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明朝大患,宦官猖獗

发布时间:2020-06-0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看了明朝的开头,我们也许会认为明朝应该是宦官最为老实本分的一个朝代。原因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迹于民间,亲眼目睹过宦官的危害,亲身经历给他的教训是:宦官这个群体对于国家来说不起什么好作用,其中好人不多。因此,他登基之后,对太监进行了无微不至的限制。譬如,他立下规矩: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
又立铁牌于宫门,铁牌上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史》);
还进一步规定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以免他们有了学问心怀天下。他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有一位做镊工的老宦官,服侍朱元璋几十年了,有一次说话时没有注意,谈到了朝廷政务,朱元璋立即把他打发回老家种地了。如此有制度有执行,照说,宦官在整个明朝都该灰溜溜不得势才是。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我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有明一代,最后还是彻底垮在宦官手中: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之凶,势力之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也实属罕见。明代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200多年来,宦官都活跃在明代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

  为什么开头和结果有这么远的差距?这种情形究竟谁为为之?孰令致之?问题还就出在朱元璋身上。

  毛泽东诗云“百代都行秦政制”,所谓“秦政制”乃是指从秦朝开始的三公九卿制度,也就是把政府权力分为行政(宰相)、军事(太尉)、和监察(御史)。三者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皇帝则作为最高仲裁者。宰相这个一人之下的职位在各朝各时代的叫法不同,丞相,司徒,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个位子由一个人掌握,并且宰相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好比现在搞议会制的国家,国王或者总统是名义国家元首,首相或总理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握有实权。在和平时代,相权实实际上是很大的,对日益膨胀的皇权也是个制约,因而很多皇帝不论是否有所作为都没心思去和宰相搞政治斗争。从王莽开始,相权又发展到可以改朝换代的局面,皇帝自然害怕。所以历代皇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而做的最为成功和彻底的则是朱元璋朱皇帝。

  朱元璋登基之始,就用各种手段罢免了三个丞相,最后废除丞相制,把原来属于丞相助手的那套班子变为由自己直接领导。也就是说他身兼皇帝和宰相两个职务从而把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于是,自己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这样一来,大权是集中了(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皇帝的事情就多了——想想也是:原来归丞相做的诸多杂事现在一股脑地归到了皇帝案上,那还不文山会海烦死人?好在朱元璋作为从枪林弹雨中滚爬出来的开国皇帝,精力十足而又慧眼独具,处理起政务来如一架机器一样敏捷而准确——他一天批的奏章就有两三百分。可,问题是:他的那些娇生惯养的子子孙孙也有他的精力和作风么?据《明史》记载,当时,他手下的大臣李善长就曾这么奉劝过他:“陛下固天纵英才,每天批二三百奏折无他甚。然陛下百年之后,何以保证陛下的儿孙同样能像陛下一样勤政呢?倘若儿孙辈将这一天的奏折拖一个月方完成,那该如何?”

  “那该如何?”答案是:就大量使用宦官呗。所以使用宦官的理由也很简单:首先,宦官是自己身边人,自己身边人不相信,相信谁?其次,皇帝还想当然的认为宦官因为特殊的生理结构,欲望没有正常人那么多那么大,可以比较容易做到廉洁自律,这样也就可以很顺利的减少反腐倡廉的成本。最后,还因为虽然朱元璋严令宦官不许识文断字,可这项规定到了他子孙那里形同虚设——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写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由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多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也就是说,后来的太监,很多都有知识有学问,知识就是力量,当然也就有了“帮助”皇帝干预政事的可能。

  因为这些缘故,所以,从明成祖时,就开始大量使用宦官。明成祖以藩王起兵夺取皇位,曾得到宦官的支持,即位后反对派也多,所以宦官受到重用,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明史》)。明宣宗即位后,怕他的叔父朱高煦步明成祖的后尘夺位,对大臣防范更严,对宦官的依靠也愈深。他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他废除祖禁,首次在宫中设内书堂,派大学士教习年幼的宦官。从此宦官多通文墨、晓古今。但由于这几个皇帝尚能亲理朝政,对宦官约束较严,宦官还不敢专横跋扈。到了明朝中期,最高统治集团日渐腐朽,从英宗到武宗都是些昏愦无能之辈,尽管他们仍然抓住高度发展的皇权不放,但已经没有能力像他们的老祖宗那样亲自使用这个权力了。无能引起的猜忌与恐惧使他们对大臣愈来愈不信任。于是,已经获得皇室信任并有了某些大权的宦官,便打着维护皇权的幌子,利用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有利条件,乘虚而入,极力迎合,讨得欢心,骗取信任,成为皇帝的耳目、心腹,进而向皇帝施加各种影响,改变皇帝的旨意,甚至把皇帝变为傀儡,形成宦官的专权。有了这些“能干”的太监“帮忙”,皇帝当然乐得在一旁轻松潇洒,于是自宪宗至熹宗160多年间(1465~1627年),皇帝和大臣见面的次数约略可数。宪宗在位23年,仅召见大学士万安等一次,只说了几句话就在万安高呼万岁之声中退朝了。武宗在位16年,一次也没有召见大臣。世宗、神宗在位都达四五十年,都是20多年不视朝政。到天启年间的大太监魏忠贤当政,就更是在朝中为所欲为,无恶不作。魏忠贤肆虐专政七年,使明末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思宗即位后,虽然逮捕了魏忠贤,罢逐了阉党,但积重难返,他仍然任宦官、倚厂卫,还振振有词地埋怨大臣:“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明史》),就这样直到明朝灭亡。

  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所以宦官猖獗为所欲为,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因为封建集权程度空前加强;
其次是继任皇帝大都昏庸懒散。二者交汇,形成权力真空,宦官因此乘虚而入,终于酿成国破家亡的惨剧。

  语云“宁缺毋滥”,然而,对于社会政治而言,更合理的却是“宁滥毋缺”:因为一旦出现权力真空,可能就有更滥更糟的势力去填补这个“缺”——这或许就是有明一代宦官所以

  猖獗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关热词搜索:明朝 宦官 猖獗 大患 信力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