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颠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6年是大转折年,是颠覆传统的一年,一向向往精英文化、喜好高雅的芸芸众生们突然都爱上了“草根”一词。上网随便一搜,与其相关的主题扑面而来:草根文学、草根博客、草根群体、草根文化、草根政治、草根记者、草根工业,甚至是草根MBA、草根和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草根”。2006年,是“草根”元年。
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2006年“草根”文化的全面崛起:挟2005年“超女”成功的余威,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我型我秀》等一批电视选秀节目,在这一年以更大的力度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伴随着下半年兴起的“红楼选秀”活动,全民娱乐大动员,众多草根群体随之入梦,幻想实现其草根梦想;一群群草根博客,扮演着网络暴民,打着恶搞的大旗,到处“兴风作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迅速“著名”,成为艺术的“草根英雄”;主动和“学院派”拉开距离的草根学者易中天突然如日中天,依靠他讲述的草根历史,名利双收……“草根”文化的强势亮相成为2006年我国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草根梦想和大众娱乐
2006年,以“超女”为代表的电视造星运动秉承了坚韧的“草根”精神,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吸引了更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勇于尝试、不计得失”被一些社会学者视为大众社会心理的积极转变,第一批“吃螃蟹”成功的“草根英雄”们,也成了现今年轻人“梦想成真”的典范:上届“超女”冠军李宇春如今风光无限;这一年《梦想中国》的年度总冠军熊汝霖更成为几大唱片公司争抢的目标。尽管“草根”文化制造了很多无节制的娱乐垃圾和选秀泡沫,但无可否认,不少以往鲜有亮相机会的“草根”,凭借这些专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以耀眼的光亮得到大众肯定而成为“草根明星”。
“红楼选秀”更是满足草根人的梦想,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借助我国文化经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让受众看到了比电视剧《红楼梦》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实更充满想象力的一面。大众文化再一次以新的形式,让媒体与受众一起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嘉年华的游乐场。2006年,我们进入融入了草根梦想的新大众娱乐时代。
网络恶搞和草根网民
2006年无疑是恶搞流行的一年――从文本恶搞、图片恶搞到视频恶搞,每天都有假相被戳穿、权威被解构、庄严被嘲弄。本以含蓄著称的国人开始披上娱乐马甲,义无反顾地张扬,毫不避讳地搞笑。
拉开恶搞首幕的是胡戈为讽刺陈凯歌导演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随后,依托互联网的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恶搞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到明星艺人,恶搞的枪口甚至在此后瞄准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与古典诗词。
如今,这股恶搞之风俨然已从一部分网友“没事偷着乐”的个体行为,变成了大众的集体娱乐,并渗透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网络成为恶搞现象汇聚的大本营。
有人说,网络恶搞已成为当今“草根文化”的代名词,其中既有精华,也有非理性的宣泄。无论如何,网络恶搞不能越界,不能伤害别人,不能侵犯版权,不能突破道德底线,更不能超越法律红线。
《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分析指出,解构、反讽成了网络文化的特征之一,它是对传统传播媒体“此路不通”的一个补充。甚至,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习惯,凡是正面出来的东西,都要把它解构一次,以此“寻欢作乐”。这是纯民间自发的找乐方式,是不拘一格、毫无戒律的快乐,反正,只要能乐出来,怎么折腾都行。人们不管是通过书籍、报纸、广播、电视,寻求欢笑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因为来自民间的欢笑很难原汁原味儿地呈现在这些媒体上。而互联网恰恰成了展示民间智慧的舞台,成了真正的快乐大本营。
草根学者和草根历史
所谓“学术元年”的2006,乍看起来似乎有点让人一头雾水,原因莫过于“学术”一词显得有些过于深奥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从前只流传于少数高知人群中间的词汇,在这样一段平凡的岁月中,却慢慢渗透进了普通百姓们的生活,甚至播撒下了渴望继续成长的种子。中国草根学者的代表人物突然如日中天,成为文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无论是葛红兵等人的炮轰,还是易中天被曝抄袭,都没有阻挡易中天走红的步伐。成就“草根历史”这一切的,便是央视《百家论坛》的广阔平台,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于历史的另类解读等等。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走红,《品三国》版权拍卖出180万元的高价,颇使一些学术和媒体中人看不过眼,他们对易中天是学者还是娱乐明星,搞学术还是秀表演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但无论如何,易中天确实使很多年轻人爱上了历史,爱上了《三国》。
如果讲易中天的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的话,那么《明朝的那些事儿》就是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红使得对历史的评说回到了草根自己的手中。从易中天到“当年明月”,才真正开启了草根学者讲述草根历史的一页。《明朝的那些事儿》以其“四不像”的体裁,对历史个人化、个性化的解读,拉近了大众与历史的关系。
草根历史的兴起,其最本质的意义,不在于对原来过于死板的历史写作形式的颠覆,而在于将逐步不可阻挡地打破某些“权威”们对历史解读权的垄断和把持,使得我们这些草民百姓,终于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站在自己觉得应该站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标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判断。
草根艺术和草根英雄
郭德纲无疑是2006年势头最强劲的草根。在大众对“晚会式”相声感到厌倦失望之时,自称为“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老郭重新把观众带回了相声的发源地――小剧场。他的名字忽如一夜春风,被“吹”上了各大传媒,一批“钢丝”就此应运而生。
相声被百姓称为草根艺术,是为最普通百姓服务的。现在,我们看到相声走进大学,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相声。有人说,郭德纲的出现,让相声晚死了50年。而现在,相声走入高等学府,我们更看到了相声长盛不衰的希望。
郭德纲的成功带来草根阶层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有人称他为“草根英雄”。有人认为他们是泡沫经济的一个反映。不管怎样,存在即为合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推出更多的有一技之长的身边人,同时,我们也要兼顾大俗与大雅,做到俗中有雅,雅俗共赏!
有文化批评家说,“当越来越多的‘草根文化’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当所有的粗俗、无聊以及恶搞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名头后‘身价百倍’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草根文化’并非优秀文化的代名词,这里面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原生态的东西并非一定就是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也要看是什么生命力,并非一定值得提倡。”
在这个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流行的时代,在时代呼唤“创新”的形势下,有些叛逆意识还是好的,后现代的文化充斥着自我与个性,在这个年代里,人们不要强加与搪塞,要的是自然与清新。我们可以看到“草根”挑战传统文化的积极一面,就是中国人思维越来越活跃,这一点政治上需要,经济领域也欠缺,做学术、搞娱乐、品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 草根 颠覆 “草根”颠覆传统文化 民间草根对传统文化 草根传播将颠覆传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