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倍的爱情激素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加倍的爱情激素篇一:一见钟情值得相信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一见钟情值得相信。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一见钟情的概念。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一见钟情是指男女双方在一见面时就产生爱情。
接下来就由我从两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一见钟情是可以相信的。 一见钟情既具有客观的生理定义,也具有主观的心理感受。在科学解析中,一见钟情产生时,人的体内就会在0.2秒内释放出俗称“爱情激素”的后叶催产素,它能达到一种类似于可卡因般的效果。人类作为一种高情商的社会动物,当遇到自己欣赏、崇拜的人时,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它是一种由荷尔蒙诱导的心动。但是,这种心动绝对不是一种冲动。因为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特定的成长环境,都会在脑海中存在一个想象的另一半。这个想象的模板是合乎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对爱情的认知的。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会将自己的想象趋于完善与合理。一旦遇到与这个模板相似的人时,我们就会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性认知,其实还隐含了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理性认知。更确切的说,一见钟情是理性与感性认知的结合体,它的经过和完成都有一系列的确定概念和相对判断。
另外,一见钟情是有价值去相信的。
它的价值就在于当下的确定性。可能很多人会怀疑说,一见钟情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在时间上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很可能会导致爱情的不可靠性。我想在这一点上,大家都存在一个偏颇的看法。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我们每个人也是每时每刻在变化的。爱情的结果可能会受到过程中外界的干扰,而我们自身感受的变化也可能会推至不一样的结果。我们不能把一见钟情拉长,我们是当下的相信。这种相信来自于现在的我,来自于我的感受,来自于我对我自己所做的判断的肯定。
此外,一见钟情还有一个价值。它给了我们一种心灵的补给,一种精神的安慰,它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力量。这种情感的回归,生命的质朴是我们所追求的,敬仰的,是我们应该毫无怀疑地去相信的。更何况爱情本身就不是计算题,不是选择题,也不是真假命题。对爱情的相信,对一见钟情的相信,就是对生命本能
的一种相信。这种相信热烈又美好,并且永恒不灭。
综上所述,一见钟情非常值得相信。
赵丽婷
加倍的爱情激素篇二:快乐激素
快乐激素
(2010-04-26 10:59:44)
脑内啡(endorphin)亦称安多芬或内啡肽,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的总称。它是由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利用药物可增加脑内啡的分泌效果。英文endorphin是endomorphin的简化写法,endo有内在之含意,而morphin则为吗啡的英文名称,故endorphin有大脑自我制造的类吗啡物质之意。它是归于药理学的范畴,并不是化学公式化。
而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荷尔蒙”。每当我们生气或遭到恐吓时,身体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如同其它一毒素一样也可以排出体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多出汗。一些运动和体力劳动,在出汗的同时让肾上腺素随同汗水一起排出,当然一定要是自己运动出来的汗水,而不是其它方法出的汗。大哭一场,一部分肾上腺素也会随同泪水一同排出。
另外,还有一种荷尔蒙叫褪黑激素,它在临睡前和夜间分泌出来。褪黑激素能使人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当一个人处在抑郁状态时,这种物质的数量就会增加。但它在阳光下会遭到破坏。所以建议人们不妨多晒晒太阳,这样可以远离苦闷保持高昂的情绪。
PS:吗啡(Morphine)是一种精神科药物,具有成瘾性,所以同时也是一种毒品。以口服形式为主。因为吗啡具有梦境一般的镇痛效果,所以科学家就以希腊神话当中的梦境与睡眠之神——摩耳甫斯(Morpheus)的名称将这种麻醉式镇痛剂命名为“吗啡”(Morphine)。战争期间,军医经常使用为伤兵止痛。
而许多毒品(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由于显效速度及作用远大于体内物质如内啡肽等(总称为阿片肽)。(可卡因之类的兴奋剂作用于脑,模拟渴望和期待的兴奋感;镇静药物如海洛因则作用于脑的镇静系统,产生相反类型的欣快感——梦幻的满足、免于痛苦……)产生更强烈的生理感觉。
科学家通过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爱活动与3种基因有关,这3种基因分别促使身体分泌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后叶催产素与内啡肽有协同作用,前者启动依恋他人的愿望,后者则提供与爱人在一起时那种温暖陶醉的感觉。因而,也有人把后叶催产素称为 “爱情激素”、“恋爱兴奋剂。
