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厦门大学礼聘谢泳的启蒙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0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几个月前,笔者曾撰文批评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关于大学生打高尔夫球的见解,现在,却不能不对朱校长以及厦大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表示敬意了。
从学术批评网上获悉,厦门大学文学院已经决定礼聘知名学者谢泳先生为教授。这个消息在当下中国大学,真可谓是空谷足音。
现如今,国内各大学都在为学科建设而争夺人才,礼聘知名学者为教授并不新鲜,每年仅在《光明日报》上刊登的招聘广告就几乎没有中断过。但稍稍了解大学的人都知道,各大学开出的基本条件大同小异:不是两院院士、国务院评审专家,就是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即便是副教授、讲师也一律地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大学虽然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基地,但在“实用主义”流行之时,大多变得相当现实。
院士可以给大学脸上贴金,而且院士引进后,地方政府还会有奖励。无论从名声,还是经济上考虑,都是划算的买卖。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可以在争取经费、多出科研成果上为学校出力,而博士毕业生虽暂时还用不上,但其学位、学历也可以提升上报表格的档次。
有人说,现在是“评比学术”,一点也不假。大学整天围绕着外在的形式打转,一个大学排行榜就让许多校长不得安宁,一次自上而下地评估更是让大学所有领导睡不好觉。无论有多少批评,大学都是“我自岿然不动”。原因是评价标准没有变化,谁先擅自改变,谁就明显吃亏。正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心理在作祟,大学的改革总是雷声大而雨点小。
从80年代以来,在延揽人才方面,例外的事当然偶有发生,但愈来愈罕见。像这次厦门大学文学院礼聘谢泳先生为教授一事,在近十年国内大学中几乎是绝无仅有。虽然我们都知道,谢泳先生早在80年代已经名声雀起,以他的学问和研究成果,早该在大学教授的阵营中拥有一席之地,但他的身份却始终是个学院以外的“民间学者”。仅有专科学历,也没有在本科以上大学任教的经历,他有没有职称,我们不清楚,只听说他去年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访学时,只获得了一个副研究员的临时资格。但厦门大学文学院的周宁教授却愿意破格礼聘,朱崇实校长也欣然批准,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大学在实用原则之外的理想主义的光亮。
其实,中国现代大学的“新传统”中,例外的事相当多。蔡元培礼聘陈独秀入北大就不因后者没有文凭而弃之,蔡先生看重的不仅是陈独秀的“新潮”,也看重他在小学上的造诣。事实证明,作为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成了蔡校长改造北大的得力助手。被称为“教授里的教授”陈寅恪当初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时,也没有文凭,但并没影响他成为“四大导师”之一。著名文史学家钱穆仅有小学学历,靠自学照样可以在北大等知名大学任教。笔者以前就读的大学,有一位缪钺先生,也是自学成才,解放前他先是在中学任教,后来转到大学任教,终成一代文史大家。
笔者常常困惑,这些传为佳话的史事为何不能得到继承?有人说,这是大学进入正轨,也是“与国际接轨”必然的结果。有人说,是因为有学位者多了,挑选的余地大了。果真如此的话,倒也可以理解。但问题是,我们的大学的评价标准正在异化,形式重于内容,头衔、职称、学历重于实际的学问似乎成了正常的现象。所谓大学管理也总是走不出量化指标的围墙。
在这里,笔者并非想滥用“启蒙”一词,但厦大周宁院长、朱崇实校长这一次礼聘谢泳的行为,以及出于对学问的尊重和道义,杨玉圣教授居间极力举荐,应该说都给所有大学及其成员一个思想观念上的重新启蒙,让人们明白大学不是单纯的、硬帮帮的机构,她还拥有人文的温暖,学问的寄托,还有激情、友谊和善良,总之,有人的不灭的精神在其中。
2007-4-25 取上居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