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将阅读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朋友圈里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我想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现状,中学喧嚣的竞争,学生被裹挟其中,只为不输在无休止的考试征战中。然而,语文一直傲娇,它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学生们发自肺腑,我觉得语文很好,但是看一本书,要花很多时间,对我的成绩并没有帮助,所以,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数学上,多做出一道题。在高中推行阅读之难,难于上青天。
  媒体曾经公布一组关于人均读书量的一组数据,邻近几个国家,韩国7本、日本40本,而中国0.7本。多么令人震惊!一位研究日本的学者说,在日本到处可见,男女老幼在车站上、地铁里、广场边,捧着书看。他们手里的书非常迷你可爱,由于日本书籍都是竖排印刷,甚至都可以卷成一个小筒看。我想,是不是中国的名著经典都太过于庞大厚重,让学生望而却步呢?于是,我决定把阅读化整为零,每天读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作为作业布置下去,以读书笔记为呈现形式。
  读什么呢?每天给同学们准备阅读内容占了我备课工作的一半任务量,如果让学生读一万字,拿我至少要多多读一倍,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把资料找出来。我的找书原则是基于教材的课外阅读,也可以叫文本互读。
  这种阅读首先可以辅助教学。上个学期我们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教学三课时,持续四天,这一周我们就读朱自清,读他的《一封信》,读《哪里走》,读朱自清之死——《何须惆怅近黄昏》,共两万多字,于是,《荷塘月色》不再是只有美丽的句子,学生们能真正走进文本,体会掩藏在美丽文字背后的忧愁。还有,这个学期我们学鲁迅的《祝福》,谈到鲁迅,同学们已然有了程式化的认识,鲁迅是批判封建礼教,然而什么是封建礼教,为什么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封建礼教?同学们并不明白。在课下我让同学们读了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鲁迅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和《我之节烈观》,读了这些内容之后,同学们真正地认可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是没有选择的,就如同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祥林嫂也是非死不可。
  阅读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思考生活。学《故都的秋》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再读郁达夫的另一篇文章《北平的四季》,同学们读了之后,纷纷感慨“原来北京是这样啊?我都没有感觉!”为什么我们对于生活的感知越来越钝化了呢?不少学生对此进行了思考。一位同学的读书笔记写到:“我早就难以见到四合院,而高楼也不至于上海,在北京也已林立。不知郁达夫会作何感想,但必是失落了吧!那又是什么的失落呢?怎样的失落呢?舒适少了,文化的皮衣已被脱去,不见曾几何时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了。文明的进步是文化的浩劫。当文明大踏步的向前走时,他踩遍了路上的鲜花朵朵,毫无怜惜。所以我才听过一句话吧!大约是‘慢点走,等等你的灵魂。’”
  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去理解中华文化,肩负文明传承的責任。学生一直认为古诗是最难懂得,然而,我却说诗是最好懂的,它是一种情绪,一种勃发的感情。《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那时我们读《诗经》,课下让同学们读了我的老师北师大李山教授《风诗的情致》,还读蒋勋《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体会生长在血脉中的乡愁种子。学李白的诗,我们读了首师大檀作文教授的博士论文《大唐古惑仔李白》,大家都觉得李白好可爱。诗歌不是云里雾里,诗人不在神坛之上,它是中国文学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万事万物都有“根”,阅读就是语文的根。我的“文本互读”已经进行了半年,班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这半年的阅读字数超过五十万,可以达到两三本书的文字量。已经有一些同学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都会主动问老师我们这天看什么,让我十分欣慰。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七百多年前一位英格兰主教说过的话:“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在书中我预见未来之事,在书中有战事纷争,在书中有和平安定。万物都随时间腐化,星辰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归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书中得以重现。”令我受益良多,也许大家也能从中有所感悟。

相关热词搜索:化整为零 落到实处 阅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