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天下奇闻:“正面报道”引入新闻职评

发布时间:2020-06-0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搞新闻的人都知道,在我国,有影响的东西大都出在北京、上海、广东、江浙这些发达开放的地方。安徽省有点例外,近几年官员腐败案件频频曝光,尽管不够光彩,但让举国注目,也算新闻了,最起码也反映出该省反腐败的力度与决心。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腐败新闻尚未从人们记忆中消退,该省与时俱进又曝出另一奇闻:在最近下发的《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中,该省竟然把有无“正面报道”作品列如新闻职称的评定标准之中。南方周末10月26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说:“本报记者查阅该《试行标准》发现,在高级记者、编辑职称评定能力条件栏中,悄然增添了一项内容,‘每年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刊播正面宣传报道安徽的稿件不少于三篇,其中专职从事向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供稿的,每年不少于30篇。’”报道还特别指出,试行标准作出明确界定,“中央主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五家。报道的篇幅也有详细规定,“每篇不少于500字,或时长不少于20秒”(指电视和电台记者)。

  把宣传本地的作品数量、在哪几个媒体刊发、刊发多长列入新闻职称的评审条件中,我不知国外有无先例,在中国,这绝对是一大发明,是可以申报中国“新闻奖”的新闻。

  从专业的角度讲,新闻作品无论在体裁还是题材上其实都不存在“正面”与“反面”一说。正面报道说白了就是以肯定成绩、反映政绩为主的“表扬报道”;
反面报道则是以揭露问题、反映不足为主的“批评报道”。正和反从来都是相对而言,中外新闻史上,因反映问题或不足而引起社会关注,最后促进问题向成绩转化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样,宣传表扬后好大喜功、沾沾自喜最后导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直至带来工作失误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正和反之间不是一存不变,而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所以,中外对新闻作品质量的把握,全都是从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上去衡量,如果硬要从“正”或“反”的角度区分,反面报道所暂比例其实还并不少。2005年度世界最有影响的普利策新闻奖,14个单项奖中有八个与恐怖、灾难及丑闻有关,其中获得“国内新闻报道奖”的,就是一铁路交叉口事故频发,某公司掩盖其在该事件中的责任;
获得“调查报道奖”的,就是对前俄勒冈州州长的性丑闻揭露报道。今年我国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奖,获奖的270篇(个)作品和栏目中,批评性报道也暂了一定份量,例如:《知鹿为马》(漫画,一等奖)、《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评论,二等奖)、《全国劳模杨洪不堪重负》(消息,三等奖)等等。可见,新闻作品是以质量取胜而不以表扬或批评去衡量,这是个常识性问题。同样,新闻职称评定以新闻业务、新闻作品的水平为标准,中外也概莫如此。

  当然,实际工作中也有变异。以我国为例,在如今讲究政绩的年代,哪位父母官不愿和记者交朋友?哪位不想在上级媒体上多宣传本地、宣传自己?这种宣传比明着跑官要官巧妙高明还影响广大、效果更好。所以,各地党政官员尤其是主要领导,没有不重视舆论宣传特别是成就报道的。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宣传部门不得不违背新闻规律,把在上级媒体上宣传本地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来看待,这样,“正面报道”就渐渐演变成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闻样式了。但不管再怎么演变,这种做法在圈内大家心知肚明,并不认可,一般也不把它作为新闻,而是当作工作简报看待的。现在,安徽省把它引入职称评定标准中,这不是把违背新闻常识的做法业务化、规范化、法规化吗?职称评定标准一定程度上就是业务技术标准,试想,当这种标准一旦真作为技术规范确定下来以后,那安徽新闻界的业务将变成一种什么状况?

  总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客观报道,形象展示、成就宣传是某些急功近利者强加给新闻的功能,它并不属于新闻自身。把以歌功颂德为主的“正面报道”以业务评价的形式确定在职称评定标准中,说白了就是把对上宣传以任务指标的形式分配给编辑记者----你不是要评职称吗?对不起,先完成任务再说。安徽省在这方面大胆创新,首开世界新闻先河,这个新闻,做得太大、太有意思了。

相关热词搜索:奇闻 晨曦 引入 报道 天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