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国人生活的中医精神:中医 毒害 国人 精神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网络上,有则某老外关于“意大利匹萨饼”与“中国包子”的论述。“我们的匹萨饼用什么馅料,可以一目了然;而你们中国的包子怎么也看不出来里面是什么东西,只有吃了以后才知道。”言外之意,中国的很多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神秘莫测。作为西方人眼中的神秘医学,中医处处都受到西医体系的挑战。
  
  生活方式来源于地域文化,又对地域文化产生能动作用。就此而言,小到个人的身体状态,大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无不受到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中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肿瘤为例,西医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对付肿瘤本身,中医则要求病人有一个全面的改变,从生活方式到情绪控制。中医认为肿瘤只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当,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而硬性割掉肿瘤,那它还会产生新的肿瘤或其它病变,因为产生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
  问题在于中医所要求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似乎并不和谐。中医要求精神恬淡虚无,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选择过去田园风光中洁净的空气和水,还是选择现代化的手机、快餐塑料等带来的便捷及其必然的污染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做这样的选择,而结果是离中医所要求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
  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化社会的框架中,而且似乎这是一个无可选择的必然。当然,海德格尔可能过于悲观了,毕竟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进自身的过程。这其实更加突显了中医所提倡的生活方式的价值。
  
  何谓中医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并不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
  中国先人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就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庸》一书很好地论述了该哲学命题。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中医有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学说,有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理论,还有数以千计的药,各药因采收、贮藏、炮制的差异而效用有别,有数以万计的方,各方因选材、剂型乃至加工细节的不同而功用自异,更不必说异彩纷呈的养生之术和疗效神奇的针灸方法了。
  
  中医就是一种生活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的逐步进入,使得中医学的很多理念都淡薄了。比如我们现在得了病,大家都到医院去。到医院去,不管是急性病或者是危重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请西医抢救或者是治疗,认为这种治疗可以迅速见效。
  2003年发生SARS的时候,为什么北京那么恐慌?道理很简单,因为SARS病毒性质没有确定,在现代医学没有确定它的性质之前,找不出杀死它的武器。西医解决不了的时候呢,就起用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药。
  其实,中医如今在治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还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那都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为什么它们到现在还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它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也就是改变这种致病因子在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
  先哲们没有给炎黄子孙留下圣经,却传下了更为普世意义的《黄帝内经》。它可以在你心灵受到诱惑或伤害时教给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你年纪轻轻就受到亚健康的威胁时,告诫你“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不可能健康、长寿。如此想来,若把《黄帝内经》看懂了,什么养生之道、治病之道岂不全会了。网络上有这样个段子:世界上古往今来最超级的广告是国家前副总理吴仪为《黄帝内经》做的!她说的原话是: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内容。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实用性和理性。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早在秦始皇的时候宫廷里就出现了“六监”,为皇帝的日常起居服务。其中就有药监、巫监和食监。后来,药监和巫监慢慢合二为一。臣子们不能逼着皇帝吃药,就想方设法把药材放入食物中,并努力调和,减轻药中的辛苦味道。这就是宫廷药膳的由来。中医历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过分依赖例如维生素片等的直接摄入对人的健康并无益处。现代人一般想到药膳就会觉得其中“药”的比例会占到很大,菜肴中也会有一种很浓重的药味,从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其实这是错误的。药膳中的药味已经在中国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中被调和得近乎完全感觉不到辛苦的味道了。
  
  其实,褪去那些熬药的瓶罐、经络理论,中医就是一种生活,是实实在在存在几千年的生活方式。中医的很多道理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大抵也是你体内的需要。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你一吃多了,就要损伤你。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就得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
  
  知道不等于理解
  
  许多人一说起中医,都知道,中医好,治本,实际上知道并不等于理解。因为当让他们接受中医治疗就逃之夭夭,不但自己不接受,还让别人不要喝中药。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中医只能治慢病,中医治病的效果也慢。这实在是对中医(尤其是针灸)的极大的误解!有很多病只需要针灸一、二次就行了。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一定的诀窍,你掌握了,一点也不难;你没掌握,不仅不可能做好,你甚至完全有理由相信别人也不可能做出。
  前些年,“韩医申遗”一度激起国人众怒。因为,所谓的韩医不过是源自中医的学说而已。不过,我们却不得不承认韩国民众对中医的了解要胜于中国,中国的电视剧,剧中人感冒了就去挂吊针,韩国的电视剧,剧中人感冒了就自己扎扎针,中医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就拿同为反映中医药题材的影片来说,中国的《神医喜来乐》和韩国的《大长今》传递的就完全是两种概念。前者宣扬的是民间中医胜过朝廷御医,大长今则体现了朝廷对中医的认可,《神医喜来乐》中的中医治疗的理论闪烁其辞,神秘化,轻过程,重结果。而《大长今》则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喜来乐讲的是一个老中医的神奇医术,大长今则是讲一个年轻中医的发展,喜来乐的治疗让人疑窦重生,大长今的治疗让人茅塞洞开,昭然若揭,中医在中国被神秘化,中医在韩国被全民化,中国人都知道中医,韩国人都使用中医,中医在中国一次次被扼杀,中医在韩国一次次被升级,直到韩国的中医说中医是韩国的。
  西医相信仪器超过相信自己,西医很大程度上是靠指标说话的。而现代人似乎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失去信心了,稍有不适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其实,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自己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了,你都要找好的医生帮你调理。”中医学者樊正伦说。2008年正月,央视“健康大讲堂”栏目连续五天开讲“中医文化与中医养生”,一位叫樊正伦的中医人藉此火了,崇拜他、寻找他的“轮子”瞬间多了起来。
  
  最有效的传承是成为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衰落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中国的战争没有少打,从黄帝战蚩尤开始打过无数次,瘟疫也经历过无数次,是谁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在1840年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以前,这个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是由中医学来完成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即是明证。
  有人说,中国人像大家闺秀,韩国、日本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家扔一点,西家扔一点,到现在都没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国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很多方面经历着“阵痛”。
  清明、端午、重阳等本应是民众生活不可分割 的传统节日,却需要通过体现国家强力意志的法律来保护,恰恰反衬出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的衰微之境。国人津津乐道或是习惯性地把目光向外投,沉迷于看好莱坞大片、韩国电视剧,过圣诞节、情人节,吃麦当劳、肯德基。倒是没有什么法律或强制规定,但因为它们非常“生活化”,便引得国人乐此不疲。
  文化是一个流动的“场”,它只有注进现代的元素,“溶解”在当代国人的生活中,与现代生活的特点紧密相联,才能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地得以保留和传播。中医也不例外。

相关热词搜索:国人 渗透 中医 渗透国人生活的中医精神 中医药渗透国人的生活 国人生活中的中医精神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