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姑奶奶慈禧】 姑奶奶是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慈禧真的是短短几年里连续被卖过两次的农村女孩吗? 她的出生地是在北京还是在山西?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人所共知的大实话究竟出自哪里?你知道它的出处吗?
慈禧动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的历史功过终于有了说法。说出说法的是一位历史伟人!这位历史伟人究竟是谁呢?
曾祖母重建颐和园,
四世孙固守颐和园。
她的这位曾孙是一个慈祥的人,对于曾祖母身后的是是非非,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真诚的呼唤
在颐和园仁寿殿前院的一间办公室里,我们从这座历史名园的重建者慈禧太后说起,说到古都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谈的内容穿越时空。从国家的兴衰说到个人的命运,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中年人感慨万端。如果不特意说明他的身份,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身居其中的这座历史名园和我面前这个中年男人有什么关系?这个人正是这座历史名园的重建者慈禧太后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他现在身份证上的名字叫那根正。
和那根正聊天,你会感觉到一种新鲜感。对于他的家庭,对于家庭中那位赫赫有名的铁女人,以及和慈禧有关的那段历史,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绝不因为自己是慈禧的后代而言不由衷。他展开自己一笔一划抄写的叶赫那拉氏族家谱,开始讲述曾祖母阴影下他自己的故事。
在老姑奶奶的阴影下生活
他出生于解放后的1951年,十年浩劫开始那年,他年仅15岁。那场充满血腥味儿的红色风暴席卷了全国,他的这个家庭也自然不会幸免。这场浩劫在他15岁的幼小心灵里,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慈禧太后赏给他家的那张龙床,被胆小的父亲自己毁掉了。家里珍藏的祖传下来的文物,以及慈禧太后与他们全家人的合影,也统统毁于一旦。他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股滚滚洪流,卷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也成为了生产建设兵团里一名屯垦戍边的战士。
最让他感到心灵受到伤害的,是入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作为当时的年轻人,能否加入党组织,关系到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呀!从18岁成为公民的那天起,他就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他心里十分明白,自己出身于一个封建皇族家庭,要想加入党组织,要比出身于工农家庭的人多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于是在工作中,他总是脏活、累活、难活抢着干。当时的一位领导对他说:“不管组织上批准不批准你入党,你都要继续努力。”这位领导私下对大家伙说:“你们猜猜小那的老祖宗是谁?他家老祖宗在世时,当时的人也得喊万岁。”经这位领导在大家中间这么一散布,他是谁的后人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大家伙议论纷纷,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言不语,只知道埋头干活的小伙子,竟是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后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出身在这样一个封建家庭里,又积极要求入党的年轻人,内心里将承受多大的压力呀!直到“四人帮”垮台后的1988年,他加入党组织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他调入颐和园已经十几年了,对于慈禧太后重建的这座历史名园,他充满了感情。由于历史的原因,颐和园里原有的一些景区景点,被其他单位所占。为了保护这座东方的凡尔赛宫,收回颐和园故有的土地,他风里雨里的东跑西颠,苦口婆心的向人家讲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他从最基层的办事员找到城建工委的领导,找到主管这项工作的刘毅民副市长。这中间的甜酸苦辣,跑破了多少双鞋,流下了多少汗水,磨破了多少嘴皮子,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的单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有的单位在他的反复宣传下,明白了相关的政策之后搬出了景区,使这座古老园林故有的土地又重新回到了颐和园。他现在管理着颐和园3000多间房屋产权档案,同事们开玩笑地对他说:“这儿本来就是你的家,房产证明本来就应该归你管理。”至于他自己的故事,他自己谈得太少了,他一再对我说:“我不是名人,做的又是平平常常的工作,没有什么传奇色彩。”
历史,还慈禧以本来面目
