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复兴之路_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11月15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步长丹红注射液成为本届中国专利金奖中唯一的中药专利产品,也是我国对药品实施专利保护以来,首个获专利金奖的中药产品。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可是,喜讯传来,国内某报纸评论却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中医针灸本该繁荣昌盛,不该处于如此尴尬境地。
比中医更为尴尬的是中药,“中药还有注射液?”记者随机采访十余人,无论普通市民还是在读学生,不少人对此颇为陌生。在当今大多数中国百姓印象里,中医就是火上煎药,西医才是打针注射。
历史传承中的现代成长
中国中医的历史,如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记者看到有介绍说,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传说中的华人始祖伏羲氏,发明八卦,创立医学,被后世奉为中国文化和医药学、针灸学的鼻祖之一。
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名医辈出,医著不断,济世救民,延绵至今,历数千年而不衰,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显著的临床疗效,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医学宝库中的共同财富。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大夫们打着“科学”的旗帜,对中医说不。所谓中医的“落后”、“愚昧”不断地被放大、扩散,动摇了中国人对传统中医药的信任心理。
现代社会,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方医学,伴随西方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医疗器械日新月异、药品种类日益丰富的现实,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
如今,作为非主流的中医学之分支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分析认为,“打响了中医保卫战,而且还能挽回颓势,更能让国粹发扬光大。”
多年来,中国中医药申遗之路一波三折。在日前召开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介绍,2008年9月,中国将“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2009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
中医针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非濒危、亟待抢救的项目“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刚解释到。
“无论如何,总归是好事。”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临床系的几个大二学生一致认为。然而,申遗成功仅仅是个好的开始,包括中医针灸在内的中医学,如何在成长中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于民,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
西药包围中的知识产权之争
据报道,2009年,中国医药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但中国4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的化学药、原料药中,绝大部分是仿制药品,难以和世界医药巨头竞争。
2010年揭晓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尽管中国上榜公司再创新高,达到史无前例的54家,占据十分之一强。但在10余家上榜制药企业中,无一家来自中国。
本次排行榜的“药企之冠”美国强生公司排名第108位,营收61897百万美元,净利润12266百万美元。紧随其后的美国辉瑞制药排名第140位,营收50009百万美元,净利润8635百万美元。
在中国大陆市场,美国药企所占份额高达64%;国内位列前10的药企加起来,整个市场占额不足5%。这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今年10月份在《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调研项目》报告中公布的一组数据。
参与调研报告的车艳博士说,即便是在我国大行其道的仿制药,也远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作为中医药发祥地的中国,多年来,就连一些看家本领也不断遭遇外国人的抢食:“人参蜂王浆”在美国被他人申请了专利,“牛黄清心丸”被韩国人申请了专利,日本仿“六神丸”开发了“救心丸”。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世界中药市场上,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至90%,其中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这些国家从我国进口粗加工中药原料再进行精加工后,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等,高价行销全球。而我国中药制剂年出口额为1亿美元左右,只占世界的3%至5%。中医药,成了别人手里的“摇钱树”。
中医药即中医用药,按加工工艺有中成药、中药材之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析族区类,振纲分目”把中药材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既包括传统方法制作的丸、散、膏、丹等,也有现代方法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
中国作为全球消费大国,也是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在国外中药、西药的双重夹击下,国际强势制药企业“十面埋伏”的竞争格局中,制定完善的医药保护体系,加大我国对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力度,迫在眉睫。
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专利中,具有原创优势的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或将成为中国制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有分析认为,要顺利实现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发扬天然药物的特色非常关键,专利中药是转变中医制药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中西医结合任重道远
多年来,中西医结合一直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里提倡的方向和模式,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支持中西医结合,但直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中西医究竟能不能结合仍存在很大争议。
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对人类医学进步的新贡献。反对者说,中西医结合是伪学术,中西医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不同,两者根本不能结合。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争执不下。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北京爆发。北京市政府一边防控疫情蔓延,一边聚集首都一流的科技资源和人才,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研究利用传统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方法。
2010年1月21日,由这些中医大夫领衔研制的世界上首个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甲流的中药制剂“金花清感颗粒”投入使用。专家制方团队代表、年逾七旬的周平安教授说:“我们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本分。研制金花清感方的过程中,不仅有中医大夫,也有很多西医、西药专家共同参与。这不仅是中医药的成就,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
用这样一个例子,也许无法掩盖中西医结合难的不争事实。2007年,西医出身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上说:“中医还是中医,西医还是西医,我想永远不能叫中西医结合,也达不到结合。”
当然,在这次讲话中,韩启德还表示,“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应该说比西医(或现代医学)和中医到了更高的一个阶段,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做好了,我们将处在人类医学里面最高境界。”
在他看来,中医、西医一起来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但从根本上说,只有把中医、西医两者结合,创造成一体,也就是创造出中国医学,才能说真正达到中西医结合。
3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些话,依然鲜活可行。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 中医药 复兴 中医药的复兴之路 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论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