神经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发现一对情侣的爱情可持续的最长时间为30个月左右,再往后发展便转化为亲情了。这个结果对于相信爱情长久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虽然多巴胺、苯乙胺、后叶催产素等爱情化学物质的大量释放,会使人产生爱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可能长期不断地大量释放这些物质,因为神经细胞只有受到新异刺激时才会兴奋。固定的两性关系时间一长,相互间再无新鲜感,也就再难以兴奋起来,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便消失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博士辛迪?奈克斯说,爱情其实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是由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促成的,时间长了,人体便会对这三种物质产生抗体,而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鸡尾酒”便会失效。之后,双方都不会再有心跳及冒汗的情况,男女要么分手,要么让爱变成习惯。
------------------------------------------------------------------------------------------------
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大脑分泌内啡肽。最典型的例子是长跑。我们叫它跑步者的愉悦感(runner's high)。长跑的人都会体会到,在长跑的过程中,有一个奇妙的时间点,通常称之为极点。在极点之前,人会感到非常疲惫;一旦越过了极点,身体就又会充满了活力,就又
会感到振奋。这是因为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啡。这时,继续跑步就变得轻松了。
不过内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从时间上说通常得在30分钟以上,才能使它分泌出来。换句话说,长时间、连续性的、中量至重量级的运动是分泌脑内啡的条件。因为只有运动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只剩下氧气,脑内啡才会分泌。
内啡肽的分泌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激烈运动开始,肌肉群做出了本能的反应。它们感到持久运动和强力收缩带来的不适和生化反应,迅即报告给体内的中枢机制。身体先是用疲惫感通知你,它不喜欢这种活动,因为让身体付出得太多了。你的意志表示要坚持,坚定不移地告诉身体,长时间运动意志是极其重要的。身体也是很善解人意的,它们看到提醒没有效力,转而全力以赴支持你的决定。这时候,内啡肽就应运而生,开始活跃地分泌出来,它要帮助你渡过难关。此刻,拐点出现了,你的身体将不再感到痛苦,反倒前所未有的轻快起来。
但过度的耐力运动易造成“上瘾”症状,突然停止运动会出现精神萎靡,
坐立不安的症状,其原因是对运动产生了依赖性。大运动量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如长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会使人体内“吗啡样物质”增加,大量释放到血液中,令人感到兴奋,心情愉快。长期大量释放这种“吗啡样物质”———内啡肽,人体已渐适应,只要停止运动两天,就会出现不适,在心理上产生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运动中内啡肽的升高,可抑制各种不适及疼痛。可使运动员痛阈(俗称耐痛点)增高,故易引起损伤。因此运动不要过量,若对某一项运动已着迷的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每周的运动时间,并培养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兴趣。
加倍的爱情激素篇三:长期关系 夫妻
A君是位基金经理,过着外人看似光鲜体面的生活,不过年过40仍孑然一身,未免让人感到有些奇怪。与他长年相伴的,只有他家里养着的号称全世界最难养的宠物之一的箭毒蛙。任何去到他家的人都会被他为他心爱的宠物打造的微缩溪谷缸震撼。一直“相对单身”,他说自己不是没女友,而是不想要。至少是不想要长期的。所以他的感情都好像超短小调儿,稍微哼哼就结束。他认为这不是约炮,也不是一夜情。波大人美活好不粘人是他描述的短期女票的共性。对于不是很主动的女孩的确很难提起性趣。他从来不掩饰这点。
B君是一位26岁投行男,刚刚结束了一段4年的感情,对这个ex他视作真爱,然而4年中他们少有性生活。期间,他会和其他人发生关系,但他强调这并不是因为性欲,单纯的做爱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快感。上周他认识了一个颜值可以让他“下跪”的女孩,但在成功约晚餐后,他决定放弃。因为她席间的某句话令他产生了厌恶。“即使我知道怎么做,当天晚上就可以上床,我也不会做,因为我的kpi并不是上床,而是开心。”他轻描淡写的说。显然,他很容易就失去了这种开心。但如果碰到非常“矛盾”的女生,他却愿意花上大把时间去了解她,因为那很有趣。可以说,他只喜欢“勾搭”女生,一旦感觉勾搭成功,立马索然无味。他认为自己有些“性冷淡”。 曾经,一说起金融男,大家脑补的可能是华尔街之狼里花天酒地,游嬉于各种model之间的情欲形象。但如果你认识的金融男(及其太太)足够多,你会惊讶的意识到这种实质上的“冷淡”并不是个案,甚至是一种常态。又或者说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之下的,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冷淡”。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金融男,特指那种直接进行金融衍生品投资或者进行策略制定的,在工作中几乎会每天面对(下面马上要谈到的)超高多巴胺分泌状态的人群
