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谈谈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企业文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邮政储蓄银行刚刚成立,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婴儿的特点是什么呢?婴儿的最大特点是他(她)无限多样的未来可能性。也就是说,他(她)的未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而每个不同的选择都决定不同的未来形态。但是,把邮政储蓄银行比喻为婴儿又不完全合适。为什么呢?因为婴儿的历史是空白的,因此他(她)没有历史的拖累,他(她)以全新的姿态面对未来。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一个婴儿不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当然严格地讲婴儿也有路径依赖的问题,即婴儿也受到胎儿时期的历史影响)。但是,邮政储蓄银行却严重地受到历史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邮政储蓄银行在成立之前,是一个专营储蓄的机构,是邮政体系的一部分。这个历史条件,决定了邮政储蓄银行不可能像一个婴儿一样,以全新的姿态开始新的使命,而是必须考虑到历史因素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必须处理好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的关系。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着一个企业文化的转型。这个转型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在本文中想系统探讨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企业文化转型问题。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探讨,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文化的历史形态和未来形态大致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邮储银行的企业文化:历史形态和未来形态

  

  谈到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文化的历史形态,就不能不首先考察邮政储蓄银行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要考察,邮政储蓄银行以前的业务有着什么特点?这些业务特点对邮政储蓄银行形成了哪些影响?

  概括起来,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邮政储蓄银行有着别的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网络体系,这个体系覆盖70%的城乡地区,而对于农村来讲,它也是覆盖面最广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二是稳定的无风险收益。以前的邮政储蓄体系,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吸收居民储蓄后存到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获得利息收入。这个收入是一个无风险的收益,每年至少有300亿元左右,旱涝保收,高枕无忧。三是单一的易于把握的业务体系。以前的邮政储蓄邮政,其业务主要是吸收储蓄和汇兑,业务比较单一。四是与金融合一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架构。在原有的邮政储蓄体系里,邮政跟金融业务是合而为一的,不分家的。

  在这样的业务结构和历史条件下,邮政储蓄体系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自己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无形的,渗透在邮政储蓄体系的员工的行为中,也渗透在邮政储蓄体系的领导的决策中与管理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如果对邮政储蓄体系的旧有的企业文化作一个简略的分析,我认为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基本的判断:

  第一,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保守的、守成的企业文化。因为邮政储蓄体系长期以来获取无风险的稳定收益,因此其文化的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不愿意冒险,喜欢保持现状不变。

  第二,这种文化是一种易于满足的企业文化。邮政储蓄体系的员工和管理层有一种对现状的满足感,觉得如果能够永远保持这种业务结构和经营模式,收益稳定,高枕无忧,也就不错了,不必再有什么改变与创新。

  第三,这种文化是一种依赖性的企业文化,也就是说,邮政储蓄体系的生存于繁荣,是建立在对央行和其他银行的依赖基础之上的。只要央行保持稳定,只要其他大型国有银行保持稳定,邮政储蓄机构就没有衣食之忧。邮储体系自己的压力不大,不想依靠自己的创新和经营来获得生存机会。

  第四,这种文化是忽视客户的企业文化。在原有的业务结构中,由于收益稳定,业务单一,因此客户的重要性降低。邮政储蓄体系很少琢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基本上不重视。

  第五,这种企业文化是对专业性、制度安排忽视的企业文化。在原有的邮政储蓄体系中,不需要过于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其资产负债业务单一,金融创新很少,因此,这方面的制度安排也处于缺失状态。

  第六,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缺乏清晰战略目标和组织架构的企业文化。原有的邮储体系,在金融业务方面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因此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架构。

  第七,在这种企业文化中,金融家是缺位的,也就是说,邮政储蓄体系从来没有树立银行家的概念,没有一套塑造银行家的理念和意识。

  第八,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缺乏危机感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自大、自我陶醉的文化。邮政储蓄体系资产庞大,实力雄厚,可以说名副其实的第五大国有银行,在这种情况下,邮储体系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感和市场竞争的思维。

  那么,考虑到历史条件和历史形态,邮政储蓄银行企业文化的未来形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概括而言,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企业文化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针对历史形态而作出变革):

