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言:拿什么应对文化经济时代
发布时间:2020-05-2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内容提要] 当爱好成为文化经济时代的市场动力,思想成为文化产业的资源,梦想成为文化产品的内容,预示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韩国的文化自觉和自省开辟了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使资源小国以跃成为文化大国。美国的文化“无为”国策,成就了山姆大叔文化巨无霸。五千年尘封的中华文化能否赶上文化经济的快车,取决于中华文化能否走下圣坛增强其市场能力。
[关键词]文化经济 文化产业 文化生产力
----人们尊重劳动,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人们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仰人才,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感觉固守的价值观不起作用了,例如,脚踏实地工作不如好高骛远、游戏人生;
实事求是精神不如奇思异想、痴人说梦;
感情专一生活不如虚拟世界、网上传情;
任劳任怨不如游山玩水、吃茶听戏;
走进大都市不如进入历史遗迹、梦幻传说之仙境;
建设家园不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等。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的、令人耻笑的行为竟然变成了活力无穷的新兴文化产业链条;
原来被认为是奇谈怪论的话语竟然变成文化经济可再生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力量;
原来被认为是堕落的、令人唾弃的生活方式竟然成为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
原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的行当竟然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令人羡慕的职业。
当爱好成为文化经济时代的市场动力,思想成为文化产业的资源,梦想成为文化产品的内容。
当不断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成为人类自身发展的目标时。
我们拿什么应对突如其来的文化经济时代!
一、日本人从人脑中提炼出可再生的、循环利用的资源
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是日本却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建立起一流的钢铁和制造业,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日本是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但日本人要创造新文化,引导和满足世界文化市场需求,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文化经济强国。
20世纪 70年代,日本优先发展(重化)基础工业的道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出现了持续萧条。基础工业还会不会出现复苏的奇迹?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中指出:基础工业复苏的奇迹不会再出现。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最终(消费)需要产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是最终需要产业中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没有科学技术,要学习别人科学技术;
没有资源,要利用他国的资源。现在,日本人要利用文化资源或创造新文化,从人的大脑中寻找资源,开辟市场,用人文精神去创造经济奇迹。这到底是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奇思异想是理性的构思呢,还是痴人说梦?
据说明治维新和东亚圣战都是这个弹丸小国的狂热学者异想天开的结果,当学者与民众共鸣,撩起了当局者强盛和扩张的欲火时,狂想与武士精神的迸发,似乎点燃了大和民族的兴盛和崩溃之火。日本的学者就是敢这样“狂想”。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把日本学者的《新文化产业论》作为立国法宝。据此提出以发展“最终需要产业”为主,要把日本建成“文化经济国家”。按照日下公人的理论构思,日本无须再为资源贫乏而发动战争,而只需凭藉无限的思想资源,经过工业化的过程,将离奇的故事裹卷着大和民族的价值观,凝结为各种“大和”牌文化产品,经过市场化的手段将大和民族的智慧和价值理念,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掏空你的腰包,俘获你的大脑,实现靠武力,倾其国力而没有实现的梦想。美国学者路易斯评价道:“日本的经济思想将使世界发生另一次变革。
日本人的思想是浪漫自由的,但做事十分认真。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日本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1970年5月6日颁布的《著作权法》,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法治轨道。其次,日本于1995年确立了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国家战略;
第三,把法律法规与政策相互配套。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日本又制订了多部新的法律,如《IT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著作权中介业务法》等。可操作性强是日本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特点。新的法律颁布后,往往还有更为具体的措施相配套。比如,同《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相配套的就有《关于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方针》,同《知识产权基本法》相配套的是《知识产权战略大纲》。第四,制定阶段性文化强国目标。2001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
2002年8月,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2001年10月1日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
2002年,日本文化事业预算约为985亿日元,占日本整个财政年度的0.12%;
而同年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4万亿日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6.5%。日本动画片过去总被嘲笑为一种新奇文化,在西方只能吸引儿童和卡通迷。但最近几年,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漫画周刊年发行7亿册,漫画月刊每年发行5亿册,2002年日本动画片仅在美国的销售额达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的日本钢铁产品价值的3倍多。日本国民对漫画的狂热,导致漫画成为巨大的文化产业。日本人把满足你的眼球,调节你的耳膜,改善你的感官作为日本经济的增长点,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不仅改变年了日本,也改变世界。
