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思想中的逻辑思维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差异成为值得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数学逻辑的角度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学逻辑;中国文化;中西方
一、逻辑思维的涵义及意义
逻辑思维,即人们使用特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得到该事物理性认识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导概念、判断与推论的合理性的工具与准则,运用了其得出的结论才是有價值的思想。逻辑思维最早来源于经验,随着事物大量的记忆积累,得出了一种对此事物比较中立的总结,这个总结总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获得相同的总结中的属性的证明。后来,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又有思想家,经过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并借助科学的体系与方法,对事物进行了合理的推论,两种方法最终都形成了一个客观、精准、无歧义的特殊概念。该过程包含了逻辑思维的客观性、过程性、间接性等特点,展现了人类思想从经验到归纳、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高度。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便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发明与科学的实验体系的开创。
逻辑思维是现代所有实用性学科的基础,都运用了逻辑推理、归纳为思想方法。如,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学习研究。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如何来,靠的是逻辑的总结与归纳,因为再伟大的哲学家都不可能经历世界上的所有事件、接触所有事物,但是严密的逻辑思维精准高效,可以达到需求。在罗巴切夫斯基之前,我们普遍认为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为公理,因为它不但逻辑上合情合理,证明过程直观清晰,更是符合我们视觉所见的世界。但是罗向我们展示了逻辑的力量:不仅可以依靠感官来观察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可以依靠逻辑,构造出一个我们不可见却完美的科学体系。人们在惊叹于罗的智慧之外,发现了对逻辑功能的认识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而罗的逻辑思维构建法,后来在数学、天体物理学等研究层面发展出了重大成果。
二、中国文化体系中逻辑思维的缺失
中国虽然文化悠远、文明历史深厚,但是对于当代社会重大创造的贡献甚微。集中体现在没有发展出适应当今科学为上的总体发展趋势。对此,有三个突出原因:中国文化体系过分依赖经验;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既定的对“古”的迷恋;中国的统治者惯用“愚民”政策来稳固统治。
首先,中国的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许多自然中的规律。我们对事物普遍性的探索具有很高的敏感度,能够从经验中发现规律并总结、记录,依靠这种方法发明出了许多适用至今的杰作。中国传统中从来不缺伟大的发明,但深入研究,便会发现这些发明其实大部分都是在经验。我们有了原材料,但是逻辑却并没有出现。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于经验的过度依赖。随着文字的出现,我们拥有大量的经验积累,很多时候我们都依靠前人的经验来对待事物,但是这种过度的依赖导致了没有从经验上升到形成科学。之所以有这样断言,是因为,纵观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我们无法发现系统的、具有系统的逻辑推论或总结的思想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分追求“实用”,而忽视了抽象化与系统化的能力,并且,推理归纳过程没有章法,无法形成普遍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古老的追求强烈,“溯源”的思想使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老的东西更加可信。而一味地相信旧的思想与理念,导致人们形成了懒得去思考,不会有意愿对事物产生理性思考的思维定式。发展至今,甚至衍生出一种“流氓”思维方式。类似的观念从思维逻辑来看啼笑皆非,但是却在生活中,甚至专业领域可见。这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对于证明及因果关系的概念模糊,章法混乱。
再者,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强权主义盛行,统治者认为人民进行太多的科学性思考会使得他们掌握过多的信息,从而对自己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于是,类似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发生,中国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被扼杀在了萌芽阶段。而长期的集权专政,也让处于封闭状态的人民不敢再有此类想法。
种种限制极大阻碍了中国传统思维逻辑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普遍接受的是西方的逻辑思维下发展出的主流学科,但是,大部分依然只停留在学术之内。即只知道利用逻辑思维来答题以达到标准答案获得高分,而没有代入日常生活的思考之中并发展为基本原则。例如现在被争锋相对的“键盘侠”,就是最典型的中式无逻辑思维。而与他们产生这场论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代接受了逻辑思维教育的人,无法在他们的言论中找到合理性。
这种反逻辑式思维总结起来主要可以概括为混淆、偷换概念;胡乱推理得出结论;以偏概全进行断言。其中具体到以下几点:
(1)缺少判断前提或判断步骤;
(2)判断的规则不严谨;
(3)概念不清,甚至没有概念的意识;
(4)缺少客观的推理过程;
(5)相同条件下结论不一致或存在歧义。
其实这些现象在古今文化中随处可见。以“白马非马”为例:在此推理过程中,白与马的概念被混淆成了一个与之没有逻辑联系的偏差概念,论证的前提都出现了错乱,结论也就失去意义。而这样的理论竟然在几世纪的人们的传承过程中没有受到制裁,可见传统逻辑之萎靡。
三、中国艺术思想中逻辑思维的缺失
艺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有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联。所以,文化中的逻辑缺失也会一定程度上在艺术中展现,更不用说艺术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体现。西方的现代科学体系可以溯源至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实验方法,理性也成为艺术的工具。西方的艺术在当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不仅仅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更是由于西方的艺术家同时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早期,他们追求写实的绘画风格,但不仅仅在观察中总结规律,更是将绘画中的透视、解剖等规则,形成了系统的学科。学科中的概念和适用范围的严谨,使得他们可以自如的运用这些理论来进行写生,甚至看起来非常真实的创作。
反观中国,我们智慧的先人也很早就发现了它们。在西方之前,我们便有小孔成像的发现,也有伟大的医学家对人体结构进行探索。但是,这些探索往往全部止于形式:我们发现了小孔成像这个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随着被观察与记录的次数的累加,形成了许多详细的关于小孔成像的资料。于是,人们知道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孔成像会呈现某些形态。但可惜的是,对此的研究也就止步了。如果当时的人们通过经验的累积,经过理性的分析归纳,发现了其中遵循的规律,并应用在艺术作品中,中国的传统艺术可能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不过,历史无法重来,理论上的假设分析也只能到此。不过在当代中国艺术中,一样可以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出一些制约之处。
首先,我觉得比较严峻的一个现实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之中的逻辑缺失,中国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观念传达的方式及从观念到材料再到整体效果,没有理清之间的顺承关系。许多人甚至陷入了“猜谜式艺术”的怪圈,那就是艺术家本身其实只是迷恋某种视觉效果,观念层面非常薄弱,而他们又不愿思考,对作品强行赋予一些不符逻辑的概念。于是有些本身没有逻辑章法,不愿深入分析的观者便被套入了这个怪圈,导致形成了一种怪异的艺术氛围。再加上非理性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很难被国际观众理解,即使有意识推广也受限重重,很难在世界文化中造成影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