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去是留”说留学|留学中介机构排名2016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11月15日,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了名为“开启大门”的年度报告,其中指出,在2009至2010学年,美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不包括台湾地区)的数量从98235人增至127628人,猛增了30%,中国已超越印度首次成为美国大学中外国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
与此同时,“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的情势不复存在:“海归”的年薪行情由过去的几十万跌至几万。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留学的投资回报率在逐渐变低。
一边是看低的行情,一边是不降反升的留学热情,融入全球化跨国流动的大背景下,留学现象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内涵丰富。
留学,早已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取舍,不是抛弃祖国投奔“资本主义”怀抱的“叛国逃亡”,也不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必选之路。更多的,它似乎只关乎个人选择。只是“选择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一条“路”,成了现象,成了话题。
本文是围绕这个话题的自由谈,所邀请的采访嘉宾,不是研究留学问题的专业人员,但都曾或多或少地,与“留学”这个话题有过碰撞或“交集”。我们期望,这样的声音更鲜活、更生动。
韩大志
留学不是目的
我觉得留学更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总觉得城里的风景不错,想进来。其实城里的人,是甘苦自知。
首先,留学是个苦差事。前期的准备是一项浩大工程,真正出去后,还会有更多不适:语言、文化、经济问题,还有远离家乡的孤独感。我去德国前,我的指导老师曾经提醒我:很多中国学生来了以后,每天的生活圈子并未打开,仍然更多地跟中国人待在一起,所以留学两、三年之后,语言能力不会有提高,其它方面的进步也不大。
另外,就是中国学生的一种失望情绪。她说,欧洲的大学很注重传统,校舍翻新建设程序复杂,不像中国的大学校舍,很多都是新建的。一些中国留学生来了以后,会失望:学校怎么这么旧、这么破?
其它方面的落差也有很多。当时我的老师提醒我:韩,你要清楚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我很感谢她的提醒,她让我知道了,留学不是目的。如果认为只要在国外混一两年就能让“身价”提升,那未免太天真了。
我还想讲一个故事。我在德国碰到一个师姐。她在国内读完大学,去德国深造。很用功、很拼命,毕业后工作顺利,还嫁给了一个优秀的中国小伙。现在两人在德国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有一座很温馨的大房子。她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去她家,我们见识了她令人羡慕的精致生活。当时她老公来中国谈项目,没有在家,她说她的新房子很久没有人进来过了,从她对我们的热情中,我感到她很孤独。
这也是我选择回国的原因,我忍受不了孤独。德国很安静,但我会怀念中国的活力。这种对中国的坚定,是我留学的一个偶然收获。
所以,最好还是把留学当作一个过程吧。珍惜这个过程,享受过程中的种种收获,不要对它寄予太多期望,更不要用之后的结果来衡量它值不值。
(韩大志:曾留学德国,去过美国、法国、埃及等多个国家)
Mark•H•Levine
留学未必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看待去美国留学,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反问他,你为什么想去?
通常他们的回答比较一致,认为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尽管这种观念很普遍,尽管美国政府近期一再用“优质教育”吸引国际学生,但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我接受过美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从小学到博士,也在美国的高校做过一段教职,现在又在中国的大学任教,可以说,对中美两国的教育情况,尤其是美国的情况很了解。通过这些经历,我认为,去美国未必就能获得更好的教育。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注重获取知识而不鼓励独立思考。可是,如果你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所研究,你会发现,美国学生的知识层次很低,而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尽管“独立思考”是好的,但我们意识到美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大批各自为战、消极、冷漠、自私的人,还有一批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却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也有些人指出,美国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没有。对此,我的看法是,“那又怎么样呢?”为什么这一定是重要的?少数人的个人成就并非衡量一个社会成功与否的可靠标准。木桶理论、短板效应同样适用于衡量一个社会。
不久前,我的一个学生来找我。他学经济学,想去美国留学深造。我照例问他,“为什么要去?”他回答,因为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想学习美国经验。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弄清楚他的逻辑,并告诉他,美国还是经济危机的中心,并且从越南战争开始就已经日渐衰落;尽管政府声称金融危机在消退,但是很多美国人或许会告诉你,情况从没这么糟糕过。
所以,我问我的学生,“为什么你要去一个这样的地方学习经济,而忽视中国自身取得的成就?”跟他谈话结束后的两周,我遇到了两个美籍经济学教授。私下聊天时,我把这个学生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他们听后,非常惊讶,并让我马上告诉学生那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和这个想法的不明智之处。
总之,我不鼓励中国学生一定去美国学习。美国大学现在非常希望接收外国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可以当他们的“摇钱树”,来弥补美国本土学生减少带来的教育经费问题。我想提醒中国学生,渴望良好教育,并不一定要去国外,国外的教育未必是优质教育,也未必是适应中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教育。
(Mark:美国人,社会学博士,大学特聘英语教师)
张志
留学是为了适应未来
>>>为什么留学热情依然不减?