二、韩国人制造了“韩流”感 ,中国人患了“哈韩”症
韩国第一部完整卡通电影诞生于1987年,而10年前,中国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已风靡全球,当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动漫形象和动漫大师的时候,韩国还不知卡通电影是怎么回事?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经济遭受重创,韩国人感觉到日本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及大和文化的威胁,果断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创新作为经济突围的突破口,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立誓把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知识经济强国。韩国人异想天开的嗜好并不比日本人差,他们认为日本人能做到的,韩国人会做得更好。由于国内资源和市场规模有限,韩国把文化产业瞄准国际大市场,把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赢利。大凡世界强国之所以成为强国,首先要有充分的想象天赋,有大胆的决策能力,又敢于利用世界各类资源,把世界作为自己产品的营销市场。只有瞄准世界各国人民的口袋,小国方能变为大国,弱国才能变为强国,经济奇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嫉恶如仇和善于幻想是韩国人永葆锐气与童贞的民族天性。日本对韩国的政治殖民和经济盘剥,使韩国人在自己家门前永远竖起警戒碑柱。当日本兴起文化扩张,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时,韩国政府和民众对日本的新文化殖民警惕有加,为防止大和文化侵消大韩民族的文化根韵,在民众的积极支持和直接参与下,韩国政府大胆决定进行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并由政府出资,通过建立文化振兴院来扶持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以影视为突破口,创造出以流氓兔、布高娃娃等为代表的“韩流”持续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撞击、敲打和俘获着亿万颗稚气和童真。几乎在每个晚上,许多中国家庭的老人和青年,按时坐在电视机前,全家一起欣赏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人间情趣,韩国影星的爱好、情感甚至于风流韵事,也越来越牵动着亿万中国“韩丝”的心。韩国卡通、在线游戏、电视剧、电影等在欢快的气氛中,带走了中国的银子,传播着大韩民族的价值观念,抢走了日本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地盘,大部分“哈日”族因国家关系,因文化的同质性逐渐转向“哈韩”。日本和韩国的文化扩张的首选地一般都设在母体文化的中国,文化的同根性是亿万厌倦政治教化,远离人性文化的中国人倍感亲切,中国人一方面感叹中国文化对日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化根韵不再而悲戚不止。于是,日韩文化返祖和文化省亲活动,活跃了中国文化市场,成就了日韩文化产业。
2004年,韩国人创造的“韩流”感,在不到3年时间内,其文化产品已经占世界市场上占到3.5%,成为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动漫业不仅带领着韩国经济走出了经济衰退的泥沼,而且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日。面对美日韩三国文化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进行的和风化雨式的吹拂,中国人沉醉于韩国人烹饪的文化大餐之中,无意间,昏睡的中国人竟然成为各国倾销文化、培植人气、文化交融市场。中国的文人志士和大众一样正在喜气洋洋的迎来新时代:在一个中国人家里,有美国的电脑、日本电视机、德国电话、意大利冰箱、韩国的空调、芬兰的手机等家电设备;
有西装、T恤、牛仔裤等当家服装;
有喝可乐、吃肯德基、尝烧烤、啃牛排、品咖啡的饮食习惯;
有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流行歌曲、欣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及拳击争霸赛或职业篮球赛嗜好。在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中国人的思想终于“自由”了,不仅对各类文化进行完全自主的评价与选择、讥讽与唾弃、谩骂与驱赶,还认真总结日韩文化起飞的经验和不足。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政府与民众同心,提出并实施“文化立国”的方针战略。二是克服政府的随意和盲目,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法治轨道。政府于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近两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三是把制裁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政府的法定职能,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机制。韩国从中央到地方,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振兴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四是用现代市场理念,建立多层次资金扶持体系,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促进多种文化产业投资组合,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持续、集聚和跨越式发展。
日本学人梦想把思想文化转变为资源,制作成产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最终转化为日本人的文化经济奇迹,这本身无可厚非,而日本的政治家居然把这梦境般的描绘,把建设文化国家的目标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有人说日本是一个盛产“疯子”的国家,但日本却又一次创造了奇迹。韩国人没有文化野心,却有文化大国的气慨和勇气,韩国人没有广袤的领域,却有驰骋在无界的文化市场的胆略和智慧。韩国人的成功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韩流”是中国哈出的,但韩国的文化奇迹却是韩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三、美国人没文化,但“胃”比“胆”还大
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文化资源贫脊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强国。美国人具有天然经济冲动习性,它可以把一切东西都作为资源,把一切东西都变为市场,如果什么都没有,美国人就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把开发、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作为新需求、新能源、新消费和新市场,把创造作为市场的动力和源泉。美国人没文化,但用于文化消化的“胃”比用于恐吓世界的“胆”还大啊!