人的快乐的程度取决于脑部多巴胺的分泌程度。一般的笑话可以导致多巴胺分泌30%,美食达到70%。性爱可以达到100%,高潮时200%。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跟真正的大boss相比——吸食冰毒可以瞬间让多巴胺分泌程度超过500%,最高达到1000%!这种感觉凡是体会过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拒绝得了再次尝试的诱惑!这就是毒品的可怕之处。
不过,这并不是唯一“最高层次”的快乐。赌博不但能与之媲美,甚至可以超越毒品。随着筹码的不断加大,人的多巴胺分泌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很轻易地就突破500%、1000%,目前实验中所能达到的数据是1200%。
作为有赌博界的贵族之称的金融衍生品:期货与外汇,这应该是人类之力可以达到的最高层次的快乐之一了。吸毒赌博已经让大部分人欲罢不能,但很多金融从业者,天天直面科学家所说的超1000%多巴胺体验,无论他有没有成瘾,但我只能理解为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多巴胺高浓度状态,而爱情最高不过200%的这种小儿科级别浓度,实在很难让金融人痴迷。
是的,当我们还沉于“执手幽径回,相拥眼儿媚”的乐趣时,有一部分人却感觉那是在浪费时间。 他们大概就是多巴胺阈值极高人群吧。虽然很多金融人在追求新异性时往往得体周到,鲜花礼物,一个都不会少。但你往往会在和一个金融人从暧昧转为确定恋人之时感到失落——多位朋友都曾怀疑过其金融男票的性取向。显然他们并不是弯,只是和固定女票嘿嘿嘿让他产生的多巴胺,还不如盯盘时候的1/5,so,他们没有那么大兴趣啦。
因而,我们总是很难与金融人“始于情”,他们好像从始至终没有痴迷于你。但金融人一旦和你开始约会,说明你对他来说很有趣,可能已经是爱上你。所以或许金融人的爱情“始终只有爱”,你也不该去指他缺乏激情。
如果你觉得金融男们的这份淡漠有些可怕,但是,他们起码在在爱恋最初就残酷地揭示了真相,免去了你的认知成本。如果你不是和他们一样拥有高级快感的人,做他们的恋人一定很痛苦,也许你最终会放弃这种大boss级别的恋爱对象,选择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
那么,一切就柳暗花明了吗?当普通的小明爱上了普通的小红,他们就能鱼水相欢,直到永远吗? 事情的真正可怕之处恐怕在这里:
无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曾爱得多么疯狂,这种疯狂都会随着情欲激素分泌的停止而停止,可怕的科学家甚至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期限:4年。
人类总是在一生中不断探寻“爱情”的意义。但从科学的角度说:所谓爱情,不是人们爱上了“对方”,而是人们爱上了“爱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来自大脑分泌的物质。
这套激素系统从精神层面控制人类的繁衍(对,比你妈厉害很多的那种控制)。当人的动物性本领帮你探测到最符合优生优育选择的异性时,脑内会产生一堆苯基乙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之类的物质。
苯基乙胺是一种我们自行合成的神经兴奋剂,更多在相识的最初大量产生,对,就是那种大脑一片空白、心跳加速、只会痴汉笑的感觉。这正是为什么处于暧昧期的感觉与正式相恋之后的感觉是不同的。那位只喜欢“勾搭”女生的B君,大概好的就是这一口吧。
我曾经有个智商超群的程序猿同事,在和刚认识的女生约会的时候收到老板的短信,他阅读了3遍以上才明白老板原来是让他明天早上8点去开会。所以,所谓人生十大幻觉之觉得对方喜欢我,其实也很好判断。如果你和他单独在一起做需要专注或记忆力的游戏,他聪明伶俐如常,那你基本上可以停止幻觉了。
其实不必一一解释,你只需要知道恋爱中的大脑,和吸食古柯碱的状况有些类似,古柯碱会降低大脑快乐中枢发射信号的门槛,让人更容易感到快乐。而对同一个异性,这些让人像吸毒一样快乐的情欲激素只可以持续分泌几个月到4年不等。
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大脑里面的爱情激素,也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消逝,又将在什么时候再次产生。
我们只知道,对同一个人,4年是极限,并且不会再次被这个人触发。
为什么每一部爱情电影、每一部文学、每一个童话都在重复地讲述恋人们相爱最初的故事?——如果4年后他们“爱的感觉”仍曼妙如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4年大限一过,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在下个街角碰到那个让你怦然心动的新人。
科学勇敢地告诉我们一个令人心塞的事实:
“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爱情只存在于死得比较早的情侣之间。
所以,如果你想发展一段4年以上的关系,可能就要去思考激情消退之后的事情。
当然,科学家也给我们一些安慰,情欲激素之后,人还会分泌诸如内啡肽、加压素、催产素之类的所谓稳定关系激素,这些激素有助于我们维持一段长久关系。不过这些激素的作用恐怕难以起决定性作用。你天天在家抱着薯片看电视还披头散发抠脚丫,4年后他还一如既往的感觉你太可爱了。韩剧也不能这么编吧!
