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生:美国全球军力布局之谋略及影响——兼论欧洲安全格局及美、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5-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4年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决定在未来10年内从欧亚大陆撤走7万名美军。这是自1992年美军大规模调整后更大一次全球战略性军事部署调整行动。布什连任后推进其全球军力战略布局未变,美军全球战略新布局将在3到4年内完成。
美国此次全球军力大调整是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涉及后冷战国际政治、军事领域发展变化的各个方面,旨在实施大中东战略,充实亚太区域,开拓中亚区域。
一、美全球军力布局大模样
目前,美国长期驻扎在海外的军事人员有23万。其中约11万驻扎在欧洲;
约10余万驻扎在亚太地区,主要在日本和韩国。另外,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还约有15万军人,总数超过37万人。
美国认知的三大主要威胁是“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邪恶国家”。美军力布局基于其对威胁源的基本判断,即上述主要威胁来自一条“不稳定弧形区”,地域贯穿加勒比海沿岸、北非地区、北高加索地区、中亚和南亚,以及东南亚和朝鲜半岛。
随着新军事变革向纵深发展,美在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战斗技法以及相应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彻底的变革。“9·11”事件后,美军“第四代战争”论应运而生。所谓“第四代战争”系指美国的敌手是非国家的组织或网络,包括暴力恐怖组织、极端宗教势力、跨国犯罪团伙和贩毒集团。“第四代战争”的“战时”与“平时”无明确区别,“前方”与“后方”没有距离,“军事”和“平民”没有差别,具有“非传统性”、“不对称性”和“模糊性”,并根据非传统和非正常的逻辑思维来制定战略,“先发制人”成为常态。
(一)贴靠热点区域指挥中枢跟进
美军力布局的中心是提高作战投放能力,组建贴近上述威胁策源地的军事基地“互联网络”。由以往欧洲为前沿的部署转向“不稳定弧线”全维战略军力部署,不断向东南欧和中亚转移,瞄准战略资源必争要地。亚太区域重心由夏威夷第三岛链向关岛第二岛链挺进,关岛成为总揽全局的战略枢纽,日、韩为驻军和指挥要点。“精”在重点地区重点防御,军力借西补东,增强西太驻军实力,总揽全球战场。
(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经过长达19年,耗资750亿美元的研究和开发后,美国第一个导弹拦截系统将在2005年初正式启用。2005年将至少有20枚导弹拦截火箭部署到位。按照设计,导弹拦截火箭在进入太空后会释放出一个名为“外空战车”的装置,它可以利用自己的遥感和导航系统找到来袭弹头,并将其在太空中撞毁。据信,美计划吸收已有美军事存在的地区加入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把伊拉克、阿富汗和一些中亚国家纳入其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性组成地区。主要是对付伊朗的导弹威胁。
(三)“兵贵神速” 从“天”而降
“快”在神速,全球机动打击能力倍增。据美国五角大楼推行的“10-30-30”新军事战略,美军须在10天内部署到全球任何地点;
在30天内击垮敌军,其后30天内美军须能再次集结奔赴新地区执行新的军事任务。
“制太空权”战略。太空一直被视作“陆海空天”四层作战阶梯的最高层。美军认为太空将是现代战争的关键战场。据美空军内部文件显示,美空军将首次采纳拥有“制太空权”的战略,即在美空军未来的作战当中,对敌方卫星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将成为“任何一项军事行动中的关键步骤”。获得“制太空权”和“制空权”将是任何一场军事行动当中最关键的一个先期步骤。
二、在亚似退还进 重新精心布防
(一)亚太战略重心 扼制潜在敌手
美军在亚太进行重新部署,主要战略目的是遏制潜在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敌手。布什政府指定“东亚沿海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地区”,美约有10余万兵力驻扎在日本和韩国。此次美国计划削减驻韩美军并调整驻日美军,同时增加一艘航母以对西太平洋地区的情势做出紧急反应。
鉴于未来各国在太平洋的军事较量活动会升温,驻日美军在日境内进行基地转移,旨在加强西太平洋地区的布防,重点放在东亚海岸地区。美国五角大楼2004年初曾在内部评估报告中称,要稳定台海局势,美军“至少需要派出两个航母战斗群”。美国打算在未来两三年内在西太平洋地区永久性地部署第二艘航空母舰。