  第一,邮政储蓄银行必须建立进取的企业文化,要面对现实、不保守,要有日新的精神,勇于向昨天的旧我挑战。

  第二,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永不满足的企业文化,对现状的永不满足,要勇于开拓新的业务领域,鼓励金融创新和机制创新。

  第三,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独立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抛弃依赖心理,强调自我创造而不是等待。

  第四,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客户中心的企业文化,要重视客户的需求,一切为客户服务,围绕客户需求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第五,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重视专业性和制度安排的企业文化,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懂得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并运用相应的制度安排来鼓励员工在金融专业领域有所创新。

  第六,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清晰有战略目标和组织架构的企业文化,邮政储蓄银行应把自己的未来战略目标定位于建设国内最优秀的金融企业,要在金融业中进行全面的资产负债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包括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

  第七,邮政储蓄银行应重塑金融家理念,建立金融家的创新意识。没有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有战略眼光、有决策魄力的金融家(银行家),邮政储蓄银行不可能成为国内一流的金融企业。

  第八,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充满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谦慎虚怀的文化,要把自己当作零,一切从零开始,要在崭新的经营环境中树立竞争意识,时时有危机感,时时警醒,时时创新。

  

  二、我国有着深厚的金融企业文化积淀

  

  什么是文化?历来众说纷纭。我们且不去纠缠于纯粹学术性的定义,我们可以先来讨论文化有哪些特点。我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在内的复杂综合体,是一个社群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文化具有群体性(地域性、国别性、民族性)、适应性(可以适应外界挑战而改变)、传承性(可以延续)、选择性(每个群体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文化)等基本特征。文化尽管是无形的,但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是软实力的象征。

  笔者10年前在海尔访问,张瑞敏给我画了一个图,来解释企业文化的构成。在他看来,企业文化是同一圆心的三个同心圆。外圆为器物文化,主要包括产品、设施、广告、厂房等可观物质;
中圆为制度文化,包括制度、规章、守则、纪律、合同等规范条文;
核心圆为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信念、价值观、理想、作风等精神形态的东西。这三个同心圆共同围绕企业发展目标而设定和塑造。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一个企业百年长青。举几个例子。比如,通用电气永远推崇的三个传统是“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

  沃尔玛的基本信仰是“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
诺基亚的价值观是“科技以人为本”;
惠普之道是“我们信任并尊重个人”;
松下精神是“产业报国、光明正大、亲爱精诚、奋发向上、礼貌谦让、顺应同化、感恩图报” 。这些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不仅员工耳熟能详,一般消费者也非常熟悉,真正达到了激励员工、吸引客户的目的。

  在金融企业文化方面,邮政储蓄银行还面临着空白。这不是邮政储蓄银行一家的问题,我国的商业银行几乎没有金融企业文化的概念,普遍忽视企业文化构建,完全没有把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到日程。这种情况在邮政储蓄银行尤其显著。后果是邮储银行从上到下缺乏统一的理念、价值观,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群体认同。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比较滞后,在金融企业文化的理解中还有很多误区。误区之一是,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工文体活动,缺乏系统的制度建设、理念建设、识别系统建设。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员工和领导层没有统一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体系。误区之二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认为银行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这个误区的后果是商业银行难以树立自己的独特的金融企业形象,邮储银行更为严重,很多人还没有把邮储银行当作一个银行,这是很危险的。误区之三是故意把企业文化搞得很复杂,很玄妙,把企业文化的构建理解为一个复杂的文字体系的构造。这样做的后果是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功能和可操作性,忽视了企业文化易于理解、易于被员工认同的特性,企业文化缺乏感召力和执行力。误区之四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注重教育和监督,只注重形式主义的规则制定。结果是,那些不被员工信仰的文化形同一堆废纸。如何让员工信仰你的文化?一是文化要体现员工利益,二是要持续不断的教育,三是要有奖惩制度。

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持续不断的教育。

  我国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金融文化积淀。我这里只举两个例子,一是山西票号的金融文化,一个是近代私营银行的金融文化。其中山西票号可以说是我国现代金融企业文化的滥觞,而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近代私营银行的黄金时代,也是金融企业文化的黄金时代。

