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洪山菜薹:洪山菜苔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出名的时间和城市同龄。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科技手段也难解包裹它的神秘。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穿越时空令无数人如痴如醉。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以己之名弘扬了一座城。
立秋,一抹暖阳映照洪山塔外80.13亩的棕黄土上,圆边、紫茎的嫩叶倔强钻出,茎叶包裹两三朵嫩黄花蕊。这幼苗就是洪山菜薹。
不出两个月,田地变成紫色的海洋。当头薹冒出,菜农掐下嫩得出水的头薹却要扔掉,因为带着夏天的热气,微苦。周边闻讯赶来的村民悄悄“抢空”扔掉的头薹,回家清炒一盘,汤汁深紫,梗茎多汁。咀嚼的满足感立刻显露在脸上,那种微笑的幸福亦如当年的苏东坡――三访武昌、等待一冬。
可是,对更对的武汉人来说,洪山菜薹是熟悉的陌生人。提起它,人人都能说出两三则掌故:“能听到洪山宝塔钟声的地方才正宗”,“毛主席都吃过”,“一斤拍卖价1000元”……但若追问两句,就会发现人们的疑惑多过了解,“为什么听见宝塔钟声的才正宗?”“洪山菜薹究竟是什么味?”“凭什么卖这么贵?”
这些困惑激励我们完成了采访,用声、香、色、味、触,揭开洪山菜薹的神秘面纱。
洪山菜薹,你不知道的事
秋寒至,武汉人肚里的馋虫又惦记菜薹了。虽然入寻常百姓餐桌的是“九月鲜”、“十月红”等普通菜薹,形味俱佳的洪山菜薹对多数人而言还停留于听说,但不管吃没吃过,武汉人对洪山菜薹都凝结着向往和自豪的情结。对同一方水土养育的奇株满心好奇,尤其当背靠宝塔、面朝南湖的原产地仅存薄田80.13亩,却依旧守着美味传奇未破。
美味传说
三国时,洪山菜薹已是贡菜。孙权的母亲酷爱洪山菜薹。每年,孙权都会派人用船运送菜薹让母亲尝鲜。一年冬天,孙母病重,却异常想念洪山菜薹。可天寒地冻,菜薹推迟出薹。孙权只得命人在山脚下搭棚,将菜薹移栽到棚内,亲自照看。不到半月,棚中的洪山菜薹竟然出薹。孙权大喜,送回宫内。孙母食过,病情渐好。
北宋文豪兼美食家的苏东坡三顾武昌,只为洪山菜薹。前两次,因故没吃到。第三次,他携苏小妹同来,却遇冰冻天气、菜薹推迟出薹。兄妹两人不甘心,留在武昌直到出薹,大饱口福才如愿离开。
2004年12月18日下午3点,拍卖锤落下,1斤洪山菜薹卖出1000元的高价。第一次,量化的价格取代诗词和传说描绘的抽象美好,让人贴切感受到洪山菜薹的价值,也引发更多好奇,“为什么一斤菜薹值1000块?”“洪山菜薹到底有多好吃?”
神奇的“大股子”
取洪山菜薹和普通菜薹各一把,区别立现。下粗上细、喇叭形,梗粗、叶圆,全身油亮,必是洪山菜薹无疑。相比,普通菜薹梗细,叶子呈绿色。田间的王师傅指点,洪山菜薹皮薄,冲水洗净,剥开皮像吃水果,汁多味甜。2000年,湖南来采访的记者站在田埂边,吃了一根又一根,不能罢口。
辨识洪山菜薹:一看大小,植株明显粗壮;二看色,从杆到茎偏深紫色,有打过蜡的光泽;三看花,普通菜薹开花,预示变老、有苦味,而洪山菜薹从抽薹起便带花生长。春节前,小黄花都能吃,不苦;四看水分,洪山菜薹越新鲜,水分越充足;五看皮,如蝉翼薄透;六看汤,清炒洪山菜薹,汤汁深紫,而普通菜薹炒出的汁泛青色。
孕育出洪山菜薹独特外观和口感的功臣叫“大股子”。春节前,菜田里植株健壮、长势旺盛且无病叶的菜薹旁插着竹竿,预示被“留种”。大田留种,一亩地被铲除的植株超过1/3。待三月春风暖,菜薹繁茂,采籽正当时。这种最大限度保留洪山菜薹性状――柱壮、薹粗、色紫、味甘、汁足、花艳的传统方法延续至今。无论洪山乡的示范种植区,还是恩施、巴东的高山种植区,用的都是来自洪山塔后80.13亩原产地培育的“大股子”。
神秘的灰潮土
《江夏史志》记载:“洪山菜薹,尤以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出产的品质最佳。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王师傅不信邪,他与洪山菜薹打了11年交道,熟稔菜薹脾性。于是,他将大股子带回家乡孝感,在自留地上试种。刚抽薹,感觉就不妙,梗茎比原产地细。掐回家清炒,口味差了一大截,苦苦的涩口。“同样是大股子为什么种不出洪山菜薹?”王师傅左思右想,得出结论――土壤不同。
