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抹黑”疑似讳疾忌医_讳疾忌医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在首批广东省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成员聘任仪式暨座谈会上,领导讲话结束后,记者被要求离场,不参加座谈会环节。事后,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成员就此回应称:因为担心专家谈到负面的声音时,被媒体选择性地报道,给东莞城市形象抹黑,希望能谅解。
一个公众关注的座谈会,专家发言却拒绝记者采访,理由是担心被选择性报道“抹黑”,作为传播学专家,其解释与回应的确十分专业,却难令公众与记者信服。
选择性报道是一个十分专业的术语。通常指的是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新闻事实、素材进行筛选、取舍,从而对社会舆论与公众意见产生一定影响的报道手法。
选择性报道其实并非新闻真实的天敌。新闻报道几乎从诞生那天起就无法避免成为选择性报道的宿命。因为,海量信息如果不被选择,几乎就无法进行报道。《纽约时报》前任总编辑爱德温?詹姆斯就曾说:“我们每一天收到100万字新闻稿,而只能用12.5万字――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可以说,目前除了重大突发事件,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选择性报道”。当然,选择的过程也对如何更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构成挑战。更何况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媒体不仅要传播新闻,更需要传播的新闻能吸引受众。于是,一些记者在选择新闻素材与话题时,为了追求商业利润、提升关注度,剑走偏锋、以偏概全,尽管选择的事实“真实”、“客观”,但蕴含着信息不全面的危险,如果读者仅仅根据这些“片面”的“选择性报道”进行判断,会产生对不同程度的曲解与误读。
这恐怕就是东莞专家担心“选择性报道”可能导致“抹黑”负作用的由来。但正如走进饭店,厨师提供的饭菜经过了选择、加工,就餐也不能确保一定没有大肠杆菌,我们是不是因此就连餐馆也不进了?到医院去治病,也可能因为医生选择药物、治疗方法的失误造成伤害,我们是否就应该讳疾忌医?
选择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其负作用不可回避,但也完全用不着夸大,更不能成为拒绝新闻报道与信息公开堂而皇之的理由与借口,并影响到公众合法的知情权、监督权的维护与实现。
这种心态与事例,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一些公众关注的案件,拒绝记者旁听,甚至于传播学的专家、教授,也担心关于城市形象的这样公众关心议题的研讨、发言被媒体误读,将采访的记者拒之门外。凡此种种,颇有因噎废食的味道,是典型的对于新闻媒体报道可能引发负面影响的“防卫过当”。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有目共睹。况且,客观事实不是记者手中可以任意揉搓摆布的面团,选择性报道也不是扭曲真相、歪曲事实的“灵丹妙药”。相关部门与有关人士大可不必对选择性报道反应过度,更不宜对合法、正当的新闻采访干预、限制。
一个社会要想进步与发展,应有包容、宽容新闻媒体的雅量与胸怀,要知道记者与媒体也一样会犯错。公众也应提升自己运用与辨识新闻报道的素养与能力,让建立在蓄意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基础上的炒作没有市场。媒体与记者更应提升精准取舍新闻事实的能力与修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像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说:“决没有硬要事实迁就观点,而是让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如此,我们才能透过媒体一起捕捉这个时代与社会真实的脉动。
编辑:潘阳 美编:王 迪
相关热词搜索:讳疾忌医 抹黑 疑似 担心“抹黑”疑似讳疾忌医 一叶障目 舍本逐末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