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苏联农村集体化过程及教训

发布时间:2020-06-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原因

  

  1927-1928年苏联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出现“危机”。这一危机主要是高速工业化急需资金而国家规定的粮价过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引发的。当时,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但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破坏和小农生产的商品率过低,因此,这一事件成了苏联实行全盘集体化的导火线。斯大林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一方面采取“非常措施”打击富农,另一方面决定加快集体农庄建设。

斯大林改行新方针,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一,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为一个“工厂”的社会,苏维埃制度不能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他认为必须想个新办法,拴住农民,让农民听命于国家。其二,源于斯大林独特的“苏联农民先进论”。他认为,苏联已经实行了土地国有化,俄国农民具有沙俄时期的村社传统,因而比西方农民先进。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
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广大农民假如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政策。

  

  过程

  

  斯大林把农业看成是国家工业化的手段和工具,农民则把集体农庄制称为“第二次农奴制”。苏联政府于1932年12月31目颁布一道命令,在国内恢复身份证(沙皇时期实行过)制度,没有身份证便不能迁徙,而农民却没有身份证,只能像他们的祖先那样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这样,不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在绝望中屠宰牲畜,毁坏工具和焚烧谷物。1933年与战时困难的1916年相比,牲畜存栏数骤降1/2至2/3。粮食总产跌入低谷,直到1935年才开始复苏。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农业发展很快,1925年播种面积达到战前水平。而在斯大林时期,除1937年、1940年和1953年收成较好外,直至1952年粮食总产都低于1913年,但是国家征购量却有增无减。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造成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斯大林为集体农庄描绘的景象是:采用大机器进行耕种,解放农民的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实际情况是:农业耕种中的机械装备水平很低,1928年农田耕作中的使用动力和土地面积还不到1%,在全盘集体化高潮的1930年,拥有拖拉机的集体农庄只占全部集体农庄的11.6%。1932年,集体化基本完成时,机械化水平也不到20%,大部分工作都是靠马拉犁完成的。斯大林曾预言,“再过两三年我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之一,甚至是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但他的这种预言无情地破产了。俄罗斯人至今也没有见到农业畜牧业出现高涨的局面,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粮食和食品。

  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规定没收富农财产,转为集体农庄公积金,作为贫雇农入庄费(共约4亿卢布),并把富农驱逐出本区、州(边疆区),不准加入集体农庄。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实现的,在全盘集体化运动期间,富农杀害牲畜、纵火、暗杀、组织动等等破坏活动屡见不鲜。为了促使集体化运动开展,苏联在分配土地,供给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苏联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巩固和发展。

  1929年11月初,斯大林发表《大转变的一年》,自上而下发动了一场集体化运动。12月27日,他又提出从限制存有余粮的“富农”(实际是在新经济政策允许下富裕起来的中农和贫农)过渡到“消灭富农”。于是,全盘集体化就他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结合起来了,成了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激烈的政治斗争。值得指出的是,斯大林发动全盘集体化运动和消灭“富农”,是不符合联共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历次代表大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的决议精神的。

  在斯大林“为集体化的飞快速度而斗争”的口号下,靠行政命令搞集体农庄成了普遍现象,有2.5万名城市工人、干部下乡强行搞集体化,许多州提出的口号是:“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种强制政策不仅用于对付“富农”,也扩大到了对付中农和所有不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民。

  消灭“富农”,是集体化运动中最为凄惨的一幕。“富农”们被扫地出门,财产被没收,有的被处死,有的被驱逐到边远地区。更为严重的是,对“富农”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雇过工的、在动力机械的、有小加工场或店铺的、有3头以上耕畜的、参与商业经营的、平均收在此300卢布以上的,都被子当成了“富农”,他们连加入集体农庄的资格都被取消了。根据一些计算,大规模集体化开始的时候,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即将近60-70万户,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共消灭了120万户,占到总数的6-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15%。

  

  教训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假如的意愿,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止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苏联农业集体化长期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的做法,几乎是苏联农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有数据报道,一直到今天,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不及“一战”前沙皇时期1913年。一战后,水平最好的时期是新经济政策时期,但也没有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我们长期受蒙骗,认为集体化农业是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为工业准备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等。而当时的情况是农民根本就不愿加入集体农庄,斯大林几乎是采用暴力的手段,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把那几千万小人物“摆平”.农民们被国家的正规军队征服了,但加入集体农庄时几乎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了。因为大家在加入时都大量屠宰牲畜、销毁农具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政府采取了杀鸡取蛋的做法,大量得从农民身上榨取,像低价收购粮食,外汇来源也由出售农产品而来等等,农民几乎是伤了元气! 要求过急,强迫命令,出现违反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的过火行为;
对富农不给出路;
在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是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等等。因此,在全盘集体化期间曾经出现了农业生产严重下降的情况,在此期间,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其中牲畜头数减少了50%。

   这种农业集体化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伤害,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今天的中国,所以对粮食危机有惊弓之鸟的感觉,对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念念不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集体化对中国农业的伤害,使得人们对于农业的生产力和耕地的再生产能力没有信心。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也应该避免的——如果没有这场农业集体化闹剧的话。

相关热词搜索:集体化 苏联 教训 过程 农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