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原副台长:中国电视没有真正的新闻

发布时间:2020-06-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原题:央视变脸,中国媒体突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陈雪莲发自北京

  

  7月1日傍晚,中国传媒大学的谈敏和宿舍姐妹齐刷刷坐在食堂电视机前,等着看《新闻联播》。可是,当李修平和王宁依然西装笔挺地出现在镜头中时,几个女孩失望了,“哪有变?”

  

  从6月份开始,关于央视正在或即将进行改革的消息便见诸媒体,据说《新闻联播》会是力度最大的部分,其他主要新闻节目和评论均有动作,改版涉及到各个频道……而梁建增一句“从上到下,只做不说”更是为这次大改增添了神秘色彩。

  

  央视到底改不改?如何改?这一问题的答案如此多元,以至于对其充满热情的,绝不止谈敏和她的同学们,事实上,无论是改革本身还是背后隐喻,央视变脸引爆的,都是这个夏天最具消暑价值的话题。

  

  

  “电视的没落才刚刚开始”

  

  在《新闻联播》的历史上,张宏民曾因穿中山装出镜而被境外媒体解读为“中国形势要变”。但在信息渠道愈发多样的今天,那些外媒记者已经不再依靠这半小时来窥探整个中国社会的阴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驻北京首席记者吉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央视尝试改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国每天都有很多新鲜事情发生,这不是我所主要关注的窗口。”

  

  7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皮特在博客上说:我几乎可以一整天待在Twitter上,因为只要有任何新闻,这里都会实时出现,甚至是第一时间出现。即使偶尔到新闻网站上看一眼,我会很快回到这里。

  

  很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外媒记者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事实上,也正是互联网的来势汹汹,成为此次央视变革的动力之一。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所指出的:“当手机、互联网等私媒体迅速侵袭生活的角落,传统媒体存在的需要势必趋弱。广播与报纸已经在电视与互联网的冲击中找到定位恢复元气,而电视的没落现在才刚刚开始。”

  

  

  “中国电视没有真正的新闻”

  

  7月7日这天,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陈汉元从书柜里翻出一张尘封了30年的录影带,“你很幸运,除了我和老伴,你是30年后第一个看到它的人。”73岁的陈汉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1980年,陈汉元是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受命采访来华访问的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和法国总统德斯坦,录影带里,他问法国总统德斯坦:总统先生,您对法国青年们的愿望了解多少?问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回家乡视察为什么还要自己掏钱买飞机票?

  

  如果回头打量1980年的中国,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绝不简单——这一年,中国待业青年数量激增,无数人陷入迷茫,一封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就引发全国青年关于人生的大讨论,而在当时的法国,年轻人因精神导师萨特的离世而陷入悲伤;
同时,1980年的中国面临着腐败的不断滋生……30年过去了,能这样提问的记者却仍少之又少。

  

  “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陈汉元这样说。事实上,他提出的是中国电视至今无法解答的问题——“新闻联播30分钟,老百姓爱看的也许就是最后的3分钟。中国电视恐怕没有真正的新闻。”

  

  “有条件的人就看凤凰卫视了。”陈汉元家里的电视几乎一天到晚锁定凤凰卫视资讯台。“央视改革,一定要研究凤凰卫视。”

  

  有趣的是,在很多专家看来,央视此次改革与凤凰卫视落户内地带来的冲击脱不了干系。同时有媒体报道称,这次央视改革,可能要设立《总编辑在线》,邀请凤凰卫视曹景行加盟并推出评论员制度等等,其对于凤凰卫视运作模式的借鉴十分明显。

  

  

  每一次改革都呼应时代

  

  央视播出史上,如果说80年代陈汉元发起的“正点播出”称得上第一次变革。那么90年代,主持人方静所经历的语态转变则是一次超越式跨步。

  

  1984年之前,中国电视节目的播出从来没有规律可循。正是陈汉元提出,每个周日8点必须准时播出《话说长江》——正点播出的制度由此而来,这一制度随之带动更深层次的变化:陈铎等第一代电视主持人诞生;
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和规格化也从此起步。

  