  先说山西票号。大家知道,山西票号是所有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第一家票号建于1824年(清道光4年),即平遥日升昌票号,其创始人是雷履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履泰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银行家之一。他开创了票号这一新的金融机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金融文化。如果总结一下山西票号的金融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山西票号的金融文化是一种勇于开拓的企业文化,票号把全球作为自己的市场版图,视野开阔,胃口极大。山西票号的活动区域:在国内,北到蒙古恰克图,南到琼州,东到东海之滨,西到拉萨、迪化(新疆),在国外,东到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仁川,西到俄罗斯的彼得堡和莫斯科,南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和新加坡等南洋区域。可以说,山西票号的气魄之大,眼光之开阔,在中国商业史中无出其右者。

  第二,山西票号视信用为生命,创造了自己的信用文化。梁启超曾经说:“晋商笃守信用”。山西票号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支付储户的挤提,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山西票号的经营准则是“平则人易信,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这使得山西票号经营百年而不倒。

  第三,山西票号重视员工的道德文化建设。教育员工“重信用、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喜辛苦、戒奢华”。

  第四,建立了员工激励制度,即顶身股。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大家都有一定的股份,股份与业绩、年资等挂钩,激励员工为票号的整体发展竭力奉献。

  第五,山西票号建立了凝聚团结、同舟共济的金融企业文化。李宏龄曾说:“区区商号如一叶扁舟,浮沉于惊涛骇浪之中,稍一不慎颠覆随之……必须同心以共济”。在山西会馆里,山西商人们笃寄同乡之情,联结同乡之谊,启发智识,研究商学,同仁相助,集思广益。山西票号还有自己独有的地缘和业缘的群体组织。地缘组织,例如票号的平遥帮,祁县帮,太谷帮等等;
业缘组织,即票号的联号制,如平遥城“蔚”字五联号。这些制度设计都使票号成为一个对内凝聚力很强的金融体系,对外则具有很强竞争力。

  那么,晋商(包括山西票号)最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晋商的守成思想,即思想趋于保守,抵制创新与变革,不能与时俱进。清代书法家徐润弟给票号的对联:“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亦难知难不难”。创业维艰,但是守业更难,如果不能时时变革,就难以守住百年来创下的基业。山西票号在历史关键阶段未能适时转为现代银行,丧失了发展的机遇,亲历者李宏龄在《同舟忠告》、《山西票号成败记》中都有精辟的分析。

  下面再来说说近代私营银行的金融企业文化。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我国私营银行发展非常迅猛,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的私营银行,也塑造了一个卓越的银行家群体。当时,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北四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中南银行、盐业银行)等迅速发展起来,(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成为中国银行业的翘楚。近代私营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值得称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第一,近代私营银行建立起一种眼界开阔、理念创新的金融企业文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经常告诫员工:“吾人必须努力求学,必须放开眼光,不断注意世界之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新趋势……抉发种种新可能,在社会一般人士未思未觉之先,发出惟我独到之政策与业务”。陈光甫首创“一元开户”的先河,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从10万元的小小银行办成注册资本500万的大银行(当时通商250万,盐业125万,浙兴75万),这种神奇的业绩表现,全赖于陈光甫的创新经营的理念。

  第二,塑造并固化金融业的服务意识。陈光甫说:“银行业务,不若他种商店陈列货物可以任人选择,银行之货物即为服务,……可恃者乃发挥服务之精神。” 金城银行的创始人周作民说:“凡能有利于社会建设者,虽薄利而不辞;
否则,纵能博得厚利,不取也”,这种精神值得敬佩。周作民办别人不屑于办理的乡村业务、小额业务,获得了客户的信任与认同。陈光甫还说:“人争近利,我图远功;
人嫌微细,我宁繁琐”,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树立了非常牢固的服务社会的意识。

  第三,近代私营银行创立正确的客户中心理念。陈光甫说:“吾人经营斯业,宗旨在辅助工商,服务社会。平时待人接物宜谦恭有礼,持躬律己宜自强不息,务求顾客之欢心,博社会之好感。”他还说,“应对顾客,首当和蔼。惟面貌死板为国人通病,我等力须改之。宜常以笑脸迎人,使人于见面之时即有好感”。