(1)东亚战略重点是日本和韩国
美国计划在日本设置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指挥中心,行动范围覆盖整个亚洲地区。这意味着包括美国陆军第一师在内的诸多部队的总部将从美国本土移至日本境内。
自2003年,美国开始投入110亿美元巨资更新驻韩美军的武器装备。截止目前,包括最新型的“爱国者3”型导弹系统、最先进的无人侦察机等已完成在韩国的部署;
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刚投入使用的一些尖端武器也将陆续装备驻韩美军。2004年,美国从韩撤出三分之一的兵力,部分移师伊拉克进行轮换部署。这一调整需持续4年至5年完成。
2003年,日本的军费开支约为450多亿美元,比中国多两倍有余。日防卫重心开始从北海道以及日本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转移,以防台海危机、岛屿争议及油气资源海域争议冲突之不测。
2004年底,日本出台新《防卫计划大纲》,调整军事安全战略,公开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日本政府在其新《防卫计划大纲》和新《中期防务力量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日本将建立的导弹防御(MD)系统体制,确定日本海上自卫队未来将装备“宙斯盾”舰4艘、航空自卫队将新建装备“爱国者”PAC-3型防空导弹的高射群3个,并可望在2006年春天建成美日海上导弹防御系统。
(2)关岛—新兴“航空母舰”
距离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最近的美国领土关岛将成为美军前沿核心基地、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支点。关岛设有美军第一线海军第7舰队和大规模战舰燃料补给港,并将在那里部署B-1轰炸机、E-2空中预警机等,以及6艘攻击潜艇等,还计划在冲绳增加F-15C战机编队的数量,从而使关岛—冲绳—台湾等岛形成一道弧形战线,从关岛出发的轰炸机、导弹潜水艇以及新的航空母舰,将能对全区域任一地点发动攻击。
美国希冀依托驻日美军基地,监控台海局势,以应对“潜在的新军事威胁”。美日还制定新的安全架构,美挺日摒弃宪法非战第九条。美军方宣扬中国新一代核潜艇094级首艇下水,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从中国领海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的核潜艇,云云,从而要求在地区增加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导弹数量,还敦促台湾尽快购买“爱国者3”型反导导弹以及P-3“猎户座”反潜战机和S-3“海盗”反潜巡逻战机等。
(3)美军大型军演,演绎新布局
2004年6月,美军“夏季脉动2004”军演练习短时间内向太平洋地区集中7个航母战斗群,美国与盟国军队在太平洋演练多艘航母的同时,部署所需的各种作战技能与后勤保障能力,以凸显美军亚太战略重心,军演部署动向令世人瞩目。
2004年8月23日,美韩举行“乙支焦点透镜”联合军演,检验韩美两军指挥部在假设朝鲜半岛发生突发事件并导致全面战争情况下的指挥作战能力。
(二)打恐入亚,能源必争之地
美国“大中亚战略”的核心是参与和主导地区安全领域合作进程,参与和开发里海资源,并保证向美欧市场输运渠道畅通。美国利用中亚国家为其“大中亚战略”服务,致力于扶植亲美势力。凡是美国打恐重点必是石油资源重地,可见美战略意图在于控制地区石油资源。
(1)打恐登陆中亚 意在掌控油气运输线
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主要盘踞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费尔干纳盆地。“9·11”事件后,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之机将势力渗入中亚、南亚;
并通过对伊战争,进一步掌控西亚;
通过“天鹅绒革命”更迭格鲁吉亚政权,加强扼守外高加索石油输出通道。中亚地区和里海盆地的油气蕴藏量被认为超过科威特、墨西哥湾或北海。获取中亚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了各方寻求的目标。
据估计,中亚拥有6.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是油气大国。美国设法要把油气向西引往黑海和地中海,向南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引往波斯湾。美国也早在经营从乌经阿、巴的输油管道。由美、俄、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能源公司组建的里海输油管道财团,修建了从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油田到俄罗斯在黑海的新罗西斯克港口的输油管道。