当然我相信如果你们相处甚欢,可能在7、8年内还都可以维持一种相对正常的状态。但我所认识的所有超过10年的爱侣,都无一例外的进入了一种“冷淡”状态。以下是一些原话:
“我们不能说不做。但如果以前是渴求,那么现在只能算是需要。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双方的需要,我感觉不如不做,抱抱就好。”
“关键我现在不知道该在哪个时刻进入状态,明明上一秒我们还在深刻的就某件事情交换着意见,他那么聪明,我如此智慧,难道下一刻我该换上性感睡衣像个无知少女一样扑上去吗?”
“她现在在我眼中,更多的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即便有冲动,也感觉我似乎自己解决掉更干脆。更何况,最初的几年和她的嘿嘿嘿我总是有征服和探索的欲望,现在的我并没有。”
“金融男”们只不过直接在最初就进入了这个状态。
完美的爱情是什么?
始于情欲,终于爱。
毕竟我们还希望在这活得久一点的人生旅程中,不要那么频繁的更换爱人(你会发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长久关系,我们互称“爱人”)那么,首先你应该忘掉那些告诉你“爱情会升华为亲情”的毒鸡汤。情欲和爱,长期之后,势必无法统一。然而情欲消退了,爱仍在。所以,在激情消退的长久关系中,你也不会变他妹,毕竟如果你和另外一个“哥哥”约会到很晚回家他也不会帮你一起去骗你妈。
此处允我甩一段文字假装很有文化:
但倘其人一味重视实利,蓬首垢面,不修边幅,是一个毫无风趣的家主婆,只知道柴米油盐等家常杂务,则又如何?男子朝出晚归,日间所见所闻,或国家大事,或私人细节,或善事,或恶事,总想向人谈谈,然而岂可执途人而语之?他希望有一个亲爱的妻子,情投意合,心领神会,共相罄谈。有时他满怀可笑可泣之事,或者非关自己而动人公愤之事,颇想对妻子谈论。然而这妻子木头木脑,对她谈了又有什么用处。于是只得默默回思,自言自语,独笑独叹。这时候妻子便对他瞠目而视,骇然问道:“您怎么啦?”这种夫妇真是天可怜见!