我儿子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申请去美国读书。现在,他即将大学毕业,正在申请继续攻读硕士。我和爱人都在大学任教,很了解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我们能看到进步之处,也深知它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很大一部分家长存有不信任和不满,对子女在未来就业竞争、职场竞争中所面临的风险有所担忧。我想,家长都会希望子女能够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毕业后有一个理想的工作,这也关系到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是否幸福。而国外教育的先进之处,和国内对国外教育的普遍认可,使得很多家长认为留学是一条不错的路。
送孩子留学,不是对国外教育的一味追捧,而是希望让他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受教育机会。我们为孩子在美国念大三、大四,已经支付了50多万元人民币,目前他的GRE成绩很不错,可以申请顶尖的几所大学,相信他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会有稳定的工作和很高的收入,同时这些年在美国的独立生活也可以锻炼他的语言能力、进取精神和交往能力,成为今后人生的一笔财富。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国内的人才观已经不适应今后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长期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欠缺了其它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生存的本领,开放的心态,跨文化交往沟通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品质。但在国内的学校里很难学到。
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还有一层考虑:培养他科学民主的观念,接受西方政治文化中先进的精神熏陶,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这也是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公民素质。
(张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刘笑盈
可促进全球文化交流
>>>留学是一种什么选择?
看待留学问题,我们不能就留学谈留学。
首先,一个大背景是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人口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大大增强。据初步估计,现在全球有10%的人在跨国流动。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国流动,在全球化时代,国门打开,国家间的交流界限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从这个角度看,留学人数的增加是正常现象。
第二,要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看。以前留学费用压根承担不起,但现在,很多人有这个经济实力。
第三,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有关。中国人素来对教育非常重视。往往家长愿意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认为这是一种“投资”,但又不会在教育上过分盘算投资回报,他们关心更多的,只是投入了没有,投了多少。
具体到比较琐碎的原因,比如不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有些是能考上不想考,认为国外教育水平高;还有一些,是在国内可能压根考不上,他们认为留学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这样的理由很个性化,留学只是他们选择的一种方式。
其实,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非常好;国外教育讲究独立、自由、创新,但学生基础却不如我们扎实,我觉得不必过于强调二者的比较,非要分出孰优孰劣。不少在国外、还有台湾的朋友,现在都想把孩子送回国读书呢。
留学最大的意义,宏观讲,就是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对全球文化的互融互通有很大帮助;微观讲,则是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培养国际化视角和眼光。
>>>回来还是不回来?
现在留学归国的问题,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有统一的“答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留学生不愿意回来,90年代开始愿意回来。我弟弟在国外待了18年,现在愿意回来,他认为回来对他的发展更好。
如今,回不回来的选择,随机性很大,跟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家庭家乡观念、朋友关系、专业前景等都有很大关系,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我女儿去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外一家全球500强的公司工作,但她不喜欢国外的环境,认为吃不好、朋友少,融入不了当地的文化,而且在一个小城镇,没有多少中国人,觉得很孤独,就一直想回来。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机会很多,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了。
>>>留学潮与移民潮有无联系?
近期精英移民潮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我认为移民潮与留学潮问题,主要是自由度和选择性增多了,出去变得很容易,或者因为各种个性原因,就有了这样的选择。其实不只出去的人多了,回来的人也多了,还有一个类似的“回国潮”。所以,在担忧人才流失和精英流失的同时,还要看到这种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而且双向流动的频率比以前大大增加。
其实全球都是这样一种趋势,60亿人里,有2亿人是移民。生活水平提高,选择的机会增加了,人们开始愿意出去看看,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不像以前一样,一定要跟爱不爱国,还有价值观之类的联系起来。留学引起的人才流失和精英流失现象,其实是减弱的。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Joan Fu
“富二代”不想去留学
最近,耳闻目睹了一些“富二代”的事情,忽然发现,生于1990年左右20岁上下的这代人真的很不一样,他们生于好时代,他们的言行给了我一些惊奇。
比如,去意大利时,亲友团中一个朋友的儿子正在念高中,已经游历过很多国家,说什么都不去国外留学,成天看CCTV《百家讲坛》,带着厚厚的眼镜研究国学。比如,前几天被父母送到北京来读舞台美术的T,听他父亲说,去年给他联系了耶鲁大学,他却说什么都不去,就想到北京来上学。还有,我邻居的孩子被送到加拿大北美排名第一的一所高中,成为学校该年级唯一的中国学生,他却哭着喊着要回北京原来的高中;还有,在成都的一位朋友的女儿,16岁,已经游历40多个国家,也不去国外生活……
近期,这样的事情耳闻不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普遍现象。但是,体现了一些共同特点,这些小孩子爱国,爱中国文化、视野很开阔,这些都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富强了,对国外也不再盲从了。
他们的起点以及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都与我们20岁的时候很不一样,他们代表了20年之后的未来。
(Joan Fu:中央电视台研究员)
一边是看低的行情,一边是不降反升的留学热情,融入全球化跨国流动的大背景下,留学现象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内涵丰富。
送孩子留学,不是对国外教育的一味追捧,而是希望让他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受教育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留学 是去是留 “是去是留”说留学 出国留学英语怎么说 出国留学英文怎么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