教育改革表现在人事制度方面,是教师以自身优势通过竞争的形式来确定岗位,这样,劣者被淘汰已成定局。因此,教师必须要以教学的实际,在不断学习与研究中培养自己,与时俱进,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而教育科研能力是高师学生开展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教育日益向着个人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高师毕业的学生仅指望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来从事发展着的基础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高师院校必须给学生提供能使他们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工具,使学生成为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这个工具就是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素质。具有了这个素质,他们就可以不断地吸收乃至发现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实现自我发展。
二、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1.营造学校教育科研氛围
浓厚的学术风气是大学的生命和大学的精神体现,是大学提高学术水平不可缺少的软件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条件。氛围可以熏陶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辩论会等活动活跃校园学术气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2.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教育科研意识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学中有科研,科研中有教学,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多半是分开进行的,上课就是讲授课程具体内容,课程结束后才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学生到了大学高年级才搞些科研活动,比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这种集中性的科研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无疑是重要的,但这种做法忽视了全程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应提早把科研引进高校教学过程,一方面将科研的宗旨、方法、手段及成果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另一方面又将教学目标、内容、环节等结合到科研过程中去,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比如,教师经常把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引进课堂,结合学科教学向学生介绍教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等等。更值得提出的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向学生提出一些科学上有待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将更有意义。这种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把科研融入于教学全过程的教法,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学生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能力和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
3.参与教师科研,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研方法的培养
高师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一些学科的课题主持人,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已形成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套恰当的研究方法,这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聆听教师们的一次指导或讲解,学生们或许会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在接触过程中,学生还会从教师那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选择科研课题,查阅和获得文献资料,构建和验证研究假设,撰写科研论文,对于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以适当参加教师的一些课题研究,与教师一道开展调研,参加实验,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提纲、调研报告或实验报告,参加开题、结题等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4.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过程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程某些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并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