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天空出现巨型眼睛_汶川,废墟之上的“再生”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地震让许多人经历了一场噩梦,梦醒之后,人们还要重拾生活的信心。 2009年12月4日,四川省绵阳市404医院妇产科,37岁高龄产妇,北川羌族自治县居民王晓琴,在手术台上剖腹生下一个女婴。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让母亲和医生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见证这一刻的还有摄影师潘松刚,他用镜头为这对特殊的母女留下了一份特殊的影像档案。
这一幕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78天后,中国政府在灾区启动的“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的一个缩影。王晓琴是8000多个丧子家庭中,6000位想再次生育的母亲中的一员。她们中的70位走进了《中国人口报》摄影记者潘松刚的视线。
2010年,汶川地震两周年,黑白组照《中国大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孕妇》拍摄完成。
三月风:您什么时候开始记录这份“再生育档案”?为什么?
潘松刚: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我就赶到了地震灾区,最惨烈的就是看到很多失去孩子的家庭深陷绝望。我当时想用影像记录他们,但摁了几下快门,泪水就模糊了双眼,再不忍心用镜头去刺激、伤害他们。那次我在灾区待了20多天。
2008年10月,在与灾区干部的一次聊天中得知,现在灾区人民的状态稳定多了,2009年春节前,一次和朋友小聚,又聊起了汶川地震,再次勾起我用镜头记录汶川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孕妇的想法。朋友们都感觉不错,纷纷出主意帮我修正思路和想法。那年春节过后,我就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去四川,在成都、绵阳、德阳朋友的帮助下实施着我的拍摄计划。
三月风: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潘松刚:2008年我初次接触那些丧子家庭,他们的情绪非常糟糕,只要有人提起他们的孩子,就立刻控制不住情绪,哭闹不停。2009年4月我去都江堰拍摄时,一点孩子的问题都不敢提,并且让当地计生委的工作人员提前作些安排,跟再生育母亲打好招呼。
绵阳市安县秀水镇柏林村的陈绍翠,在地震前她的丈夫因直肠癌做过大手术,地震又夺去了他们唯一的女儿,双重打击让她对未来近乎绝望。人口计生部门的同志多次安慰相劝,她才逐渐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2009年2月我见到她时,她已怀孕,可仍忧心忡忡。几个月后,当她抱着新生儿子,从新房里出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早已没有上次我见到她时的愁容,而是笑容满面。她80多岁的公公一看到小孙儿就乐得合不拢嘴,她丈夫望着襁褓里的儿子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希望啊!”
两年来,我接触到许多再生育孕妇,她们和陈绍翠一样,都经历了这样的转变。情绪、身体及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三月风:在拍摄过程中,这些再孕母亲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潘松刚:地震后第三天,我认识了什邡市湔底镇双流村计生专干方远凤。灾难发生后,她家也没回,一直在外面帮助救灾,安慰村里的妇女们,可是却传来了她的女儿在地震中丧生的噩耗,那种痛苦和憔悴是你无法想像的。
2009年2月,我在什邡又见到了她,那时她已经怀孕,两个月后生下了孩子。一年间,她从失去爱女的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脸上已看不到当初的憔悴。这位坚强的女性在临产的当天上午,还挺着大肚子到再生育对象家里做工作。
小生命的诞生,让方远凤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了孩子将来的教育,她家已从村里搬到了什邡市城区,100多平方米的房屋装修一新。
地震让许多人经历了一场噩梦,梦醒之后,人们还要重拾生活的信心。
三月风:拍摄中让您触动最大的是什么?再生育能平复她们内心的伤痛吗?
潘松刚:有了孩子就有了希望。那些家庭通过再生育一个孩子,彻底改变了原本的精神状态。有些人在最初我去的时候,情绪很激动,不让拍照。但等他们生下孩子后,纷纷主动找我去。好多再生母亲,在我第二次去的时候,因为生了小孩,明显变成另一个人,兴高采烈地为你端茶倒水,给你糖吃,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喜悦。
三月风:这组作品对您的意义?
潘松刚:我是带着感情去拍这组作品的,这是我应该去记录的。拍摄也让我很痛苦,每去一次,我都会想起在北川采访的情景。那时从四川回来,我几乎天天做噩梦,很长时间才调整过来。这也是我为什么关注他们,关心灾后民众的生活,因为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汶川 废墟 再生 汶川 废墟之上的“再生” 废墟之上的再生 废墟之上的太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