美国地下有的是资源,美国人却把资源基地全部建在外国,美国有的是市场,美国人在生产每一个产品时总是思考世界的市场容量和前景,美国没有自己厚重的历史文化,美国人却把人类历史的和民族的、古老的和现代的、科学的和虚假的人的思想文化现象,统统纳入自己的经营视野。许多历史国家和民族国家对美国这样的经济动物或冷血动物简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传统国家经常拿自己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讥讽美国的稚嫩和浅薄,拿自己的礼仪道德羞辱美国的自由、自私和轻狂。美国人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你说我没文化,我干脆就不要文化的管理部门,迄今为止,美国没有任何官方的文化管理职能部门,也没有以官方文件的形式颁布过任何国家文化政策。你说我没有道德和礼仪,我就干脆就接纳你的文化,改造你的文化。以文化自由和文化自主,不承认你的文化权威。你说我没有文化底蕴,没有文化法则,我却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度。早在1791年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就明确规定有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议论和出版自由的内容,从而以宪法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制约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权利。这使美国的行政和立法机构在文化政策的干预方面变得小心翼翼,(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这与法国、德国等一向由国家扶持文化发展,强调“精英文化”或“先锋文化”的传统完全不同。美国的“无为”文化政策,使美国从一个文化资源小国变成全球文化产业大国。
美国在文化上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管理,却成就了美国为全球公认的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遍布全美的庞大的公共文化体系:2.5万个公共图书馆和8000余个艺术馆、博物馆、纪念馆;
文化产品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利润超万亿美元的包括报业,出版、广告、体育、旅游、版权等等超大的文化产业体系。仅版权业(包括电影、音像、出版业和软件业)一年创造的增加值就高达45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目前,美国音乐制品和动漫游戏产品在全球销售市场的份额已分别达到33%和40%。
美国电影在1987开始就占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的一半份额还要多,这种状况直到今天还有继续加大的趋势。美国电影不仅赚足了大把的钞票和利润,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意识层面对各国进行着“软”控制,世界各国一方面玩味着美式文化刺激和温馨,另一方面高喊“美国佬,滚出去”。其实,美国电影制作的思路极为简单,它就是研究观众趣味与需求,在电影中加入各种离奇、情感和激烈的激战等的戏剧成分,然后,大家就按着导演的要求和观众的口味,直接模仿、编辑和拷贝票房收入高的经典电影,或者将外国的文化精品,经过离奇事编排,将自己的信仰与理念揉合进去,用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借用现代传媒的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技术条件,包括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销到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美国利用其他民族文化的亲和力敲开民族国家的文化心扉。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它文化、据为己用,并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中国人感到惊讶,而美国人却习以为常;
中国人感到文化资源流失和文化的交流,有碍于国家文化安全,美国人却在盘算中国人为自己创造如此丰盛的、免费的文化资源,经过穿透力极强的“美式”文化包装后,美国人把中国文化大餐卖往世界各地,卷走3亿美元就餐费,说不定下一次会把《花木兰》编撰成什么样的新传奇故事。1992年,好莱坞安布林娱乐公司从网上获得中国云南禄丰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及河南西峡恐龙蛋的资料,受到极大启发,摄制出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国内票房收入达4.4亿美元,在海外更突破4.76亿美元。
美国人胆大,是因为美国人没文化不知天高地厚;
美国人胆大,是因为美国人只有一个消化各类文化的巨大肠胃;
美国人的“胃”比“胆”大,是因为美国人没有文化,也没有文化歧视,不管你是科学的还是宗教的,无论你是历史的还是民族的,也不论你是哪个林子的鸟,只要会一鸣惊人,美国人就能把它经过美式包装后推广到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具有超强消化外来文化的肠胃功能,成就了美国没有文化的“文化巨无霸”。
四、五千年尘封的文化总要见阳光
自从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用枪炮击碎了华夏民族的大国自信,用基督文明打碎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自尊后,国人自发兴起“五四”,公开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大张挞伐的声讨,这是中国人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否定,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开始。建国后,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人自己为了实现超越西方的梦想,利用西方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彻底清洗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清洗不仅包含着思想和价值观的颤变,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从肉体和文化载体上彻底消灭掉。在寻求民族强盛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和阶级观念的局限,我们的文化建设至今日还未能形成全民族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步入文化自由发展的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人凭借以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乘着改革开放之风朝,敲醒了麻醉于政治斗争、陶醉于战天斗地的中国人。中国人刚刚看清了科技浪潮、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方向,着手经济领域的改革,并取得经济快速发展时,我们劳累一天回到家里品尝着麦当劳,狂饮着可口可乐,欣赏着精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聆听着麦当娜的悠扬动听的歌声,观看着NBA激烈的空中搏击。适逢假期,我们脱去职业装,穿牛仔服、开名牌车、到歌厅唱卡拉OK、到郊外打高尔夫球,或者干脆到网络世界,漫游于星球大战之众。我们天天高喊加快改革的步伐,但是,我们却不知不觉地就生活在国际文化交融的自由空间,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化经济时代。面对文化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世界文化大师、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回应,是一个民族文明擎升的主要杠杆。”闭关自守阵地阻挡不住殖民者的枪炮,艰苦奋斗精神阻挡不住物美价廉商品,爱国主义情操阻挡不了虚拟空间逼真的诱惑,共产主义信仰阻挡不住好莱坞的刺激和迪斯尼的遐想。如果你仍然采取闭关锁国式的消极防御,企图阻止人们吃麦当劳、喝可乐、穿牛仔服、用名牌车、唱卡拉OK、看好莱坞电影、打高尔夫球的观念和做法,不仅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有悖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而且还扼杀民族文化生长和传承活力;