美军在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亚9国建立了13处军事基地。主要基地有:(1)美空军依托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国际机场执行空勤任务,以支援美军在阿和其它地方的军事行动;
(2)乌兹别克斯坦的哈纳巴德军用机场,以及租用卡甘和卡凯德军用机场;
(3)塔吉克斯坦的库里亚布空军基地,租用塔吉克斯坦的库尔干秋空军基地;
(4)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和坎大哈机场等。
美国还将驻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用于反恐行动的军事基地改编为训练和培训中心,这意味着美军在阿富汗反恐行动结束后也不准备从中亚撤军。
(2)觊觎里海能源,楔入外高地区
据估计,里海盆地蕴藏着2000亿桶石油。长期以来,里海能源一直是美俄争夺的焦点,这说明谁控制了里海,谁就控制未来世界石油供应命脉,并可左右整个西亚地区的局势,因而占据外高地区具有超重大战略意义。
美国战略能源区域延伸至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入格鲁吉亚即可控制从阿塞拜疆的巴库经格鲁吉亚西输油气的管道,等于控制了里海油气西输的咽喉。海湾和里海是美国石油战略的两个平台,关系到美国能否实现对中亚石油陆路管道的控制。
美国及其北约十分关注外高加索地区的稳定和安全。2001年11月,美军进入格鲁吉亚,使格成为独联体内又一个同时出现美俄两国军事存在的国家,美军驻格借口是帮助它打击潘基西峡谷的恐怖主义活动,其实是在实施把东欧与中亚连接的战略。
美国与阿塞拜疆就部署美军机动部队的协议达成了一致,美军已于2004年秋进驻阿塞拜疆。美拟以“军事战略伙伴关系”的形式在外高国家长期驻军。美军计划将在巴库部署监控半径为200公里的TRML-3D雷达站,加强对“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汗(土耳其)”石油运输管线的安全。北约与亚美尼亚双方正在制定发展双边关系的合作计划。
(3)北约抢入俄后院 为美全球战略效命
除东扩外,北约还在向外高和中亚地区扩张。
外高有的国家已提出加入北约,美国继续以“反恐”为借口使北约向外高和中亚地区扩张,在“和平伙伴关系”的名义下,不排除通过反恐战争与美结成伙伴关系的中亚国家加入北约或被美确定为“非北约主要盟国”的可能性,如阿富汗、伊拉克、科威特和巴基斯坦。
自美入中亚起,北约与俄罗斯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控权斗争业已开始。美国在中亚地区逐一派兵布阵,与俄罗斯现存的一些基地形成对峙。如吉尔吉斯斯坦的甘西军事基地已拓展为“七国联军”的大本营。2003年10月23日,俄罗斯也在离甘西基地仅45公里的坎特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出现了美俄两国的军事基地同处一个第三国的对立现象。
美国向俄战略后院不断渗透。逼俄罗斯撤出在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的军事基地,美国主动出资助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撤走大约3000名士兵。美国还加强了与阿塞拜疆的军事合作。从地缘战略看,东欧和中亚通过格鲁吉亚才能得以衔接,才能由波罗的海至黑海和里海抵达中亚腹地,这样就直接封堵了俄的西南出口。北约的下一步东扩的对象将是乌克兰。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已决定将来要加入北约。
近年来,俄罗斯已扩大在中亚国家和外高加索的能源市场的份额,先后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购买天然气的长期合同,获得两国未来天然气出口管道的铺设问题上的支配权,战略能源渠道逐步扩大。
俄积极协调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和斯捷潘纳克特问题上存在的冲突与分歧;
促使乌克兰宣布从乌军事学说中删除“准备加入北约和欧盟”的提法。俄还在哈萨克斯坦的邻国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一支空降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配备苏-25地面攻击机和?苏-27战斗机。目前,俄在塔吉克斯坦有11000人部队帮助保卫边境地区,这个国家与阿富汗有着很长的边境线。
(三)“大中东战略”矛头直指“邪恶国家”
