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下嫁之谜:问苍穹皇后断发之谜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她,就是我们今天在故事里要诉说的主人---清朝有名的庄妃,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和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这双重身份,使她成为清王朝建国初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国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神秘而幽深,这里就是清朝皇家的“万年吉地”――清东陵。
清东陵在北京的东北方向,距离北京大约120公里,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起,清朝统治者先后在这里修建了九座皇帝、皇后的陵园和五座妃子们的陵墓,分别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及众多的后妃们。
在陵区的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人的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给人一种生死不离的印象。然而,惟独昭西陵却建在风水墙的外面。
昭西陵坐落在昌瑞山下。由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不同寻常的地理位置,格外引起人们的注意。
陵中安葬的究竟是谁?她为什么被冷落在“风水墙”的外面?
她,就是我们今天在故事里要诉说的主人---清朝有名的庄妃,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和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这双重身份,使她成为清王朝建国初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四个朝代,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为清代皇室顶礼尊崇。
孝庄是清东陵所有入葬者中辈份最高的一位。为什么他会被安葬在皇家陵园大门的外面,这里便引出了清宫十朝中的第一件疑案:“太后下嫁”。
在野史中,“太后下嫁”说的是在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为了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又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皇太极病逝之后,多尔衮就当上了摄政王,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大事。与此同时,他常常随意出入嫂子和侄儿的住处,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而刚刚30岁出头的孝庄正年轻貌美,寡居无欢,她想,多尔衮功高天下,本来可以继承皇位,他却把这个帝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那么今生今世除非自己以身报答,不然是无法笼络住多尔衮的。
时隔不久,恰好多尔衮的妻子又死了,于是在范文程等大臣的鼓动下,就以顺治小皇帝的名义颁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大意是:太后难守空闱,而自己作为天子,只能奉养母亲的身体,不能使她精神上快乐。眼下皇叔摄政王也是单身,而他的身份容貌,都是当今天下第一人,况且太后是甘心情愿屈尊下嫁。这里明明白白说,皇太后是自愿下嫁的。
据说,这次婚礼大典是由礼部等衙门操办,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就连远在浙江东海岛上的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也听到这件事,特意写了一首诗:
“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说得很清楚,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喜酒。
出人意外的是,多尔衮死后不久,就被人告发,说他曾经谋篡皇位,遭到了无情的政治清算。
但是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自己也觉得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无颜相见于地下。因此,她不愿死后被送回沈阳,与皇太极合葬,就嘱咐她的孙子康熙,将她葬在东陵。传说把皇太后墓孤孤零零建在“风水墙”外,就是要罚她给皇家看守门户。如此等等。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即使普通的民间寡妇再嫁,也难免遭到众人的流言蜚语。孝庄身为皇太后,居然又下嫁给小叔子,这岂不是旷古奇闻吗?这一绯闻,从深宫传入民间,孝庄便成为野史大肆渲染的风流人物。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这里我们要从孝庄皇后复杂的身世说起。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者翻译成本布泰,她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公元1613年3月28日),她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于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后金的贵族。年轻聪慧的布木布泰,就成为合适的人选。
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当年只有13虚岁的布木布泰,在她哥哥吴克善的伴送下来到后金,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3岁的皇太极做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十一年前(公元1614年),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公元1634年),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像这样姑侄三人同事一夫在满族人眼里,当时是符合习俗的。从另一个方面说,为了强化家族势力,至少哲哲以姑姑的身份而享有大福晋的尊贵,她与布木布泰、海兰珠之间不会有什么隔阂。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在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次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做了皇后,而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
