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会计学”是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如何使实际教学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政府、教育从业者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选取这一问题来进行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管类专业 会计学 模块化教学
一、研究缘起
独立学院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办学定位的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方式也存在个性。各地的独立学院应该根据实际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确定办学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探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基础
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由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运行机制、教育层次和受教育的对象所决定的。独立学院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既有本科生的素质,又有高职专科生的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来自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扩展的需求,才能彰显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从而赢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课程教学改革直接影响教育质量。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会计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决策者提供数量依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现行会计学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是主角,学生则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索精神。在新课程模式改革的背景下,不仅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经济管理系于2002年开始,在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旅游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开设了“会计学”课程并开始探索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规律及模式。伴随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修订完善,特别是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课程组的教学团队紧扣准则要求,对课程的内容、知识点及练习题进行及时的更新。每年配合教研部的统一部署,对课程的理论课时及实践课时进行调整,定期修订并完善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围绕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编写并公开出版了符合新会计制度内容的《 基础会计学》教材。此外,积极引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学队伍,以传帮带的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 制作了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推广应用多媒体、互动翻转课堂及慕课、微课等形式来创新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一直为广大学者们普遍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学者们的研究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1.实证分析,以数学建模为主要方法,论证当前国内高校课改的现状和成果,总结经验。
2.典型案例分析,以特定高校的特定课程作为切入点,探讨改革的具体措施。
3.对不同高校的教改模式和成果比较研究,探讨其共性和差异性,力求从中获取有益参考。上述方法及结论对于研究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二、教改设计
(一)教改目标
按照学院本科培养计划的要求,探索构建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挖掘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1.根据新世纪高等院校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创新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区内外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考察、调研,对当前“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性改革。
2.在吸收已有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使之更加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3.研究影响创新教育的因素,对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整合。构建课堂教学为主、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等第二课堂为辅,以及广泛的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4.以完善的教学设施、创新实验室、实践基地为依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在卷面考核之外,引入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考评环节,设计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测评体系。
(二)改革创新
1.培养意识的创新。从新生开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树立对科学执著追求的态度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课内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对高年级学生则大力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区内外有关高校进行调研访问,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研结果调整培养方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优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功能;开设一系列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提倡讲课、读书、研讨相结台;改革考核办法;在卷面考核之外,创新和完善课程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三)教学模块设计思路
1.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确保基础理论够用的前提下,组织双师型专家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多种教学手段的一体化设计方案、考核评价制度、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的编制与审定工作。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