采访那根正,不可能不提到他那位赫赫有名的老姑奶奶。我向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您作为老姑奶奶的曾孙,怎么样看待您这位老姑奶奶?说起他的这位太后祖母,根正先生的话匣子可算打开了。他的话语滔滔不绝,采访再也没有冷场过。
“我感到非常骄傲、自豪,我们叶赫那拉家族竟能出现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女政治家。”那根正用这样一句话,开始了他的讲述:
“慈禧太后这个人物,她掌握大清政权的48年正值清朝末年。在那个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咸丰去世后,同治尚年幼,她充满自信,勇敢地站出来,凌驾于男子之上,挑起了执掌国家大权的重担。我们作为老人家的后代,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出生在清代末叶的一位女政治家。
最近一位美国作家采访了我,写作并出版了一本有关慈禧传记的书,叫《东方龙女》,这本书在欧美比较畅销。它对慈禧的评价颇为公正。具体分析了慈禧执政的那个年代,内忧外患,国难重重,清朝末年的国家已经成为了一个破烂摊子。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代,慈禧太后挑起了统率国家的大任。如果把大清灭亡的原因,统统归结到慈禧身上是不公正的。
近些年来,有关慈禧的书的确出了不少,大部分都是演义出来的。对历史负责,对历史人物负责的书太少了。有些写慈禧的书,我的伯父、我的父亲看了都感到很气愤。感觉污辱性的内容太多,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人物,不能正确地分析历史人物出生及执政的时代背景,不能把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加以实事求是,符合历史原貌的分析。这些都是令我的父辈们气愤的原因之一。
据我所知,山西省运城地区成立了一个慈禧研究会,还出版了两本书。书中慈禧祖籍为山西运城,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本名叫王小谦。王家太穷,从小就把这女孩儿卖给了宋家。后来宋家自身连饭都吃不上了,就把这女孩又卖给了山西巡抚惠征作义女。一次,小谦给老夫人洗脚,发现老夫人脚上有了一个瘊子,老夫人说,你给我洗脚时可一定要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脚上长瘊子是大福大贵的征兆。小谦对老夫人说,您脚上长一个瘊子算不了什么,我每个脚趾上都长了一个瘊子,然后便伸出双脚让老夫人看,老夫人全家都大惊失色。每个脚趾上都有瘊子,这可不是一般的富贵,这是大富大贵呀!不是皇后就是贵妃。后来朝廷选妃子,惠征为了保住自己家的女儿,让这位义女出面,结果被咸丰选为妃子。读了书中这样的记载,我断定这是胡编滥造的无籍之谈。在我们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家谱上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慈禧就出生在北京,出生在西城区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不少写慈禧的演义故事中,都把她写成一个凶狠、残暴、善于弄权、阴险狡诈的女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慈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根正举例回答了我们这个疑问:“据我祖父回忆,慈禧在家庭生活中是一位孝女,特别是对她的父母双亲。她的老母亲70大寿时,慈禧曾经为老母亲赋诗一首,并将这首诗写成条幅,敬赐给她的老母亲。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但我父亲十分喜欢这首诗,并把它抄了下来。父亲曾将诗句多次吟诵,我也能将这首诗背下来了”。那根正随口吟道:
世间父母情最真,
泪血融入儿女身。
殚精竭虑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吟罢,那根正说,人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俗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就出自我老姑奶奶的诗文。
众所周知,我老姑奶奶只生了同治皇帝一个儿子,而同治没有生子,光绪、宣统也都没有儿子,清朝末年的连续三代皇帝有“百年不闻婴啼声”的说法。那么,慈禧这位曾孙从何而来呢?那根正指着自己抄写的家谱,解除了我们的疑虑:“我的曾祖父叶赫那拉桂祥,是慈禧的亲弟弟,慈禧从京城逃往热河,为他驾车的人就是我的曾祖父。用自己的弟弟为自己驾车,这样慈禧才会放心。”
关于慈禧动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使海军经费不足,在黄海受挫于日本兵舰,从而留下了慈禧卖国的说法。我向根正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想听听这位慈禧后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那根正说:“慈禧重修颐和园,不仅仅动用了海军经费,还动用了各省的捐款,以及一部分洋药税。三款合一重新修复了这座被八国联军烧毁的历史名园,给我们中华世族留下了这样一份皇家园林的魂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哪朝哪代的统治者不是大修特修自己的行宫呢?慈禧又怎么可能例外呢?”