如果你真想用政治的手段阻断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通道,就等于自刎经济血脉,因为文化已深深地融入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国家与公民的生活之中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日趋汹涌,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了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一词由此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经济的中心:从好莱坞巨片对全球刮起的文化风暴到《哈里·波特》创造的经济奇迹,从巴黎、米兰时装周对世界审美倾向改变到NBA的篮球的视觉征服和经济震撼,从巴塞罗那启动的奥运经济到数字传媒平台的崛起等,这一切促使人们在现实的、文化的碰撞中开始重新审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中国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本钱”,但是,只知守着一座闪闪发光的文化资源宝库,面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局面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不仅缺少把文化“变现”成产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把文化需求转为市场的机制,还缺少文化的自信和文化交流的勇气。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它迫切要求我们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改造、引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用有效的政策和法规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用公共文化资源催生民间活力,用市场去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传承与再生。
五、我们刚刚明白经济的文化意义,文化却又经济化了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自然力为主体的农业经济、以资本和大机器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和以知识、科技为主体的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文化经济阶段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有机结合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和需求,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人本经济形态。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
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等,不仅打破了人类的资源依赖和经济的物化形态,还创造出思想资源无限利用、循环利用的文化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的要义在于人文精神成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人的智慧成为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且具有非损耗性和高增值性优势。因此,我们所指的“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不是经济与文化的机械混合体,而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是“经济文化化”向“文化经济化”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经济形态。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科技与知识是经济社会的动力源泉,在开放的政治环境中,人文科学与文化资源不再是民族所独有精神财富,文化的独享和独占性已丧失殆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竞争表面上看是文化资源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传播形式,文化表现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竞争。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文化资源的再生性,加剧了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和文化传播力上的竞争。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市场特性,势必促使其竭尽所能拓展海外市场空间,加之其惊呼完美的生产制作技术,必然给世界文化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美国著名记者迈克雷说:“美国真正的优势是文化与知识财富这两个非常人性化的资源”。美国人凭着这两种优势首先改变了自己,然后,还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日本与韩国的文化创新震惊了世界,但是却没有震醒沉睡五千年,至今仍游离于世界文化交融的大潮之外。在文化经济时代,中华文化再生的优势不在于传统的文化厚重和悠远,而在于把厚重的文化转化为厚重的文化个性和温和人性,将中华文化真正从文化圣坛上走下来,走进人民的生活,走进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活与生产的流程,体现出文化主体的文化权利,增强其文化的生长、扩张和传承活力。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们难以从崇尚科学与知识的梦幻状态,转向现实的梦幻文化上来,让我们难以相信人脑里会有人类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思想资源,让我们不能相信空想的,就是现实的,假的就是真的,没有的就是有的,别人的就使我们的,我们的或许就是他人的。
总之,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具备发展文化产业、传播文化价值观的条件。但在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上,并非每一种文化都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并非所有人类文化的精髓都能得到传播和普及,然而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的国家和民族,必将充分利用其文化传播的优势影响世界,乃至于改变世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