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王艳华: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18-07-0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距离2020年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国脱贫攻坚战也全面打响。在王艳华看来,“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全面小康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因为这一轮攻坚战不仅举全国之力,而且从上到下都是真抓实干。
  王艳华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发展业务部处长,长期致力于扶贫事业和农村发展,在二十余年的工作过程中,不断观察感受着贫困地区的发展与改变。她近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扶贫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相比于“脱贫摘帽”目标的实现,未来如何持续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包括如何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何发挥产业扶贫的长效作用,如何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的环境制约,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事实上更为重要。

扶贫成效显著


  Q: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您怎么评价当前的进展和成效?
  A: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进入“十三五”之后,扶贫力度更是前所未有,举全国之力,真抓实干,考核、督办和问责也同步跟进。
  2012年底,我国有9899万贫困人口。到2017年底还剩3046万人,5年的时间减少了6853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和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期间年均减少600多万人、2001年到2010年年均减少700多万人相比,尽管标准不同,但减贫数量几乎翻番。2012年底全国有832个贫困县及片区县,2016年退出摘帽了28个县,2017年预计摘帽120多个贫困县,2012至今年共减少了150个。五年间,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增幅比全国农村农民收入增幅高2.5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数字的背后,是各地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地区扶贫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各类机构企业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全部行动起来,全社会形成了扶贫、帮贫的共识,且真抓实干,各项扶贫政策、措施、投入全面跟进,扶贫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投入的人力、物力前所未有,各项政策举措的“含金量”前所未有,为扶贫取得的突出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从书记到县长、镇长和村长,特别是县里年轻驻村干部,千方百计谋划脱贫路径,积极推进各项举措落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好政策落得更实;三是分类施策、综合施策的思路号准了贫困的“脉”,从易地扶贫搬破解发展空间不足到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实行大病救治,五个一批措施全面推进,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部署,尤其在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方面,各地都采取了大量积极的措施,建档立卡户“精准”受益。不少地区实践表明,这些政策措施对斩断贫困的“穷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系列扶贫举措的有力推动下,各地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很明显,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住进了搬迁安置房,娶上了媳妇,基本生活也有了保障。

扶贫主体内生动力还不足


  Q:扶贫中难啃的“硬骨头”集中在哪些方面?
  A:扶贫,一方面是政府和干部帮,另一方面则来自贫困户自身的努力。但当前来看,贫困户中有一部分人自我发展内生动力还很不足,本身具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努力,成了脱贫进程中真正的“老大难”。
  另外,一些陋习也成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比如高额彩礼和人情随礼,一次婚姻的高额彩礼就会让已经脱贫的家庭债台高筑,一婚穷十年,现在已成为很多农村农民再次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Q:那么,地方政府如何去引导和激发这部分主体的内生动力?
  A: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要真正走上富裕之路,需要差不多一代人的努力。政策上,要尽量避免“养懒汉”,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分红”等措施,要通过组织带、群众帮、自己干,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地方政府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当前来看,迫切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除基础教育外,需要技能教育,比如摩托车配件维修、房屋建筑、家政服务,服装设计等,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本领。政府也要创造培育一些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如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传统民族工艺,且通过现代审美品味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焕发出民族产品新活力,鼓励年轻人对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创造新的文化产品价值,增强民族地区青年人的自豪感。二是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要强化进行双语教育,普及普通话,引导当地青年人走出大山,认识世界。视野放宽了,见识增加了,技能也有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增强了。

产业扶贫要走组织化、

规模化、标准化道路


  Q:在各种扶贫手段中,产业扶贫具有怎样的作用?
  A:产业扶贫是我国开发式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其他扶贫措施一起,对我国的减贫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还将持續发挥长效作用。
  从概念上来讲,产业扶贫就是贫困地区依托区域的地理、资源、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为基础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和贫困户脱贫解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扶贫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在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建设扶贫车间、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工作。近几年看,全国有不少成功案例,但也有地方交了不少“学费”。产业选不准,市场价格忽高忽低,甚至产品卖不出去,再号召社会公众消费扶贫爱心农产品的情况时有报道。产业扶贫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扶贫的路径怎样选。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去规划发展什么产业,发展多少,而应该在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通过产业龙头带动,通过龙头带动贫困群体参与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生产,让农户更好地按照当前的市场要求生产。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扶贫带动机制,来解决贫困户的产业脱贫问题。
  Q:一些贫困地区也非常困惑: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能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您对此有何建议?

相关热词搜索:脱贫 长效机制 建立 王艳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