关于慈禧动用海军经费重修建颐和园的历史功过问题,有人曾经说过,如果慈禧不用海军经费重修了颐和园,真的用这笔钱武装了海军,那么我们的军舰也只能沉入黄海海底了。我们大清国的海军没法和具有洋枪洋炮的日军抗衡。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关于慈禧是否卖国的问题,那根正认为:“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家里人从来不认为我们的这位老祖宗卖过国。在他接见各国使节时,涉及到国家的领土和主权问题时,她历来是寸土不让、据理力争的。她曾经主张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工业,特别是振兴民族工业制造业,也推行过君主立宪制度,这些都没有获得成功。但慈禧为此而努力过。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里,对上述内容有所涉猎。在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塑造的慈禧形象还比较成功。作为慈禧太后的后人,我们迫切地希望我们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们,对慈禧这个历史人物,做出公正的、全面的、符合历史真实性的评价。对于慈禧爱国还是卖国的问题,也应以对历史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民间友谊大使”
说起那根正自己的业余生活,他说:“我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书法,尤其喜爱研究满族文字书法,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近几年来,慕名前来找我的国际友人特别多。人家无非是想和我要张字、合合影。对于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只要人家提出合影的要求,我都尽量满足人家。我从来不把我是慈禧的后人以及我会写几下毛笔字,看做是我的个人的资本,而把它看做是一根纽带,一个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文物园林工作者;与国际友人联系的一根纽带。这几年,主动和我联系的国际友人太多了。只要见到我本人的中外友人,大部分都会提出要求,对此我也毫无保留,既然人家喜欢,我就慷慨相送。通过赠送书法作品,缔结了一个中国公民和国际友人的友谊。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呀!
也有同事、朋友背地里说我死心眼儿,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凭什么白白送给人家?要是我有这种机会早就发了。而我则不这么看,我身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发给我的工资够花了。我业余时间练练书法,通过自己的书法达到传递友谊,沟通心灵,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已经足够了。
我刚调到颐和园时,帮助一位老同志倒垃圾,无意间猛然发现,垃圾堆里有几张颐和园的旧门票。这让我感到吃惊不小,我小心翼翼地把那几张旧门票从垃圾堆里拨拉出来,吹去上面的灰尘,一张一张把它们珍藏起来。这意外发现,使我开始关注起垃圾堆来,关注起同事们清理办公室后清理出的废票。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寻找收藏颐和园各个历史时期的旧门票。寻找、收集、整理颐和园的旧门票,成了我坚持10余载的一种业余爱好。在1924年颐和园首次对普通市民开放时的旧门票,也都在我的藏品之内,这10余载的业余爱好,让我成为了收集颐和园旧门票的第一人。闲暇之余,每当我翻出自己收集到的这些花花绿绿的旧门票,看着这座历史名园的沧桑巨变,内心深处,一种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近几年来,许多主演慈禧的演员都来找过我,像内地的斯琴高娃、王玉梅、奚美娟以及香港的陈莎莉等人,都来找过我。这些演员找我的目的,无非是要和我聊聊,让我谈谈我的这位老姑奶奶,听听我的意见和建议。便于她们演好这个历史人物,比较准确地把握好她的内心世界,分寸感要求要把握准。只要有求于我的,我一律认真对待,把我所知道的一切,把我的感受和体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你问我这些演员,谁演得更好一些?我觉得演得都不错,各有侧重。我还是坚持认为,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里对慈禧的人物塑造,更真实一些。
出于工作的需要,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接待了许多国家领导人。卢泰愚担任韩国总统时,曾经来颐和园游览,我和同事们一起陪他游昆明湖。导游员向他介绍了这座名园的历史,自然会介绍到它的重建者慈禧太后。园领导对这位韩国总统说,您这回来很有福气,慈禧太后的曾孙今天正在这条船上,他是我们的同事,今天特意陪同您游览昆明湖。园领导把我介绍给卢泰愚总统,总统显得特别意外,又特别兴奋。又是拥抱,又是合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很多日本朋友,东南亚朋友,只要他们真正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又能和我联系上的,游颐和园时一定会来找我。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究竟接待了多少客人,与多少国际友人合过影,送出去多少张自己的书法作品,我已经记不清了。有人称我为‘民间友谊大使’,我很在乎这种称号,友谊毕竟比战争美好多了。”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慈禧太后的这位后人,有哪些意见和建议,那根正说:“我十分感谢一位美国朋友,他的一句关键性的劝阻,让我们家位于朝阳门南边的一处祖宅,方嘉园胡同内的桂公府,在旧城改造中没有被毁掉,被妥善保存了下来,现在被一家饭店所占。我迫切希望东城区领导以及北京市文物部门,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把这个院落腾出来。这个院落被北京的清史专家学者们誉为‘清末的两代凤凰窝’。慈禧皇太后和她的内侄女隆裕皇后(即光绪之妻)都是从这个院落里出嫁,走进紫禁城的。把这个院落腾出来,把它改建成‘少年慈禧纪念馆’将又为北京市的旅游增添一景,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
相关热词搜索:姑奶奶 慈禧 我的老姑奶奶慈禧 专访慈禧四世曾孙叶赫那拉 我想添老公下面那根
热点文章阅读