  1992年,海外中心作为改革的新产物刚刚成立,那时初入央视的方静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里第一个以长发形象出镜的主持人。两年后,方静开始首播《中国新闻》。录样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制片主任说:“方静,咱们没有长头发的主持人,你得剪短。”方静说:“可是,我留短发实在不好看啊……”于是,紧急请示台长杨伟光。后来,杨伟光回复,央视从来没有规定不可以长发出镜。于是,方静顶着一头长发出现在荧屏上,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播报历史上的第一次……

  

  “央视的变革离不开中国的大环境,更是当下时代的需求。”80年代的陈汉元,90年代的方静,再到2009年可能以曹景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评论员,这是央视51年中的3次变轨。变脸,意味着可以改进,意味着中国新闻界最传统的部分终于直面“西强我弱”的现实,并努力以国际媒体为标杆做出改变,这本身是一种勇气。

  

  

  期待怎样的电视新闻

  

  在美国留学的几年,方静几乎全方位地了解了国外电视的运作模式与播出理念。“与西方电视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全面、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中国的电视新闻。”方静说。

  

  而在陈汉元看来,凤凰卫视吸引自己的最大原因在于,它完全遵从时效与新闻价值,这也是央视需要改革的第一点。“某某领导人的随同同机到达,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同机到达才是新闻呢?还有‘做出积极的贡献’,贡献还有消极的吗?”白岩松面对媒体曾提出“流畅的废话”一说,与陈汉元的举例不谋而合。

  

  “改革之后的新闻报道应该允许多元观点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要让舆论对政权起到监督作用,这是新闻改革的核心。”陈汉元向《国际先驱导报》所描述的,恐怕不仅仅是个人心目中理想的电视新闻。

  

  善弈者谋势,在这场以改变自身而企图于新闻激战中站稳脚跟的变革潮流中,央视并不孤独。从全球沸腾的大环境到集体沉默的暴风眼,从央视低调变脸到地方台纷纷跟进,从《人民日报》扩版、新华社开通电视新闻线路并进军开心网,到“中国之声”改版。这个夏天,不仅仅是央视,也不仅仅是中央媒体,整个中国媒体都在挤压下谋求突围,他们正在或者即将完成各自的华丽转身,虽自成一体却也默契十足。

  

  

  

  中国电视新闻离国际化有多远?

  

  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当众多外媒记者涌向乌鲁木齐街头时,人们不难想起,2008年外媒关于“314”拉萨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事件的不公正报道。

  

  事实上,无论是昨时还是今日,外媒关于中国的偏见一直没有消失,这从某种程度上得以折射我国对外传播的弱势地位。当央视的大规模改革涉及所有频道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视新闻离国际化到底有多远?怎么样才能实现向世界发出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传递中国的声音

  

  根报道,央视新闻栏目的改革不仅会增加新闻评论和批评报道,而且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力求更加客观平衡,并在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国际新闻报道的时间从4分钟增加到8分钟。

  

  除了在内容上进行改革,中央电视台也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除了六个已经存在的国际频道,央视正计划开办俄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频道,在3年内实现7种语言、11个频道的国际化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增加国际新闻报道是非常顺应时代的举措。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中国人越来越渴望了解全球资讯,现在政府愿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这种需求。

  

  

  “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国内新闻过于主观,只报道一家之言,很多报道都是一个声调,缺少质疑的眼光和角度。”旅居英国爱丁堡的新闻学者崔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电视新闻的开放和国际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新闻学者、原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甚至认为,中国新闻媒体现在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现在连国内市场都没有做好谈何走向国际化?中国的传媒,如果还想扮演一定的国际角色,它首先必须是中国国内的。如果传媒不是国内的,连国内受众都很少,那它就很难在市场上支撑下去,更不要说在国际上发声了。而且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再加之传媒体制和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化更是希望不大。”展江说。

  

  

  回归新闻本质

  

  新闻人才缺乏、传媒体制限制、法治不健全都是中国电视新闻媒体走向国际化过程要面临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电视新闻媒体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一流的英语水平、熟练的新闻写作能力和新闻敏感的专家型新闻人才。

  

  而展江则认为,“关键是体制的问题。中国电视新闻要走向世界需要健全和民主的法制做保障,需要多元的意见。同时,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更加尊重新闻事实,更加开放透明。”

  

  

  原载《国际先驱导报》2009-07-10

相关热词搜索:台长 中国 央视 原副 电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