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清:“中国医疗改革失败”说明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党和政府不满意;
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老百姓甚至将“医疗、教育、养老”三大支出喻为“新三座大山”??如今,老百姓的切肤之痛得到了政府的证实。2005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毋庸讳言,不成功就是失败。笔者以为,面对现实敢于说改革失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以往我们一提这改革那改革就是如何如何好,一提改革就是市场化,一提市场化就是改革。以至改革改出了“毛病”、出了错误、有了失败,人人心知肚明,也不说个“不”字,而是说“深化改革”,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给党和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其实,改革成功还是失败,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老百姓。“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看到旧社会”;
“病不起,病不起,一病就会想起毛主席”;
“有病急,有病急,有病怀念‘计划经济’”;
“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
“一进医院,倾家荡产,全家完蛋”等等。这些民谚无疑是中国医改失败的真实写照。

  老百姓为什么想起毛主席、怀念“计划经济”?答案很简单:“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见《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6《“中国医疗改革违背了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

  由中国医改失败,联想到其它“改革”,老百姓真是有些怕了。比如一提教育改革就是要让穷人读不起书;
一提国企业改革就是要让国企高管们拿巨额年薪,就是卖企业,就是让工人下岗;
一提深化改革人事制度就是跑官要官就是腐败……这种联想当然不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不是吗,这些年来,国家的经济总量比过去有了十数倍的增长,可老百姓反而却看不起病了,有资料证实: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
有数据还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
如今农村比过去富了些,不上学的和上不起学的孩子却多了;
一部分人暴富了,大部分人却穷了;
企业发展了,工人却下岗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改变了中国,腐败分子却越来越多了。这不能不说,一些改革是不成功的,是失败的。

  然而,中国医改失败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一是说明一些人的屁股坐在了少数人的圈子里,出发点有问题,偏离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宗旨,偏离了“穷人的经济学”。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而不是只让有钱人病有所医,无钱人病有所死。

  二是说明一些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的心里在作怪。前些年,出台一些改革措施,不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而是动不动就生搬硬套外国模式。其实这些洋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并不适合中国。而有些人却硬是东凑西拼做了一顶又一顶洋帽子戴在中国头,还美其名曰“独创”、“特色”等等。比如在医改上就大力推崇什么“美国模式”。所谓“美国模式”,就是市场主导一切。然而,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GDP才1000美元。许多发达国家也无法达到这个财力,更何况中国。在这种模式下,“由医院供方诱导需求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供方过度服务主要表现为: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
“中国近10多年来卫生费用大幅攀升、医疗卫生服务非常不公平、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们的健康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恶化”(2005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三是说明一些人盲目无知,抛弃“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经验,盲目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农村集预防、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的建立尤其值得称道。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健全,确保了服务的可及性,基本全面解决了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缺医少药问题。同时,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全面追求公益目标,全心全意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基于这种目标定位,加上政府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直接和间接投入,所提供的服务价格非常低廉,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了病不仅能够获得治疗,也治疗得起。”(《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6日《“中国医疗改革违背了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然而,自从医院引用商业化运作以后,由于优胜劣汰,导致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高,而初级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很多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更糟糕的是,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所以在看病时,人们都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就往城市跑。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9日)报道,卫生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全国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这么多年的改革改出的失败,官方终于敢于承认了。其实敢承认失败,才能敢承认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敢于承认改革失败,就为改革成功打下了基础。然而,可怕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摆在秃子头的失败“虱子”,硬是不敢承认,硬是看不到,还坚持什么“不动摇”,还为其美化,那真就到了“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的地步了,那就离彻底失败不远了。(光明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说明了什么 失败 医疗改革 张洪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