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异彩纷呈的科学史
发布时间:2020-06-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今年春季为研究生开了一门“科学史专题:科学革命”,秋季学期为本科生开了“科学通史”。为了配合开课,读了不少科学史的书。这些书有些是初读,有些是重读。
在“科学通史”的书中,我比较喜欢麦克莱伦等人的《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教2003年版)。主要理由有两个。第一,它是由美国的科学史教授即职业科学史家写出来的教科书,吸收了国际科学史界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在许多大是大非问题上有新的立意。第二,是真正的科学通史。通常的科学通史面临两个困难,第一个困难是不知如何协调科学史与技术史,第二个困难是不知如何协调西方科学技术史与非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史。本书以技术史作为基本的叙述框架,认为技术并不只是科学的应用,而有着独立的发展逻辑,改变了过去把技术只是作为点缀的做法。此外,通过这个技术史的基本叙述框架的确立,使这部科技史有一个真正的世界视野,使非西方世界并不是作为点缀而出现。
但是,作为一部世界科技通史,麦克莱伦等人的这本书会让很多读者觉得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思想史写得太简略了,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许多中国读者更感兴趣的。因此,我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剑桥科学史丛书”以及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作为补充推荐读物。剑桥科学史共11本,从欧洲中世纪一直写到20世纪,而林德伯格的书从埃及巴比伦一直写到中世纪晚期,正好形成对接。剑桥这套书和林德伯格的书,都属于大科学史家为大学生读者写作的科学史专题著作,充分反映了过去半个世纪西方科学史界的编史成就。由于这一代有作为的科学史家(剑桥科学史丛书出版年代是1975-1995),通常都追随柯瓦雷的科学思想史(Intel 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研究纲领,因而多属于科学思想史。
“科学革命专题”课是为研究生在修过了入门性的“科学史名著选读”之后开设的高阶课程,因为关于“科学革命”的全方位研究正是20世纪国际科学史界的标志性成果。围绕这个主题,不同的科学史家展示了大异其趣的编史纲领,产出了丰厚的学术文献。通过研究这个科学史主题,学生可以掌握科学史学科的大部分核心文献,了解大部分重要的编史纲领和编史方法,真正进入职业科学史家的视野和语境之中。我开列了6本阅读书目:库恩的《哥白尼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柯瓦雷的《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伯特的《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狄博斯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夏平的《科学革命》(上海科教出版社2004年版)。这6本书中,伯特代表着传统的科学思想史研究纲领,柯瓦雷代表着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史纲领即对柏拉图主义传统的重视,库恩代表着由柯瓦雷走向社会史、文化史,狄博斯代表着对赫尔墨斯主义、自然巫术等神秘主义小传统的重视,麦茜特代表着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的新科学史,夏平则代表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柯瓦雷传统的解构。
西方科学技术史过去不是中国科技史界的研究重点,这方面的翻译引介可谓非常不足,因此,中国作者写的西方科技史的著作很少达到专业水平。我国尽管出版了不少科技史教材,但通常参考的是西方五六十年代之前出版的科学史著作的中译本。这些老旧的著作或者不是出自职业科学史家之手——通常是退伍的科学家写的,或者编史方法非常老套——通常是按照编年的顺序对专科史的简单混杂。近几年,这个局面有所改观(上述提到的著作几乎都是在新世纪翻译引进的),西方科技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不断被介绍过来。有了这些引进的基础,可望在不久的将来,由中国人写出专业水平的西方科学史著作来。
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两套大型多卷本西方科学技术史著作的翻译工程。第一套是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七卷本《技术史》,原书出版花了30年(1954-1984),被公认是最权威的西方技术通史。自此书出版后,国际技术史界似乎迄今未有新的出版多卷本技术通史的打算。第二套值得一提的是由大象出版社(河南)正在组织翻译的8卷本《剑桥科学史》(与前述“剑桥科学史丛书”不同)。这套丛书的英文原书尚未出齐,大象社计划中译本比原书延迟2年左右推出。过去多卷本的西方科学史要数上世纪60年代由法国科学史家塔顿主编的4卷本,所以我一直建议将它们翻译出来,但大象引进8卷本《剑桥科学史》的举动,使翻译塔顿显得有些过时。因为这个新的鸿篇巨制,组织了更庞大的作者队伍(光第5卷就有33人之众),吸收了更新鲜的史料、编史方法和编史成果。从已经拿到的第3卷和第4卷看,学科史、思想史、制度史、社会史融于一炉,观念论的眼光、社会建构的眼光、女性主义的眼光四处闪烁,可以说综合了目前国际科学史界最新的成就。它的翻译出版必将大大提升我国西方科学史的研究平台。其中的第4卷中译本将在2007年推出,由我本人主译的第3卷可望在2008年出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