洪山菜薹原产地的土是灰潮土红黄壤,粘性。中国地质大学土壤专家鉴定:灰潮土是长江碱性冲积沉积物。成土过程中,由于淋滤作用,碱性减弱,酸性和有机物质增加,土质松散,肥效稳定。特殊的土壤结构的确是成就洪山菜薹的要素。灰潮土如此神奇,是不是挖些土种上大股子,就能长出洪山菜薹了?以此逻辑类推的人不少。
清朝光绪初年,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任湖广总督。他嗜食洪山菜薹,离任前,将菜薹引种到安徽老家,味道却远不及。他将失败归结为土壤,便派人用船从洪山运土回安徽。再次试种没有成功,却留下“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笑柄。民国初年,黄陂人黎元洪赴北京就任大总统,每年必派专员到洪山运菜薹。长途运输令鲜菜口感大打折扣。有人献计:装几火车皮洪山土到北京试种。菜薹虽然长出来,但色不紫、味不甘。最后不得不按老办法,用火车运洪山菜薹进京。
20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农业专家对洪山菜薹情有独钟,多次到汉,先是品尝,后来索性大量购买。往来次数多了,他感觉不如将洪山菜薹引进回日本。可引种数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跑进洪山菜薹的菜园挖土带回国。第二年,有的抽薹却又苦又涩,有的患上软腐病。软腐病是菜薹的绝症。
奇妙的宝塔钟声
除了大股子和灰潮土,生养洪山菜薹的神秘力量还有什么?
王师傅称洪山菜薹是“懒庄稼”,施鸡肥、浇井水,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无需费神,它就会猛长。从12月到1月,几乎每天都能掐薹。事实上,“懒庄稼”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苛刻。当低温为七八度、高温二十四五度时,洪山菜薹生长的质和量都最好。温度太低,抽薹速度减慢,温度太高,菜薹疯长,口感变差。如果移栽后枯雨数日,气候干燥,菜苗也会损失大半。洪山菜薹产业协会会长叶晓佑揭晓了另一股力量:“地理位置形成的小气候。”
在城市化的高楼吞噬田地前,洪山菜薹生长的地方背靠洪山、面朝南湖。洪山海拔六、七十米,东西走向,为山脚下寒冬生长的洪山菜薹提供天然屏障,南面有湖泊,水汽充足,形成湿润、温暖的小气候。洪山菜薹扩种时,选择的基地都是北高南低的岗地,南面有水塘、水库或小湖更佳。
“大股子、灰潮土、小气候”,人们欣喜地以为找到答案,可严格按此试种的菜薹却在第三年抽薹时意外变细,性状略有衰减。
洪山菜薹仍是谜。原产地上,洪山菜薹在暖阳下迎风而长,一薹又一薹,延续着“8月5日育苗,9月5日定植(移栽),10月5日封涵(植株长满),11月5日出苔”的时钟。不语的洪山菜薹或许比我们更懂大自然,“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命运转机,未来的可能
沿石牌岭小学旁的窄巷深入,小路坑洼,两侧并立的农房挡住头顶的阳光。步行百米,豁然开朗,面前出现高台。拾级而上,穿过楼栋,竟是一片紫红发亮的菜薹田。这就是洪山菜薹的原产地。农民房层层包围,原产地仅剩80.13亩,却是洪山菜薹希望的全部。
消失的威胁
1976年,洪山菜薹产业协会的叶晓佑还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每次路过街道口,映入眼帘的是藕田,壕沟露出挑土垒起的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洪山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全市居民消费的蔬菜超过80%产自洪山区。70年代初,洪山区6乡2镇3街全是菜薹种植区,面积1万多亩。不过,大股子(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约3000亩。到了80年代,汉桥区与洪山区合并,市内两大蔬菜种植地跨越了江南、江北,菜薹种植面积一跃到了2万亩。与此同时,大股子的耕种面积却下降到2千亩。
农户不愿种大股子,因为它是中熟品种,比早熟品种上市晚10到20天,而且容易受冻害,卖价与普通菜薹无异,所以,产值和产量都上不去。在市场上,大股子竞争不过东西湖产的“十月红”等普通菜薹。
1984年,大股子的种植面积萎缩到不足1500亩。90年代,区划调整,洪山区回到原来大小,菜薹种植面积减少,而洪山菜薹徘徊在1000到1500亩。
