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什么都不相信”了吗?:不相信爱情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慈善一直在那里,只需要官方承认,官方一承认,它就会蓬勃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   一方面,民政部不批准任何民间慈善组织(7月4日民政部有最新表态,说可以批准了。但同样的表态不是第一次,而是多次了)。如果你有志于慈善,可以有两种方法突破制度困境:一是注册为纳税企业;二是“挂靠”在党政机关名下(如果该机关有人支持你,愿意承担“风险”的话)。如你所料,实际上这两种办法都很难办。结果是轻则被取缔,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重则当事人遭重罚。
  那么,在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官办“慈善大树”下,就该没有民间的“慈善小草”可以存活了吧?按推理是这样,可实际上,在基层社会活动着许多“非法慈善组织”。我指的不是在某种特别概念下找到生存空间的被媒体关注过的NGO,我说的这种更草根一些。它们默默无闻,甚至根本不为外界所知。
  它们的工作范围,一般限于帮助困难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但尚未有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的想法和能力。它们是分散的,一般不出一个地级市(州),参与者从三五百到千把人。但它们是普遍存在的,你随便去逛一个地市(州)县的论坛,或加入当地的QQ群,就可能发现他们。它们故意低调,名字可能不含“慈善”的字样,所以你从表面上不一定能认出它们。
  在我了解的范围,它们的灵魂人物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在20岁左右有过理想的激荡,有着相对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成熟的价值观念。其余是70后、80后。他们是前下岗工人而今的小业主,或者是小公务员、教师和律师。他们大多性格开朗,热爱生活。他们百分之百是网民,工作中多以网名相称。
  加入这样的志愿者组织是需要门槛的。因为它们不从募捐中提取工作经费,志愿者得以自己的成本去实现捐赠者的意愿。至少交通费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服侍老人,也需要时间成本。其中还有相当繁复的日常工作,也是无偿的。所以志愿者自己得衣食宽裕。
  如此“克己复礼”的运作方式,多半是不合法的半地下状态逼的。按规定,未经许可的组织,接受境内外捐赠是触犯法律的。所以,它们是论坛,是Q友,它们组织慈善活动,是网友聚会。在维稳早已是地方政府的硬任务的背景下,大群网友聚会是敏感的。所以,它们得跟当地官方保持互信。
  但即便这样,找一个“挂靠”仍然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挂靠,就没有发票,而遇有公司法人的捐赠,是需要发票的。然而,在今年上半年,在郭美美事件以前,有关方面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公益性组织的发票管理的通知”,一些有挂靠的民间慈善组织,也有几个月开不出发票了。
  不过,你要以为这样的环境会使志愿者变得悲悲切切的,那就错了。他们原本没有寄望官方的支持,他们只想“玩儿自己的”,并且从中获得乐趣。他们知道中国红十字会只告知收到募捐,不公告善款善物的去向和“工作经费”的提留比例,他们知道红十字会有万元一餐的发票流传于网络,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遵守自己制定的苛刻慈善条款!
  这样的草根组织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在郭美美事件之后,人们忧心忡忡地谈论中国慈善的“公信力”。有人说,重建中国慈善事业的困难在于,中国人已不再相信慈善组织,更一般地说,中国人已“什么都不信”。但笔者想说的是,如果你不把慈善看成是只能由官方垄断的事,如果你承认草根才是慈善的正宗,那么,慈善一直在那里,不需要“重建”,只需要官方承认,官方一承认,它就会蓬勃。
  我听到说“公众什么都不信”这种话,心里就会厌烦。我觉得这是精英阶层把自己内心的虚无外化了。这种虚无已经配套化,到处使用。想到选举,他们就会说,公众不相信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众没有民主选举的“能力”。可明摆着中国最“没有选举能力”的,是西装笔挺,头发锃亮,一脸忧国忧民的先生们。他们干预和阻挠民主卓有成效,正如他们“管理慈善事业”,真正的慈善便只能转入地下。
  实际上,公众永远不可能“什么都不信”。因为生活要继续,相信和建立生活的基本秩序,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而慈善跟公正一样,既是公共生活的基本构件,也是发自于个体的生命的追求,所以是不可磨灭的。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在中国红十字会的黑幕大白于天下之后,也不可磨灭。

相关热词搜索:什么都不 公众 公众“什么都不相信”了吗? 不相信爱情的说说 不要相信她tx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