“大中东”指由北非摩洛哥起至中亚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带。“?9·11?”事件后,美国舆论普遍认为,21世纪的大中东将成为20世纪的欧洲大陆,即全球冲突的重要策源地。(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2003年11月6日,美国提出“中东自由前沿战略”,旨在根除带有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恐怖主义,2004年,在第39届慕尼黑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上,西方国家提出“本世纪对共同安全利益构成最大安全威胁的是大中东地区正在滋生的专制政权”。实施“大中东战略”,确保美国及西方盟国的共同安全得到了多数北约盟国的支持。
为此,美国继续推动实施中东“路线图”计划,稳住伊拉克使之立足,并力求在伊朗核问题上寻找突破点。美国主要军事调整有:(1)驻沙特阿拉伯美军将撤往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在沙特阿拉伯空军基地的联合空中作战指挥中心迁移到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此举可避免沙特和阿拉伯世界的仇美情绪蔓延。美国继续维持与沙特阿拉伯的军事合作关系,一有不测可立即重启驻沙军事基地。(2)美国拟在伊拉克建立4个空军基地,通过这些基地长期驻军,达到将伊完全置于美国控制之下,并以此对叙利亚和伊朗形成有效威慑。(3)减少在土耳其的驻军。美国防部已宣布决定中止美国在土长达12年的驻军。
四面封堵伊朗,以期不战而胜。海湾产油大国均已被美国拿下,惟有伊朗仍未归顺。美国欲借核危机颠覆伊朗政权,堵住伊朗石油东输路线乃其“大中东战略”图谋之一。
现伊左右已被钳制:伊东部为阿富汗及中亚地区,美军现有13个军事基地;
西为伊拉克,14万驻伊美军正日夜戒备。伊北为里海和外高加索地区,亲美国家颇多;
南为波斯湾和印度洋,乃美国海军势力范围。美国打伊条件充分,如果伊拉克大选成功形势趋稳,美军力得以腾挪,打伊条件更为成熟。
伊朗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在海湾首屈一指,有现役部队51.3万人,且陆海空三军都有令美国震惊的“杀手锏”。尽管如此,伊美两国综合实力相差甚远,美国一旦横下心来,恐伊难低挡。因此,化解美伊矛盾,避免伊遭受美国打击是地区国家必然争取的策略。
三、惩罚旧欧洲 轻身“拆西补东”
冷战后,美军对驻欧部队进行了大幅度削减。至1999年,驻欧美军已削至1l万人,主要驻扎在德国(7.1万)、意大利(2.3万)和英国(1.1万)。
欧洲是美国此次撤军的主要地区。调整后大约会撤出4.5万~7万兵力,约占驻欧美军的70%,还有10万后勤队伍和军方人员家属也将进行部署调整或撤回美国本土。这是二战以来驻欧美军最重要的调整。
德国是此次美国撤军首当其冲的国家。美国驻德部分兵力移师东上,驻法兰克福附近威斯巴登的部队和第一装甲师(1?7万人)将撤回美国。尽管如此,德国依然是美军的战略重地,仍是美军部署最多的欧洲国家,并继续拥有永久军事基地,最终美国有可能会把德国基地重组成为美军驻欧洲军队的指挥中心与作战中心。
美国将增强在东欧国家的军事存在,更充分使用东欧新盟友。
(一)美国驻欧军事重大部署和调整
(1)除了在美国本土的两个拦截导弹基地外,美国计划2005年或2006年在欧洲部署第三个导弹拦截基地,地点有可能选择在英国、波兰或罗马尼亚,意大利和捷克也是潜在的候选地点。此举的首要目标是针对伊朗。
美国在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希腊和土耳其7个欧洲国家部署有轰炸机装载的核武器。
(2)美国驻德国陆军将大幅度削减。原驻威斯巴登基地的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的17000人将调往保加利亚的萨拉福沃基地,而驻乌厄兹堡的第1机械化步兵师将移驻波兰,驻德美国陆军仅留两个轻装旅。除保留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及周围设施外,其它大部分军事设施将被关闭,包括关闭莱茵—美因空军基地。
美国将合并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和拉肯思斯这两个空军基地,裁减近千人员。美国驻意大利海军将大幅度削减;
美空军将撤出驻冰岛的作战部队。
(3)原部署在欧洲西部和南部的军事基地将向东迁移,开辟多个新的基地。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捷克业已同意美军进驻。但美国今后在东欧国家驻军仍会坚持“少而精”原则,不再修建大型军事基地,仅作为紧急派驻军队的前进基地。
(二)欧盟军事大国的发展
2004年欧盟主要国家军费都有所增长,英国、法国、德国三家达1110亿美元(英448亿,法382亿,德280亿)。欧盟各国军队共180万,处于相对分散状态,迅速集结部署至突发事件地区相当困难。
英军开始组建联合快速反应部队,正在计划开发新一代装甲战车,打造身兼重轻型力量的地面部队,引领英陆军实现战略转型。英军也以提高网络作战能力(NEC)为中心,加大数字化通信系统和“天网”卫星系统的投入。
