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01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在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人群中发生概率较高,介入治疗是治疗冠脉严重狭窄患者较为理想的措施[1]。接受介入治疗术以后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抗凝药物仅可以将支架堵塞减缓,无法保护其心血管。同型半胱氨酸属于含硫氨基酸,在冠心病中具有较高的含量[2]。本文主要分析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中开展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其炎性因子存在的影响,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其具体内容如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在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2015.6-2016.7)选入至本次研究中,采用红蓝球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4例与11例;年龄为(55-73)岁,平均年龄为(60.73±4.06)岁。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各占16、9例;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齡为(60.92±4.11)岁。将上述两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均未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不具有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用药治疗,即结合患者的病情为其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进行治疗,在患者接受介入术治疗后,立即取10毫克维生素B6为患者口服,同时取维生素B12(400毫克)、叶酸(1毫克)为患者服用,所有患者接受为期半年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炎性因子(白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以P值小于0.05表示组间各项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其白介素-6与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原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冠心病在我国属于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的一种疾病,临床常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改善疾病症状。相关研究指出[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较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同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联存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提升可损伤内皮细胞,使得内皮功能受损或出现障碍,引发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及释放等丧失平衡,将血液的凝固性提升,提高血栓形成的概率,对冠心病的发展及发生均有促进作用。常规药物治疗在介入治疗早期可以将冠脉发生再次狭窄的概率降低,但是伴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在干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方面的效果明显下降。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中涉及的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B6、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等,对围术期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测定,以此判断该疗法的有效性,同时可对血清其他指标同该水平之间存在的关系加以明确。降钙素原是一种血清炎性因子,通常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在心肌缺血区域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分布较广;白介素-6为一项较为重要的促炎因子,对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提升以及降钙素原水平的提升具有诱导作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可以对冠心病患者全身的炎症状态进行缓解。
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均明显较低,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在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方面的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王丽娟, 樊华, 白宏兴. 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1):78-80.
梁茜, 杨希立, 张健瑜,等. 替格瑞洛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7):799-802.
王洲羿, 周刚, 李钢,等. 叶酸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壁内皮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5):713-716.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