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启蒙 启蒙积木绝版的哪有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人类的历史,也是垃圾的历史;但人类的文明,却不是垃圾的文明。1903年,糊裱匠李鸿章在伊丽莎白女王皇家红地毯上的一口浓痰,啐出的是整个中国的野蛮与未进化。新中国成立,这样的痼疾均未能改变,“禁止随地大小便”的宣传语随处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活的极大不丰富倒是培养了国人节俭主义的习惯,想扔没得扔,垃圾里除了煤渣,有几片烂菜帮子就不错了。
及至改革开放,资本操控下的过度消费主义涌入,暗合了国人千年以来铺陈好面子的心理,我们只用了30多年就从一个崇尚节俭的文化理念过渡到补偿式的疯狂消费状态:过度包装的精美月饼盒、整棵放坏了的白菜卷心菜、款式过时的衣裤鞋袜,包括土地扩张下拆了建建了拆的大楼。我们也处理垃圾,却是野蛮的方式,没地填埋了就烧,管它分类不分类。这种狂飙突进式的亢奋,将资源稀缺的恐惧记忆转变为“喝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的放纵,短视地享受着物质的丰盈,先破坏再修复的逻辑正在将我们带向再次落后的险境。
西方同样经历过与垃圾共居的千年历史,中世纪舆论甚至认为垃圾具有吉祥的效能,1750年,卢梭在离开法国首都巴黎时的告别语是:“永别了,泥泞的城市!”但欧洲启蒙运动开启了其垃圾文明的历史,早于十九世纪,专职卫生工作人员出现,巴黎行政长官普拜勒也有了最著名的发明――要求不动产拥有者提供三个专门的容器投放垃圾。接下来的世纪,西方人创造了填埋、焚烧、分拣、再循环等技术,并以哲学性的思考来补偿过去的罪恶,最终确定减量和资源化管理为主的垃圾再生体系。
“垃圾启蒙”专题希冀拉近中国与西方垃圾文明的距离,剖析国人“小处尽可随便”的历史、消费理念下随处产生垃圾的行为、垃圾分类的纠结、垃圾政治、经济、艺术里的误区,及我们可见的危机。
美国影片《瓦力》里,人类无度的破坏环境,地球成为漂浮在太空里的一个大垃圾球,人类不得不移居太空船,等待机器人清理垃圾完毕回归,但那一天遥遥无期。这也许并非科幻,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第四个浪潮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垃圾革命。”人类最终毁灭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如果不考虑垃圾对策,毁灭仅仅是时间问题。垃圾启蒙是一场文明运动,更是自我拯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