法军突出核力量建设,继续研制第三代潜射战略核导弹,推进指挥系统数字化与战场数字化建设。
德国将削减高达260亿欧元的军事开支计划,关闭100个基地,德军进行结构重组,将全军混编为干预、稳定和支援三种类型部队,武装部队将裁员降至25万人的水平,以建立更职业化的高效武装力量。
(三)加快安全防务建设 出台新安全战略理念
随着欧盟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欧盟加快其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建设进程,增强在危机突发地区的人道主义干预能力,并寻求建立独立于北约的军事指挥机构。
2004年4月6日,欧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提议组建6到7个快速反应“战斗小分队”,应付在欧盟以外地区发生的各种危机。2004年年内,欧盟军备署成立,法国和意大利等5国决定组建欧盟宪兵部队明,欧盟还提出建立1.5万人的“人类安全志愿者服务队”(混合干预部队),在欧洲和其他地区执行人道救援任务等等。法、英还决定合作制造新的航母。
2004年9月15日,欧盟出台《欧洲人类安全理念》报告。新理念阐明仅依靠军事力量难以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的安全威胁与挑战,倡导在国际事务中应加强人道干预和奉行多边主义,强调以人类安全为重,反对战争,并赋予军队新的使命,增加其维和的任务。提出确保政治权力透明、奉行多边主义、合理使用武力等原则,与美国“先发制人”和依靠武力消除威胁的政策形成强烈的反差。
2004年,欧盟接替北约在波黑执行“木槿花”维和行动。这是欧盟继在马其顿和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后迄今承担的独立维和行动,是欧盟独立防务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欧盟竭力打造巴尔干“后院”安全的重大步骤。
四、俄对美国及北约军事调整的应对
(一)北约在欧洲对俄战略空间挤压和威胁
北约的扩大其实就是美国势力的扩大。北约东扩及其势力浅削中亚地区对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为防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直在构建“黑海—波罗的海防线”,该防线的北翼由波罗的海三国组成,南翼由“古阿姆集团”(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四国组成,形成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纵向防线,使其东部边界向前推进了1000多公里。俄的西北部边界直接暴露在北约战车面前。在其南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形成了对俄黑海沿岸的军事、政治包围圈。如果乌克兰倒向北约,北约就可直面俄西大门;
白俄罗斯与波兰相接处被视为防线薄弱环节。为加强布防,美国将部分驻德美军重新部署到波、匈、保三国。
俄罗斯失去了缓冲地带,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的加里宁格勒州更被北约彻底包围。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都没有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因此成为了欧洲的一个“灰色”地带。立陶宛原苏联军事基地佐克尼亚伊机场有可能成为北约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个军事基地。理论上,美国和北约可以在那里部署重型常规武器而不受到限制。欧洲常规武装力量平衡被打破,对俄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二)俄抗争示威全维应对
俄军是当今世界安全和力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改革,几次大规模的裁军,俄军力编制人数约113万名军人。2004年度,俄军费为137亿美元。
(1)俄加强在独联体军事存在
2002年5月,在普京的倡议下,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六国成立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为便于军事行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独联体划分为三个地区和三个集体安全方向,即由俄和白俄组成的东欧方向,由俄和亚美尼亚组成高加索方向,由俄、哈、吉、塔组成中亚方向。2004年,八个独联体国家的空军和防空部队举行联合防空演习,共动用50多个防空指挥站和大约60架战机,部分飞机模拟从高加索地区、东欧地区和中亚地区侵犯俄罗斯边界。