这是当时皇帝颁给庄妃的制诰,也就是她作为庄妃的证书,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册文说“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儿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册文后盖用“制诰之宝”大印。
在皇太极众多的妃嫔中,庄妃最为年轻,比较受到宠爱。但真正使庄妃的命运出现重要转机是发生在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里的一件事情。最受皇太极恩宠的宸妃生的皇八子夭折了。无巧不成书,两天后庄妃生下了皇九子福临,给悲痛中的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这个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不过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一时还不能在政治上有多少作为。而民间盛传过的“庄妃劝畴”的故事,只是说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擅长美人计而已。
那是在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明清松锦大战后,明朝关外最高统帅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了沈阳。而求才心切的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大清,于是便派范文程等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是,洪承畴不为所动,在狱中以绝食的方式等死,急得皇太极手足无措。正当这个时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只见她手捧参汤,秋波流转,一席话劝说得洪承畴归降了清朝。
这段故事说来引人入胜,但它只是一个传说。
《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洪承畴被俘后,最初的确是宁死不降。后来范文程向皇太极报告了一个细节,他曾看见洪承畴用手轻轻掸落衣服上的灰尘。皇太极说:这说明他还不想死。
第二天,皇太极亲自来到牢房,解下自己的裘毛大氅(chǎng),披在洪承畴身上,细声地问道:“先生很冷吧?”一句话洪承畴的心理防线一下子被攻破了,最终归顺了清朝。这份材料说明洪承畴归顺清朝,好像与庄妃没有任何关系。
庄妃的经历说到这里,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多尔衮的情况: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公元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暴病身亡了。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刹那间朝中就出现了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而且很快形成了以皇太极的弟弟睿(ruì)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针锋相对的两派势力。
据说多尔衮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把自己的汗位传给他。但是就在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竟被逼殉葬,年仅15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于是皇太极便成为汗位的继位人。
皇太极继位以后,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并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能和对皇太极的一片忠心,超越了他的许多兄长,立马踏进了清朝的决策层,参与和决策军政大事,并被封为睿亲王,庄妃的妹妹也就在这个时候嫁给了多尔衮。
这时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各自手握重兵,双方都有很多的拥护者。但是,他们又各自都有顾忌,因为一旦打起来,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亲王和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拒绝了拥护者对自己的推举,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生前的得力助手,也是清王朝创建人之一。多尔衮提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各方认可,从而避免了在明朝灭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与自相残杀。于是,不满六岁的福临于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元1643年10月8日)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顺治。他的母亲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几个月后,多尔衮抓住时机,接受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请求,率领大军入关,打败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了北京。在顺治元年九月(公元1644年),将两宫皇太后与幼帝福临迎到北京,清朝从此入主中原。
入关后,多尔衮继续分兵南下,节节胜利。同时,他以摄政王的身分总揽朝纲,借鉴明朝的制度,制定清朝各项制度。此时的多尔衮实质上已经成为清王朝的缔造者和统治者。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称号由“叔父摄政王”变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
可惜,骁勇善战的多尔衮并不长寿。在顺治七年十一月(公元1650年),因出塞外打猎而突然发病,于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650年12年31日)病死在喀喇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滦平,年仅39岁。当灵柩回京时,顺治亲率诸王大臣出城恭迎并颁布哀悼诏书,命令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第二年,顺治又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太庙。这表明,顺治把多尔衮列为祖先祭祀,让后人永远祭奉他。
但是仅过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有人告发他生前曾谋篡帝位,而且话一出口,诸王大臣就纷纷响应,群起攻击。