  第四,近代私营银行构建了稳健与信用的金融企业文化。如浙江兴业银行的宗旨是“力取稳健主义”、不贪厚利、不赶时髦、“于营业各事无不慎之又慎,虽有重利不敢冒险,虽至琐屑不敢辞劳”。陈光甫业说“银行经营,首重稳健,若意存侥幸,唯利是图,未有不趋于失败者”。

  第五,近代银行家阶层的兴起和银行家文化的鼎盛。这些卓越的银行家包括:盐业银行吴鼎昌、金城银行周作民、大陆银行谈荔孙、中南银行胡笔江、上海商业储蓄陈光甫等,几乎都是从国外留学归国的“海归派”,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灵活的经营策略、开阔的战略眼光,而且在经营过程中相互联合,相互帮助,比如著名的北四行就联合建立“四行储蓄所”、“四行准备库”。

  以上说的山西票号的金融文化和我国近代私营银行的企业文化,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好好借鉴和学习的,他们的很多做法,在现在看来,还是非常高明的,包含着巨大的经营智慧。

  

  三、邮储银行如何培养金融家文化

  

  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夸张一点说,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文化,当然这种说法并不严密和科学,但是却点出了企业家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张瑞敏的企业家文化的外化,松下的企业文化是松下幸之助企业家文化的外化,这样说恐怕没有什么问题。

  企业家文化的塑造需要极为复杂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企业家必须有眼光、有修养、有学识、有哲思,他还要具备相当强的执行力、独特的领袖魅力以及一套系统的独特的价值观。从客观条件来讲,企业家文化业受到竞争环境、行业特征、整体文化的影响。

  在企业家文化方面,有几个值得警惕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是企业家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实际上,企业家文化不仅是“老板”一个人的文化,而且是企业领导集体的共有文化。我国企业崇尚人治,往往一个领导卸任,其所营造的企业文化也随之消失,后任者又来构造新的文化,这样周而复始,企业文化处于严重的不稳定状态,其价值观往往会处于支离甚至互相矛盾的状态。企业文化具有传承性、共有性,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个领导者的存在。

  误区之二:企业家文化依赖于企业家的个性,难以改变。实际上,企业家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尔调整自己,比如张瑞敏在面对国际竞争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哲学思路,海南航空的陈峰在国际化目标前也在努力塑造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对自己以前的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观念有所调整。应该说,企业家文化中核心的价值观不能改变,改变的是对外界环境的应对方式和战略。

  误区之三:企业家文化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修养,因此企业家应该把个人的修养和喜好贯彻到整个企业,形成企业文化。这个误区导致很多企业家把自己的好恶带进企业,把自己的文化偏好当成整个企业的文化偏好。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实际上企业家的个人修养和学识是否应该贯彻到企业中,看企业是否需要这种文化,看这种文化是否增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还要看企业环境,比如在全球化环境下海航的企业文化转型,就考虑到儒释道是否适应全球化和怎样适应全球化的问题。

  什么是成功的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素质?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我认为,成功企业家文化必须具备四要素,当然这四个要素还不是很全面,但却是最重要的四个要素:

  “谦”应是成功企业领袖的第一要素。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代表一种谦虚沉潜的品质,含藏培蓄,不奢靡,不肆为,不自矜,不飞扬跋扈。领导者的品质,应当是知雄守雌,懂得蓄势的重要;
宽容,俭约,谦逊,不骄不纵,处事冷静谨慎,不张扬外露;
正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最终为天下先。

很多企业家之所以在极盛时期突然败落,其根本原因是丧失了“谦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该避免在事业极盛的时候丧失理智和滋生狂妄自大的心理,时刻保持谦慎自警。

  成功企业领袖的第二要素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恪守“敬”的原则。“敬”是一种肃穆、谨慎、恭敬、诚笃、敬畏的精神状态。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企业员工的最大心理需求,莫过于获得企业领导的尊重和认同,寻求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人格和能力得到尊重,才华得到施展。只有做到“敬”,尊重每个员工的意志和才能,方可调动起员工的创造激情。