根据俄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签署的协议,2003年10月俄在吉坎特又建了一个空军基地。为确保西部地区的安全,近年来俄和白俄已建成联合防空体系和地区联合集群。在高加索方向,俄除在亚美尼亚驻有军事基地和航空兵群外,目前俄边防军还帮助亚美尼亚守卫着该国与土耳其、伊朗接壤的边境。
从军事角度看,俄保留在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军事基地主要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最近,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和所属阿扎尔共和国发生严重的政治冲突,俄军驻阿扎尔共和国第12军事基地在某种程度上就发挥了稳定局势的作用。外高加索地区地处欧亚结合部,毗邻里海石油产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捍卫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俄罗斯也不会轻易从上述国家撤军。一旦从格鲁吉亚等国撤军,所留下的军事基地可能被美国和北约使用,成为北约包围俄罗斯的前进基地。
截至2004年1月,俄在独联体9个国家驻有军队,总人数约5万人,分布在外高加索三国、中亚地区和独联体西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此外,俄联邦安全局边防军在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分别驻有边防集群。
(2)俄凸现倚重核武威慑力量制衡
2004年11月17日,俄总统普京声称,俄成功试验了新的核导弹系统,可在未来几年内使用。俄阐明重新审视军事政策和军事工具的作用和地位;
只要有国家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俄就会修改自己的部队指挥系统和作战原则,也将采用“先发制人”战略。
2004年伊始,俄即举行了有战略核力量和常规部队参加的联合军事演习。俄战略火箭部队成功试射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新型飞行器,还成功发射了一颗“宇宙”系列军用卫星。年中,俄武装力量举行“机动-2004”多兵种远程空降作战演习,远程调动部队的演习规模之大、兵种之多是俄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些类似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在俄已有20年没有举行,充分显示了俄战略安全的可靠保障。
五、结论
美国全球军力调整旨在针对“邪恶国家”,实施“大中东战略”,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严密布防亚太区域,以打恐为旗帜,开拓“大中亚”区域。
单边主义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战略资源安全也提上国家安全的日程。未来大国间争夺战略资源的竞争更趋激烈。各国中亚政策同时瞄准中亚能源,争控战略要地,合作和竞争相互交织在一起。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北约的军事力量在中亚落脚,使地区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不尽如人意。
防止欧洲出现一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是美国对欧战略的考虑。欧盟不认同美国界定的威胁、不认可美国消除威胁的方式、不认可美国确立的目标,加快自主安全防务建设进程。北约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战略盟友关系松弛。北约“工具箱化”和“边缘化”趋势仍在发展。
美国认知的“三大威胁”不能等同于其他国家的安全威胁,传统威胁对美国减少,不代表对其他国家的减少。地缘政治不同,轻重缓急亦不同。
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大国间的军事较量仍旧是大国间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不可掉以轻心。无论从哪个角度论述,大国军事较量的“对抗性”和“零和性”都没有改变。
中国安全面临威胁主要来自霸权主义、三种势力以及地区不稳定因素。“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抓住挑战中的机遇,必将促进中国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前进的步伐,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力量。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