于是,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下令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多尔衮一下从巅峰跌入谷底。
一百多年以后,乾隆才彻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在《上谕档》中可以看到,乾隆称赞多尔衮“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充分肯定了多尔衮的开国奠基之功绩。按乾隆的意思,他认为多尔衮的功绩首先在于他“平定边疆,使清朝在没有入主中原以前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又在攻占北京之后,毫无二心地将顺治皇帝迎进了新都北京,建立了真正的大清王朝。从这一点上讲,他的功劳无人能比“。所以乾隆指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认为多尔衮谋反,纯粹是奸臣的诬陷。
在我们了解了多尔衮的一生的遭遇以后,特别是他身后遭到清算的这件事上,那么有关“太后下嫁”的疑团就不难解开了。
首先,如果太后确实下嫁给多尔衮的话,在多尔衮死后尸骨未寒的情况下,没有人敢出来陷害他。另外,如果多尔衮确实娶孝庄为妻的话,那么他就成了顺治皇帝的继父。顺治这么搞倒搞臭多尔衮,那他就承认自己曾经认贼作父了。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这件事,在清代档案和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也有人说清朝统治者后来觉得这件事不光彩,把这个档案篡改了,史料中的记载都删掉了。但是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件事情。
我们在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中,确实没有找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再婚是公开的,清朝政府也会给朝鲜颁布诏书。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都会有几批朝鲜使节到北京进贡,他们肯定也会听说这件事。
在明清更替的非常时期,朝鲜使节都负有多方搜集各种情报的任务。何况在清初,朝鲜是看不起满人的,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在《李朝实录》中常见他们用“酋”或者是“虏”这类轻蔑的字眼称呼满人,如果真有此事,他们当然不会为清朝隐瞒,也不会删去有关记录。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考证和研究,多数人都认为“太后下嫁”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孟森在太后下嫁考实论中明确肯定太后下嫁是虚构的故事。
野史所描述的大婚恩诏,诸如“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话是文学创作的风格,天底下哪有儿子这样说母亲的。
前面我们提到张煌言,他确实写了那首《建夷宫词》,不但说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喜酒,而且把细节都描写的很生动,但这也不能作为史实证据。 因为张煌言是抗清名将,他写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
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公元1650年),肃亲王豪格死后,多尔衮把他留下的老婆娶了过来,从辈份上说,那是他的侄媳妇,也姓博尔济吉特氏,而且是孝庄太后的妹妹,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便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歪曲此事。
关于“太后下嫁”这个传说,还有一个根据就是多尔衮的称号,叫“皇父摄政王”。有人说如果太后没下嫁,怎么会称为“皇父摄政王”呢。
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在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他被册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二年的时候有个御史上奏说:“叔父是皇帝的叔父,不能大家都叫叔父。”所以最后经礼部议定,就给他的封号抬高为 “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五年,经过部院大臣的集体讨论,进一步把他的称号抬高为“皇父摄政王”。从此以后,在清朝的公文里头,多尔衮称号都称为“皇父摄政王”。
按照时间来讲,这比传说中太后下嫁要整整早了一年多。其实称为“皇父”,这种称呼在中国古代有类似的称呼,就是国君称承相为“父”。比方说,周朝时期的周文王,称相国姜子牙为“尚父”,春秋时候的齐桓公,称相国管仲为“仲父”。一直到三国时候,蜀汉后主刘禅他一直称承相诸葛亮为“相父”。
顺治是个任性的皇帝,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和规劝儿子。不幸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又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康熙没有辜负老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英明君主,而且对太皇太后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
孝庄并不像电视剧所说的,活到90多岁,而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病逝的,享年75岁。
按照清朝的制度,当年的丧事应在年内办完,不能拖到下一年。康熙不忍心几天之内草草将祖母安葬,于是打破了这条规定,到第二年正月才正式办理丧事。并于次年十月十六日康熙颁布诏书,追谥(shì)她为孝庄文皇后。
孝庄在死前对自己的安葬地也曾有过嘱咐。据“太皇太后遗诏”的记载,她对康熙说: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吧。康熙遵嘱,并将祖母生前所居住的慈宁宫殿拆迁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另外,昭西陵的建筑风格与规制与整个东陵不同,实际上与安葬皇太极的昭陵同属一个体系,因为它座落在昭陵的西边,故称“昭西陵”。这里实际显示出孝庄比其他皇后的地位更为尊贵。如果把孝庄皇太后的陵墓安排在“风水墙”的里面,现在看来,建在那里都不合适。
一位伟大的蒙古族女性,就这样静静地长眠在“风水墙”的外面。二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不管后人怎样议论她,她都不会听到。然而,在历史的明镜中,依然矗立着孝庄文皇后的崇高身影……
相关热词搜索:下嫁 太后 之谜 太后下嫁之谜 太后下嫁的故事 纪连海太后下嫁之谜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