  成功企业领袖的第三要素是“日新”的再创精神。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他的澡盆上曾经刻了一句箴言:“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里的“日新”,原意指去除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指精神上的弃旧图新。“日新”对企业领袖而言极端重要,它意味着一个企业的掌舵者永不墨守成规,永不安于现状,而是时刻警醒,时刻创造,从而应对外部市场和企业内部的变化。正如海尔精神领袖张瑞敏所说,海尔必须再次坚定自己的哲学信念:今天是对昨天的否定,明天是对今天的否定,海尔永远在否定,永远不满足,永远要创造新的业绩,新的辉煌,迎接新的挑战。

  成功企业领袖的第四个要素是在竞争战略上懂得“用奇”。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读ji)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兵势篇》)。善于在市场竞争中创造性地运用“奇兵”,是企业家制胜的法宝。这就要求企业家有动态思维和侧向思维。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一下邮储银行金融家文化的培育。首先,金融家文化的培育要求金融家具有相应的完善的知识结构。这里的知识结构包括至少三方面的知识:一是金融业的专业知识,包括国际金融、货币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投资等;
二是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中外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危机管理等;
第三是哲学和人文的修养,包括对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一个企业家,往往必须是一个哲学家,尽管他不写哲学论文。

  其次,金融家文化的培育要求金融家确立基本的金融理念和行为模式,这些理念构成金融家的核心价值观。这些理念包括:成本—收益分析的理念;
风险和风险控制的理念;
机会成本的理念;
稳健经营的理念;
流动性和充足性的理念;
金融伦理和信用的理念等等。这些理念对于一个金融企业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家必须牢固树立这些理念。

  最后,具体到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家文化的塑造,我还要特别强调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明晰化。邮政储蓄银行的管理者,要成为未来的金融家,就要首先确立办金融、办全能银行的目标。不明晰这个目标,我们的管理层就难以给自身定位,就很难把自己视为金融家。

  

  四、未来邮政储蓄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最后,我谈谈对未来的邮储银行金融企业文化的看法。一个金融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比一般的企业要难得多。我这里只是提出大概的构想。我认为,邮储银行的金融文化应该包含六个部分,即感恩文化、日新文化、合规文化、乡土文化、和合文化、社区文化。下面我分别谈这六种文化。

  第一是感恩文化。银行跟任何企业一样,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要牢固树立客户中心的理念。但银行还不仅为客户服务。邮储银行要建立一种感恩的文化,对员工感恩,对客户感恩,对投资者(股东)感恩,对所在的社区和整个社会感恩。感恩文化的实施,会重塑邮储银行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以主动的姿态回报社会。

  第二是日新文化。我前面已经讲过企业家的日新精神,也就是那种永不满足、永远接受新的挑战的精神。要勇于抛弃旧的思维模式和运行模式,鼓励金融创新,以新的金融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三是合规文化。这是任何银行企业必须建立的一种理念和文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指出,银行的活动必须与所适用的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相一致。邮储银行要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体现银行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合规作为一种文化,就是要养成合规意识,每个人都明白合规经营、合规管理、合规操作的重要性,每个员工都掌握法规,合规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第四是乡土文化。邮储银行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必须培育乡土性的金融企业文化。要利用乡土文化,宣传企业形象和企业价值观。要在农民中培育邮储银行是“农民的第一银行”的理念,使这种理念深入乡村,只有这样,才能使邮储银行真正掌握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

  第五是和合文化。建立和合文化的要旨在于培育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外界环境,这里面包括员工与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和合,决策层之间的和合、企业和社会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和合。和合的文化,有利于增强邮储银行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六是社区文化。邮储银行是未来的社区银行。邮储银行应该立足社区,创造社区的繁荣。为此,邮储银行应利用社区资源(居委会、村镇),创造自己的企业形象。应该与当地的社区融为一体,成为社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区是邮储银行的根据地,只有掌握了社区,融于社区,才能获得市场份额。

  以上只是我对于邮储银行金融企业文化的一些粗浅看法。邮储银行的新生命还刚刚开始,它还是银行业里的“新鲜人”。金融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朝夕之功,需要管理层和员工持久不懈的培育与呵护。

  

  2007年10月1日于西二旗寓所

相关热词搜索:曙光 企业文化 转型 谈谈 邮政储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