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个人简况 从土地到餐桌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开篇语 “绿色农业”概念,是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在总结十多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全球几十年来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于2003年10月在“亚太地区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其基本涵义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会后,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理论、内涵、模式、发展目标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并达成了共识;同时组织许多专家、学者到十多个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征询了基层农村工作者和农民的意见。在调研过程中,大家都对“绿色农业”的理念非常认同,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项造福人类、功在千秋的事业。
2005年4月,卢良恕、关君蔚等6位专家给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送上一份报告,提出了“关于绿色农业科学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回良玉副总理很快作出了批示,认为这项工作是探索以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营理念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实践,要求科学安排、精心组织,以取得实效。发展绿色农业被提上了工作日程。
为进一步扩大我国绿色农业的影响,推动绿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本刊特开辟“绿色农业”专栏,邀请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对绿色农业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旨在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卢良恕先生的《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一文,从战略高度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食物安全以及中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与建议,因此,我们把它放在这个专栏的第一篇。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食物安全水平渐趋稳定;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渠道逐步拓展。但是,现代农业发展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与此同时,15年中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为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规模、技术支撑、管理体制等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扎实工作,促进绿色食品事业的更大发展,为新时期的食物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从土地到餐桌,从农业发展到食物安全,我们曾经做的努力很多,而我们未来的任务更多。
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21世纪的前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将达7.18%,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这是树立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既是经济起飞的重要起点,也是食物安全、营养改善工作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我国当前面临着加强食物与营养工作的战略机遇,食物与营养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也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
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从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以后的重大变化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在现阶段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2/3。
农业的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然是小规模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也不平衡。
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还比较薄弱。农产品加工的深度、水平还有待于尽快提升;农产品的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的程度还不够紧密。要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精品和名牌形象,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创汇。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1996年以来,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增大,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为1.7:1,2004年该比值扩大为3.24:1。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而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率只有48%左右。
资源与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2003年由于建设用地、结构调整、灾害毁坏以及生态退耕等,净减少耕地253.7万公顷,水资源供求关系也依然紧张,这些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全国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带动的农户只有1/4左右,仍有约1.7亿农户需要组织和联合起来。
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在农村青壮年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这些不足,同时也提醒我们,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 重视食品安全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持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产业,是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物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物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物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物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
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进行审视。食物概念的内涵比粮食更丰富、更全面。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包括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管理体系等内容丰富的,涉及农业、卫生、科技、轻工、质检、工商等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协调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 食品安全技术体系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保障,当前主要研究重点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的违禁化学品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人兽共患疾病及植物疾病病原体检测技术、全国食品污染监控体系的研究、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食品贮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检测技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等。食品标准体系和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是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核心内容,食品质量监测体系要以食品安全技术体系为支撑,以食品标准体系为依托开展工作,它不仅要起到对食品质量的监督作用,还要积极发挥其宣传引导、咨询服务等功能。理顺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2001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此后10年要优先解决三个重点领域、两个重点地区、三个重点人群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问题。三个重点领域是:奶类产业、大豆产业、食品工业。两个重点地区是:农村地区和西部农村地区。三个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群体、妇幼群体、老年人群体。此后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应居民营养改善的需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二是坚持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食物质量与安全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食物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全面提高食物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四是坚持优化结构与预防疾病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优化食物与营养结构,预防营养性疾病,提高全民营养与健康水平;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扬中华饮食文化优良传统,全面提高食物发展科技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
发展农产品加工 加强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要继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保障。而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基础创新体系,其技术力量仍显薄弱,学科短缺不全,设备较为滞后,还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产品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在国家级农业科技系统中建立专门的国家级食品科学研究机构,对分散在各部门有限的相关研究力量予以整合,并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统一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给予重点支持。
建立国家级的农产品加工或食品加工工程中心,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技术组装和技术配套等系统问题,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
加大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号项投入。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要在各级科研计划中针对“农产品加工”单独立项,而不应依附于其他学科领域。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相关政策研究。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的研究,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各级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规律、贸易规则、社会及人文环境等,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绿色食品工程任重而道远
从1990年农业部正式启动绿色食品工程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事业经过15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基本形成。截至2003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2047家,产品年销售额723亿元,出口额10.8亿美元,出口率12.4%。
绿色食品企业实力迅速增强。一大批绿色食品企业的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全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占绿色企业总数的18.6%。
绿色食品覆盖面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已开发绿色食品总数达到4030个,涉及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水产品、酒类饮料等行业。
绿色食品的营销网络发展较快。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
绿色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初步显现。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已成功地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优势。
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沾沾自喜,绿色食品发展的潜力还很大,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来做:
目前,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占32.4%,初加工产品占26.7%,深加工产品占40.9%,加工产品的深度、水平还有待尽快提升。
2003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已达到3.1万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也接近1.3万亿元,而绿色食品年销售额只有723亿元左右,还需要加快绿色食品的总量发展。
我国绿色食品的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的程度还不够紧密,绿色食品的国际品牌形象和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总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程、保证食物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前景非常广阔,而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相关热词搜索:餐桌 土地 从土地到餐桌 从土地到餐桌的流程 怎样理解从土地到餐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