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建策略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素养一旦养成,将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因此,不断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小学生数学素养建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联系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再创造;训练数学思维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创设活动情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小学生;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85-0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辨十分严密的科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要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就应全面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什么是数学素养
对于数学素养的解释,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1989年发布的 《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提出了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并提出了“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增加了“数学素养 ”的阐述,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国内多名专家学者也撰文阐述了数学素养的内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数学素养是在人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价值观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数学素养一旦养成,它将超越数学学科知识的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数学素养内涵丰富,对小学生来说,由于特定的年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他们的数学素养及发展有自己的特征。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由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的,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四个方面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数学素养的整体。
二、小学生数学素养构建策略
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那么,小学生数学素养如何建构呢?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维、去分析生活中的事物,用语言去表达、去交流、去分享,逐渐唤起学生的数感。
2、联系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教师要善于拓展课程资源,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用具体、形象的教例解释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再创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的是数学教学要关注学习过程,倡导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知识的结论,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以本来面目,为学生创设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的机会,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在师生的交往与互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多向信息交流。
4、训练数学思维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分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思维该如何训练呢?一是要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为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对所呈现的问题形式要多种多样,灵活开放。三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老师重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四是在提倡自主思考的同时,多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合作交流、探讨与研究。五是要逐步培养学生肯动脑、善思考、不怕苦、敢碰硬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六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5、创设活动情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是现在数学教材的一大特点,很多與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直观生动、图文并茂,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时,对学生来说,这是用加减法解决新的实际问题。例如:2 人一组摆积木,小红摆11块圆积木,小芳摆方积木,要比小红多摆3块,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小芳要摆多少块方积木呢?低年级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我们就让学生在小组的相互合作中,通过学具的实际操作,亲自去摆一摆,数一数,亲身感悟到数量之间的联系,从而自己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有利于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总之,数学素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累积中内化而成的。我们要积极实践,把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