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试机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当前大学生急需培养“交流、动手、创新、社会适应”四种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巧实现、能表达”等方面[1] ?。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题,各高校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考试作为教与学的效果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 现行考试机制存在的弊端?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科学合理的考试机制在目标任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我国目前考试机制存在着各种弊端,难以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 对考试功能认识存在偏差。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检测手段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杠杆和教与学的“指挥棒”,更是学生强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重检测、轻导向、忽略强化”的认识误区,造成学业成绩的“一考定论”,教师注重结业成绩,不注重改进教学,学生忙于对付考试,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拓展。?
2. 考试机制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考试是评价人才的尺度,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现行的考试机制表现为注重死记硬背一、形式单一、命题不科学、教考不分离、评分机械等,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突出表现为缺少创新性的发言、作业、学年论文及抄袭雷同的毕业论文等。从表面上看,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当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教育模式的问题,但深入分析,考试机制缺乏正确的导向作用、不能调动教师认真组织教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 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的局限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期末一次性考试仍然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方式,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这种模式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2]。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设定于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危害极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忽视平常的学习积累,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期末两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限制了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从而大多数高校使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题型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辨题、案例分析题较少,实践操作及答辩考试就更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4. 考试结果的不合理利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考试结果既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改进提高的有效措施,又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现在,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籍、毕业、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取奖学金、评优入党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但通过考试结果鞭策引导学生改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质量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机制是过度夸大考试对学生的检测功能、考试的反馈性不全面,从而,考试结果被不合理利用,一方面使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另一方面导致高校缺乏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有力监控检查,难以保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 构建新型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导向性?
新型考试机制,是建立在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而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社会实践+理论考试+课程论文”的课程考试新模式,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新型考试机制。?
1.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科学定位考试目标。正确的考试观是以人为本,着重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与学的双重效果,不仅是检测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考试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可以采取理论答卷、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课程论文和主题辩论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丰富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内容,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全面功能。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性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和网上考试”等形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理恰当的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可以用复合型作业或专题小论文取代传统的标准答卷,促使学生对有关问题作较深入的钻研,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开卷考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找问题、出主意、提方案,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试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及课后自学,对学生中复印笔记、抄作业、猜重点、押题等现象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因为谁也不会知道自己口试时会考什么题,更不知道老师会问什么题,非常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随机问答可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交流能力、联想能力和综合能力。?
3. 注重过程教育,转变一次性考试模式,实行分阶段考核。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要求考试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一次性考试的成绩最多只能代表学生在该课程考试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不能据此成绩评判其当前的智能水平,况且这种考试模式内在所具有的片面性,否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助长学生惰性。教师应根据创新能力的多样性、异质性等特征,在因材施教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测试、社会实践、模拟操作、课程论文及学习态度等形式计量并按一定比例综合核准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入课程结业成绩,教师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其成绩,引导学生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向能力方向发展。?
4. 开放的考试命题,柔性的评分标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创新人才的要求,就必须确定以创新能力为衡量指标的评价指标,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首先试题的内容要开放,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折射,教师要结合社会现实构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深入剖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试题答案要开放,不能设定标准答案引导学生机械呆板作答,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要求进行解答。再次答题形式的开放,鼓励创造性思维,允许学生采取有效的方式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开放的考试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对课程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根基,而且还要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三、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为构建新型考试机制奠定基础?
1. 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创新必然彰显个性,而个性最核心的特质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立足于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个性的发展程度越高,个体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也就越具有独特性[3]。可见,个性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任何忽略个人需要、兴趣,忽视个性培养的教学后果都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夯实个性化教学这一创新教育的基石。没有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新型考试机制就难以构建。?
2. 增强教师教学权的修养,确保新型考试机制的有效性。我国《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即教师的教学权。教师教学权的行使与其所承担的修养义务相适应,倘若教师教学权的行使不是为了履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义务,而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损害和伤害,那教师教学权就要受到限定和约束,因而,教师教学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修养性,具体表现为:不可随意超越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更不可以随意发表与课程内容相悖的言论;不可以采用存在歧义的教学方法;不可以对学生妄加评价等[4]。教师要始终以一种与学生在人格与尊严上绝对平等的心态,以一种民主的意识和博爱的情怀公正、公平、公开对待每个学生,以确保新型考试机制的有效推行。?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潜质。人的发展理论已经证明个人的自主学习始终是第一性的,教育是第二性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教与学”不是为了考试,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主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学生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4. 改革考试行政管理体系,营造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传统的考试行政管理体系决定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形成不良的循环运转,三者在考试目标上没有达成共识,各干各的,互相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考试信息沟通机制。因此,必须改革这种不良的考试行政管理体系。一是行政管理人员要深化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考试管理素养,支持教师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探索,并及时总结推广。二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明确考试形式、考试流程和考试目的,消除抵制心理,杜绝舞弊。三是教师要依照创新型人才要求,积极建设培养创新能力的考试机制,设计好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安排好考试流程和时间,真正使考试及时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