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拓荒者]人道主义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时光在中国这块土地,仿佛安装了加速器,一幕一幕,记忆犹新⋯⋯ 一个汉字。从残“废”人到残“疾”人,一字之差。从口头的转变,到内心的认同,人心和人性的重建往往比政治、经济上的重建更为艰难和宝贵。
一位领路人。他有一个外号――“拼命三郎”;他挺着钢板、螺丝钉固定住的脊椎奔走操劳,他将逆境中的人世沧桑换作悲天悯人的大爱之心,他用低调回应一切喧嚣⋯⋯“联合国人权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第一个坐轮椅得奖的残疾人,他说,“我们没有做的事情比起做到的要多得多”。
一部法律。1990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部关于残疾人权益保障和事业促进的国家法律《残疾人保障法》获得通过,并于1991年5月15日起正式施行。“叫‘保护法’更多是对个体而言,‘保障’既是个体权益的保护又有对事业的促进和发展。”自此中国的残疾人事业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一个节日。199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星期日法定为“全国助残日”。它不只是一个与公休假重合的纪念日,同时又是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重要的节日。
一位偶像。上世纪80年代,人们刚刚从“文革”的动荡中闯出来,没有读书,没有技能,面对升学、就业的重重挫折,同时又感受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浮躁、迷惘、张望⋯⋯张海迪的出现甚至脱离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畴,成为嵌入我们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偶像。
一支医疗队。1988年,8月8日至9月18日,中国残联向西藏派遣了一支由15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赴拉萨、日喀则、墨竹工卡县、林周县为藏族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并为当地医院培训了16名藏族眼科医生。藏胞们说这是西藏的第二次解放,医疗队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光明使者”。
一块金牌。1984年,平亚丽在美国拿到了第一块残奥会金牌,首次参加残奥会的中国队只拿了两块金牌,世界排名在百名左右,但20年后的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的金牌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体育运动帮助无数残疾人走出自我封闭,他们,走过2008,正走向2012。
岁月把很多细节冲刷得似是而非,有太多值得铭记的瞬间,也有很多逝者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王鲁光、郭建模⋯⋯
1988年是中国残联的开端,但是残疾人事业的脚步早在1983年前后就已开始慢慢酝酿。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正是源于这种最本体的需求,在国外接受了治疗的邓朴方毅然回国,他要让中国的残疾人也能够接受一流的康复治疗。1983年,在筹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过程中,先期创办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乘着“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的东风,经过从筹办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到1988年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洗礼,一路走来,“人道主义”旗帜被史无前例的高擎着。
“人道主义”曾经是国人讳莫如深的话语禁区,特别是文革以前,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往昔毛主席在战争年代说过发扬人道主义,但依然要加上“革命的”;《残疾人保障法》里极力争取写进了人道主义,但不可避免还是要加上限定语“社会主义的”;江泽民在为《自强之歌》所写的序言里不再有限定词,就是“人道主义”;胡锦涛主席在上海特奥会期间明确提出“弘扬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细微的变化,不仅是舆论的突破,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一个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年轻人只能凭想象勾勒当年的壮怀激烈,物质上的窘迫和理想的诗意并行不悖,怀着理想主义的情绪,“为人民服务”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鞠躬尽瘁⋯⋯
有很多人将一生献给了残疾人事业。时光荏苒,回顾这段峥嵘岁月,特殊的年代让他们经历了历史性的磨难,以及后来者再难体会的创业激情,不变的是他们一如既往的信念,支撑这信念的,是其背后8296万残疾人以及他们祈望“平等、参与、共享”的热望。
相关热词搜索:拓荒者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拓荒者 人道主义者英文 人道主义是什么意思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