从1999年到2003年,正宗洪山菜薹的种植、经营和销售由洪山村负责。尽管2003年,洪山乡和洪山村注册了“红塔牌”商标,却一直没有使用。若没有城中村改造,这一片是洪山区最好的蔬菜基地。然而,随着城市化,洪山菜薹种植区不断被周边学校、单位蚕食。
一封信的转机
2004年2月15日,空军雷达学院教授刘永年致信时任市长李宪生,疾呼保护洪山菜薹。他在信中说:每年春节出差外地或探亲,都要带上洪山菜薹,而现在已经买不到正宗的洪山菜薹。“传统品牌正走向消亡”。这封信引起市长当即批示,洪山菜薹的危机摆到了公众面前。
第一次到洪山菜薹原产地,楚天洪山菜薹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冯军有些吃惊:杂草有半人高,两口鱼塘,几块自留地半荒。正宗洪山菜薹的种植地还剩24亩。
叶晓佑了解这块“孤田”得以保留的原因:单位建办公楼,嫌它地势低洼,交通不便;开放商建设嫌面积不小,不愿要。洪山村和洪山乡重金买下24亩地和两个鱼塘,收回了村民的自留地。填鱼塘、平坡地、挖井、掘沟……终于有了洪山菜薹原产地――80.13亩。楚天洪山菜薹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与洪山村签订了15年的承包合同,拿下原产地。
大股子重新在原产地旺盛地生长。同年底,在第一届“洪山菜薹文化节”上,原产地的洪山菜薹拍出一斤1000元的高价。不久,楚天公司又抛出“特许经营权”, 艳阳天、楚灶王、中百仓储、中商平价等数十商家竞标。洪山菜薹身价水涨船高,在超市卖到5元一斤,是普通菜薹的五倍多,但一上货架就被抢空。酒店里洪山菜薹也需电话预订才能吃到。
洪山菜薹供不应求,让经营者喜上眉梢,却又犯了愁,仅靠80.13亩原产地,洪山菜薹的发展始终有一道瓶颈。
寻找类似的新种植区
“天晴一把刀,天潮一团糟”,红黄壤、灰潮土的特殊结构造就洪山菜薹色香味甘。科技工作人员通过GPS定位,寻找着与原产地小气候类似、土壤条件相仿的新种植区。洪山乡的村落优先进入考虑,和原产地成为洪山菜薹种植第一圈层;与洪山乡田接田、地挨地的九峰乡成为第二圈层;花山镇左岭镇则进入第三圈层。起初,花山乡东港村支部书记袁建设担心销售,种洪山菜薹的积极性不高。2005年,叶晓佑说服他在自家的两三亩地试种。结果,袁建设“餐餐吃洪山菜薹,还吃不厌”。
2005年,大股子种植面积回升,达到1000亩。一年后翻番,到了2007年,种植面积3500亩,恢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去年增加到8000亩。九峰乡、花山和左岭相继托管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了稳定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青菱乡加入进来,使总体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至8000亩。普通菜薹一亩地产量1000斤,而洪山菜薹一亩出产达3000斤,有农户还种出过5000斤的高产。按6000亩计算,每年产值就有3600万。
洪山菜薹是季节菜。只有碰见倒春寒,它的上市时间才可从11月延长至来年的3月。叶晓佑、冯军等业内人曾经考虑如何“全年种植、全年供应。”在青菱乡的夏季试种失败,于是向高山转移,宜昌、长阳、巴东、鹤峰一一尝试。海拔1200米高山试种效果不错,虽然梗茎比原产地略细,但口感接近,而且面市时间也提前了两三个月。
延伸出两项专利
2007年,正丰洪山菜薹专业合作社成立,因为4次把洪山菜薹卖进中南海,出了名。它也是“基地+农户”的模式,但在洪山菜薹深加工上动起脑筋。合作社负责人张为民的手上握有两项专利:红汤蝴蝶面和紫菜薹原花青素提取技术。
相传,宝通寺附近有家面店名叫“红汤蝴蝶面”。每天以一柱香为限供应,香尽收摊。红汤蝴蝶面鲜美无比,食客云集。一位制台公子闻名前往,错过了营业时间,未能尝到美味,却与店家女儿一见钟情,结为伉俪。店主准备结束小店,搬入制台府。消息一出,食客哗然,满城动怒。制台公子为了平息百姓的怨气,邀请所有食客吃了一顿红汤蝴蝶面,并公开了面的做法,才平息风波。张为民复原古法,以大麦粉制面条,用洪山菜薹入汤,重现“红汤蝴蝶面”。
原花青素(Procyanidins)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能抗氧化。国际上多是通过紫葡萄提取。洪山菜薹的原花青素含量比紫葡萄更高,而且能大量种植,商用前途不可小觑。■
相关热词搜索:菜薹 揭秘 揭秘洪山菜薹 武汉洪山菜薹 正宗洪山菜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