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与散文诗翻译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西洋诗歌,最早面世是在1870年代,即王韬与张芝轩合译的《法国国歌》(即《马赛曲》)和德国爱国诗人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Eunst Moritz Arendt,1769-1860)的《祖国歌》,这两首诗均见于1871年出版的《普法战纪》第一卷中,后来外国诗歌翻译得很多,著名的翻译家有苏曼殊、马君武、辜鸿铭等人。但,他们译的这些诗多是格律诗。外国诗歌中的另一新品种:散文诗,在20世纪前还无人翻译。20世纪初,刘半农(1891-1934,“五四”前写作刘半侬)第一个开始关注并翻译外国的散文诗。而且所译诗歌又是东西两大文豪:印度的泰戈尔和俄国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泰戈尔(1861年-1941年)是印度享有盛名的文学大师,其名作《吉檀伽利》1913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五四”前夕刘半农翻译了泰戈尔的4首散文诗。前两首发表在《新青年》5卷2号(1918年),题为《Tagore诗二首》,即《恶邮差》和《著作资格》;
同年又在《新青年》5卷3号上发表了另外两首译作:《海滨》和《同情》,这四首均是无韵诗,即今天的“散文诗”。泰戈尔诗歌总的美学风格是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富于童真。今录他的散文诗《海滨》中的第一节:
在无尽世界的海滨上,孩子们会(汇)集着。
无边际的天,静悄悄的在头顶上;
不休止的水,正是喧腾湍激。
在这无尽世界的海滨上,孩子们呼噪,跳舞,会(汇)集起来。
在“五四”前,这可谓很好的白话译诗了。台湾诗人痖弦在《早春的播种者》中对刘半农的白话诗评价很高。他说:在这些译诗中,“旧语言的羁绊似乎一点也看不出来,”“白话文那样子好法,至少在那个时期除了胡适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人。”对照他“五四”前后的译诗,此言并非过誉。
刘半农还译过俄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屠格涅夫(N.C.Tургенев,1818年-1883年)是俄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在生前即享有国际声誉;
但他也写诗歌,散文诗写得尤佳。刘半农关注俄国这位世界级的大作家是在1915年,他译了屠格涅夫的四首散文诗。遗憾的是,刘半农不懂俄文,散文诗又无韵,他是据英译本转译的。刘氏把它们当成断篇小说介绍给了中国读者。这便是刊在1915年《中华小说界》2卷第7期上的四篇小说,刘氏译题为《杜瑾讷夫(屠格涅夫不规范的译名)之名著》,即《乞食之兄》、《地胡吞我之妻》、《可畏哉愚夫》、《嫠妇与菜汁》(后来巴金以散文诗的形式分别把他译为《乞丐》、《马霞》、《愚人》、《白菜汤》)。刘半农十分欣赏这4篇作品,他在“译者前言”中说:此4篇“均为其晚年手笔”,“措词立言,均惨痛哀切,使人情不自禁。余所读小说,殆以此为观止,是恶可不译以饷我国之小说家。”
3年之后,即1918年,刘半农又在《新青年》5卷3号上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二首:《狗》和《访员》,这次他不仅将作品体裁真确区分为散文诗,题为《屠格涅夫散文诗二首》,而且还将作家的名字Tургенев准确地译为“屠格涅夫”,诗界至今仍沿用此译名。但,这两首散文诗仍是据英国C·Garnett的英译本转译的。
刘半农所译散文诗的时间是“五四”前夕,他译这些散文诗的意图是配合当时正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希望在诗歌方面打破古典诗歌旧格律的束缚。这点他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说得十分清楚。散文诗的字数多少不拘,又无严格的韵律要求,自然有助于诗体解放,冲破旧格律的束缚。这种预设和新文学家所倡导的“五四”后新诗创作的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今年是刘半农先生逝世70周年,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