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南方周末:请保持你的独特视角

发布时间:2020-06-0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最近,《南方周末》受到了若干批评,批评缘起于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一则报道。这一期地震系列报道中,第一篇文章《汶川没有死去,汶川仍然活着》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县城最大的一家超市,“人们一拥而入,跑在头里的人拿了矿泉水、面包和饼干,随即日用品货架也被一洗而空”,“人群已开始互相争抢”;
第二篇文章题目就叫《孤岛汶川的人性百态》,第一个小标题是“一切回到原始社会”,第二个小标题是“人性复杂”,讲述了一个外号“老黑”的人带头抢劫闹事的事;
第三篇文章《灾后北川残酷一面》,大段讲述了特警抓了二十多个涉嫌趁灾打劫者的事。后边的文章,也大多是刻意选取诸如“先救我”、“我是张书记”之类的阴暗面来写的。批评者认为,南方周末似乎看不到抗震救灾中的一切光辉和伟大,“在那似乎合乎西方新闻观的冷静、中性、原生态描述之中,流露出的是文章立意之怪,角度之异,心理之阴”。批评者进一步指出,南方周末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稍加回顾,近来的雪灾、藏独,往日的台独、重大案件的另类解读,南方周末大多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刀笔作剑,朝向广东之外的丑事恶事糟糕事,间或有正义之举,常态却是偏颇有加,难得看到它对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尤其是贫穷边远地区的赞美。”

  说到底,南方周末之所以遭人诟病的主要问题就是所谓“偏颇有加”的常态,这种常态表现为一种特立独行,经常描写阴暗面,总是以刀笔作剑,难得看到赞美之词。

  奇怪的是,虽然有这许多批评,但对于南方周末系列报道的真实性却无人提出责疑。在全国各大媒体集中报道灾区无数感人泣下英雄事迹的时候,南方周末的记者独以冷静的笔触报道了灾区发生的不为人知的另类情况,这的确不是抗震救灾的“主旋律”,然而无论如何不可忽视。对所有读者来说,不知晓这种另类,不足以观抗震救灾之全貌,不足以深切了解这个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对政府和有关方面而言,及时披露这些信息,有助于职能部门掌握真实情况,加强对灾区治安的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例如说,当全社会各阶层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有文章提醒某些慈善机构的不足信赖,提醒需要迅速启动救灾款物使用的监管机制,提醒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救灾款物使用的公开透明,否则可能发生贪污挪用等等。不用说,这类报道和评论强调了与“正面”对应的另一面,并不讨人欢喜,而且因为这类报道与评论极少,又极其重要,是以弥足珍贵。

  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必须从多侧面认识,且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方能察知全豹,何况人与社会的复杂性非一般事物可比,更须有不同的视角观察研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又一直喜好一边倒的赞美,一边倒的声音,歌功颂德百听不厌,负面报道或批评类的评论一见就烦,至于新闻“真实”这一最高标准,倒是经常弃置一边,或者至少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不知前进了多少,而这一喜好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一现象很值得深思探讨。

  过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曾说过一个小故事:某人生了一个孩子,众亲友前去祝贺。有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官的。有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发财的。于是,他们受到主人的款待。有一个人却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死的”,于是他遭来众人一顿合力的痛打。这其实是由古及今的中国人之常情,可见说真话之不易。现在媒体之中的情况大体可以与此仿佛。欲受主人款待,自然要多说“当官发财”的兴头话,谁愿意触霉头挨打挨骂呢。

  所以,我很赞赏南方周末等媒体的执着。在这种困难情势下能坚持独特视角,发幽洞微,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忠实于事实的全貌。至于批评者的言论,导用一句洋人所说的话: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何况批评意见中还有一句较为中肯,指南方周末总是“以刀笔作剑,朝向广东之外的丑事恶事糟糕事”。南方周末的全体同仁可要注意了,你们的刀笔不能总是“隔山打牛”,朝向广东以外,本省之内的“丑事恶事糟糕事”,不可轻轻放过噢。

相关热词搜索:南方周末 视角 独特 信力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