《源氏物语》成文千年前,女性作者生于连姓名都不配拥有的时代,却以男性视角写下这段现在看来也十分写实的描述,所以两性之道才是这世间亘古不变的永恒。
可与爱人愉快的促膝长谈,确实是让长久关系能否愉快持续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肯定不够。 书中源氏公子也的确从十岁起养成了紫姬这位绝世佳人,紫姬之完美是360度无死角的完美,紫姬的一切都是深合源氏之心意的。她的确成了源氏的挚爱,在紫姬香消玉殒之后,源氏也自绝凡尘,一年后随尘而散。
所以紫姬的人生是完美的,毕竟只有她得到了当世第一帅的心。但是没有人注意到她是抑郁而死的吗,很多人都认为她的死无比凄美,我只想说:凄美你妹! 长久关系不过是一场博弈。
无论你多好,这世上总有人或全方位或局部好过你。最关键,你最终是故人,人家却可是初见。 紫姬完美如此,但却处于当世和源氏的牢笼之中,终身未有按自己心意安排人生的机会,也未有其他男子得见她的颜容。那她当然是源氏稳稳的囊中物,只是源氏留恋万花丛中时未曾想还有死可以夺去紫姬。
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美好”是唯一能抵御“不断产生的新诱惑”之法力。
只有恐惧能压制好奇。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不是说好了真爱就是不求回报的真心希望对方真正开心的吗?然而真的只有你妈能如此对你。 最初,我们害怕一切只是情欲,到后来我们努力找到情欲。我们试图找到真爱,然后却被真爱所缚。
Mother Nature(大自然)的残酷之处在于,让曾经疯狂相爱的人历经万难终于幸福的在一起,而让他们归于如此“平静”的幸福,却会安排另外一个人,走近他们,让他或者她不再平静。
但请记住,Mother Nature 设计的系统都是自洽的。她只拿走你对这个人的爱情激素分泌能力,却不是拿走你整个爱情激素分泌系统。她给了你爱一个人的能力,同时也给了你失去任何人的能力。
所以,我们只记住,当一个美好而独立的人,无论和谁在一起,无论不和谁在一起,都不会太差。
毕竟,人人都说想要一个soulmate(灵魂伴侣),但,起码,你得有个 soul 吧——除了爱情以外,要有点不需要依赖他人也能自我实现的高级乐趣吧。最起码从数学角度,长期博弈中双方都独立人格比较完善会更容易走出来或更容易实现双赢。
好了,读完这篇残酷的文章你应该至少会明白以下不那么残酷的几点:
1. 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空窗以至于大家都觉得你很“冷淡”的人。恭喜你,这大概是因为你已成为了一
个拥有高级乐趣的人。
2. 如果你是一个和伴侣已经“冷淡”的人。恭喜你,你们不但不是唯一的,而且这是任何长期关系都
终要面临的状态。
3. 如果你是一个对爱情懵懂无知的少男少女。恭喜你,读了这篇文章,不再对爱和欲的统一抱有不
切实际的幻想。
4. 如果你是一个不幸爱上了处于长期关系中的人的人。恭喜你,长期关系的墙角比你想象中好挖得
多。 这大概就是所谓「只爱自己」的缘由。每个人从终极意义上来说,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辈子孤独地打转。这种看法,当然相当消极,并且也相当形而上。如果你投入到生活本身,你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事实上在前面的说法里,我们已经把「感受」拿出来,作为一种客体对象来讨论了,所以能上升到哲学或者意义建构的层面。但现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你只要说:「写得好!」我就美滋滋的,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互动,觉得你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这就好像足球爱好者们踢球踢得热火朝天,有一个人在旁边看:「你们这个输赢有什么意思呢?也没有钱,也没有别的好处,而且反正跟职业运动员比起来都是渣。」他说的是对的。
但他是观众。他之所以这么理智,是把「踢球」当成一个对象来研究。真正踢球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当然也明白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旁观者以为只有自己看破了这些,真未必),但是踢起球来谁还那么想?一个人踢球的时候,「踢球」这件事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和自己分开的「对象」,它已经构成这个人当下的存在状态本身,或者说就是这一刻的他「自己」。他在这一刻「踢球」(作为一个主体),便不可能同时分析「踢球」(作为一个客体)。你怎么可能既做球员,又做观众呢?每时每刻,你都必须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做观众,就随便理智;就球员,就尽管嗨。
心理咨询师这份职业不好做,是因为时时要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与来访者的关系。他需要经历这段关系,又不能卷入这段关系。但是在一段现实的关系里,参与者就是参与者。A觉得自己爱着B,这份爱对A来说就是真实的。B感觉到A爱着自己,这份爱对B来说也是真实的。旁观者可能窃窃私语:「这算什么真实?这是他们各自欲望的投射」,这话是对的。但所以他们是旁观者。
——不知道这样有没有回答清楚这个问题?
最后说回佛陀这种故事。我对这种故事的感受有点复杂。写故事的人当然很聪明,也有那么一些点化开悟的用心,但是很多时候呢,故事里的道理也会被我们用作逃避生活的理由。关键是看谁来用,怎么用。我非常喜欢一个说法,叫「历劫」,意思是说,就算这些红尘劫数都是空幻,你也必须经历一遍才能领悟。这是不能跳过去的,就像打游戏你不能看完开场动画就去看片尾动画。《红楼梦》其实就在讲这么一个历劫的故事。你看故事的结局一开始已经注定了,一切痴缠都无意义,和尚道士一直笑人执迷不悟。但是执迷不悟就是执迷不悟,不走一遭,怎么会真的通透。
相关热词搜索:激素 加倍 爱情 加倍的爱情配方 加倍的爱情配方漫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